警惕危害健康的地沟油--食用油脂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警惕危害健康的地沟油--食用油脂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作者: 傅红//赵霖
出版社: 人民卫生
原售价: 13.00
折扣价: 9.10
折扣购买: 警惕危害健康的地沟油--食用油脂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ISBN: 9787117150781

作者简介

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博导。多年来从事生物化学、微量元素与营养生理学研究,现任全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预防保健会诊专家;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常务理事。被中央文明办、卫生部聘为“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曾被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新闻出版署、广播电视部联合授予“先进个人奉献奖”。曾被聘为“国家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被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授予“老年保健突出贡献奖”。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多部著作获多种奖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傅红博士,副教授,福建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1995年硕士毕业于无锡轻工大学食用油脂专业;1995年起,任教于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年获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油脂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营养与食品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食用油脂科学与工艺,食品安全与卫生。

内容简介

2011年,世界肥胖病发病率排行榜统计图显示,中国 已赫然列为全球第10名肥胖病高发的国家。更令人不安 的是,中国人肥胖病增长的速度已赫然居全球第二,仅次 于墨西哥!我国2011年9月公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 测公报》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并强调指出不只是中小学 生,包括成年人和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率都在持续增长。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过去的10年,中国国民长出了西方人 30年增长的体重! 2008年,一份发表在美国《保健事务》杂志上的报告 称,中国当时肥胖人口已达3.25亿,增幅超过了美国、英 国和澳大利亚,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竟然名列世界之 最,而在未来10年,还可能增加一倍。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官员预言:如果再不能有效地控制肥胖和糖尿 病,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因此受累,经济增长的优势很可能 被庞大的医疗负担所抵消! 谁曾想到,在30年前中国还是世界上拥有最瘦人口 的国家呢?1981~198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 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联合开展的,涉及中国24个省的 69个县区,在人类生物医学史上规模最大、以人群为研究 对象的膳食生活方式与疾病关系的“中国健康调查”得出 的结论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的膳食,比美国的传统膳食——以动物性食物鸡、鸭、鱼、 肉、蛋、奶为主的膳食更有利于健康,更有利于预防和控制 肥胖、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和脑卒中等慢性非传染性 疾病。 当前,肥胖的中国危机重重,然而社会上许多人却对 肥胖病的危害熟视无睹。肥胖可用体重指数(BMI)表示, 女性体重指数超过24,男性体重指数超过25,即可以认为 是属于病理性肥胖的范畴。一旦体重指数超过30以后, 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以及某些癌症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升高。一味效仿西方的饮食和生活 方式,摒弃低动物蛋白、低脂肪、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中国 传统膳食结构,伴随日益减少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导 致中国进入了肥胖时代;也造成了近30年来,我国心血管 病的死亡率已经高于欧美,癌症的死亡率增加80%,成为 居民首位死因,并同时跃居世界糖尿病第二大国的事实。 尽管引发肥胖的原因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但有证据 表明,造成肥胖的慢性能量代谢不平衡,主要是摄入膳食 脂肪过多,热量过剩引起的。膳食结构中油脂和动物性食 物的增加,导致油脂消费过量;而摄入脂肪的结构不合理, 是导致肥胖等一系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2004年卫生部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中就明 确指出,我国城市居民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 生组织推荐的上限(30%),同期农村居民脂肪供能比也接 近了30%,这导致我国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血压患 病率和糖尿病患病率均大幅度增加。 和营养代谢紊乱有关的肥胖,也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 原因,许多肥胖病人在减肥的同时发现也会使血压降低。 由高脂肪饮食导致的肥胖,促进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从 而诱发2型糖尿病。此外,研究也发现35%的癌症与饮 食因素有关,而脂肪过量摄入被认为是导致癌症发生的关 键因素。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明,高脂饮食提高了乳腺 癌、结肠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 相对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脂而言,陆生动物 脂肪中不仅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胆固醇总量也较高。猪 油和牛、羊油,是从猪、牛、羊的皮下脂肪、肌肉脂肪和内脏 器官获得的,在常温下呈固态,因此又称为“肉脂”。从世 界范围看,虽然动物油脂产量在食用油脂中的比例在下 降,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我国居民肉类食品消费的增加, 导致食品中隐性动物脂肪的摄入量不断增加。 动物的种类、品种和成熟度不同,含饱和脂肪的比率 也不同。一般而言,反刍动物牛、羊比猪的饱和脂肪含量 高。来自于牛脂肪的牛油,饱和脂肪酸比例可达60%,而 猪油的饱和脂肪酸比例才40%左右。因此,食用过量牛 油所导致的各种疾病的风险远高于食用猪油,这也是以 牛、羊肉类食品为主要动物食品的欧美国家慢性非传染性 疾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同一动物的油脂来 源器官和组织不同,脂肪成分和含量也会有很大差别。对 于牛、羊、猪而言,从表皮、肌肉间到肌肉内部、腹部深处直 到内脏组织,饱和脂肪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脂肪的硬度也 在逐步增加。 常说的“猪板油”就是从新鲜猪的肾脏脂肪制备的,比 猪皮下、肌肉组织的油脂硬度更大,饱和脂肪更多,因此产 品的保质期也更长久。这些动物脂肪风味独特、香气浓 郁,所以很受人们欢迎,常被用做烹饪油脂、煎炸油脂、糕 点起酥油或者人造奶油的基本原料。 在动物的饱和脂肪中,含量较高的饱和脂肪酸是棕榈酸 和硬脂酸,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尽相同。在婴幼儿生长发育阶 段,需要摄入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特别是棕榈酸,来作为能量 储备,维持生长和保持健康。人类母乳中的棕榈酸含量就远 远高于其他饱和脂肪,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阶段儿童发育的生 理需要。相反,如果成人膳食中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较高,却 会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的风险。 医学研究表明,三种饱和脂肪可以提高血浆“坏”胆固 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它们分别是脂肪酸 分子中碳原子数为12的月桂酸、碳原子数为14的豆蔻酸 和分子中碳原子数为16的棕榈酸。但其他的饱和脂肪 酸,如分子中碳原子数为12以下的饱和脂肪酸和分子中 碳原子数为18的硬脂酸,却不会等效地提高体内胆固醇 水平。从动物油脂的脂肪酸成分看,牛、羊、猪油中的棕榈 酸含量基本相似,都在25%左右,而猪油的硬脂酸含量却 低于牛、羊油。动物食品中的胆固醇和脂肪很容易氧化, 成为毒害细胞的脂质过氧化物,同时升高血清胆固醇水 平,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相反,低脂肪饮食往往含有 高膳食纤维、天然抗氧化剂和其他成分,这些物质都可以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猪油中胆固醇含量为75毫克/100克,是牛油胆固醇 含量145毫克/100克的一半。由于动物脂肪中天然抗氧 化剂含量比植物油低得多,甚至比精炼后和氢化加氢处理 后的植物油还要低2~3个数量级,因此若不在动物脂肪 中添加抗氧化剂,那么其中的胆固醇就很容易氧化成胆固 醇氧化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危害健康。 P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