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记忆--他们与广州的故事

广州记忆--他们与广州的故事
作者: 编者:杜丽霞
出版社: 广州
原售价: 44.00
折扣价: 28.60
折扣购买: 广州记忆--他们与广州的故事
ISBN: 978754622831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广州地铁一号线建设,要在地底下挖掘隧道,要引进 大量国外先进的地铁设备,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 涉及地铁上盖的旧城改造和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技术 和时间,还有拆迁安置工作等问题,至少也要好几年才能 完全解决。 而摆在最前面的是“钱在哪里”。地铁是带有社会公 益性质的公共交通工程,所以城市建地铁,其资金是由国 家出1/3,省一级政府出1/3,所在城市自筹1/3。然而 ,在当时国家和广东资金普遍紧张、国内实施宏观调控的 大环境下,一个过百亿元的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的投资, 只能全部由广州自己解决。因此,广州5次筹备地铁建设, 历时30多年的苦苦求索,却还是个梦想。 市委、市政府经过一次次调研、论证,反复研究,听 取民意,作出了决策。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站在党和国 家事业的高度,一定要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决定。 我在“老拍档”、时任市委书记高祀仁的支持下,决心要 让广州地铁在我们这一届班子手中真正动起来。 在推进广州地铁一号线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筹集资金 ,需要结合旧城区改造,及时开发地铁一号线沿线上盖物 业以获得其土地使用权转让费。据统计,涉及荔湾、越秀 以及原来的东山区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铺400多问、个 体店1800多户;涉及从业人员3.5万多人;涉及历史文物 保护的有陈家祠、农讲所、烈士陵园等10多处;需拆除房 屋110万平方米,动迁单位和居民2万余户,迁移人口近10 万人……工程要求从1994年初开始拆迁,1994年底前完成 交出地块施工,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拆迁量相当于将一 座中等城市拆除,再重新安置。但若不借助或不及时开发 地铁沿线上盖的地块,就难以筹资。这“大清拆、大动迁 ”的先行“关”,怎样去攻克? 市委、市政府召开了8次市长办公会议,8次专题讨论 广州地铁建设问题,研究解决地铁拆迁和安置中的重大疑 难问题。广州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和市地铁总公司反复酝 酿,反复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推出了“政府行为与 适当补偿相结合”的拆迁方针,提出了“谁家孩子谁家抱 ”的具体操作原则,实行对地铁建设“特事特办”的11条 规定。 1993年12月28日,广州召开地铁工程动员大会。我在 会上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与各 区、部、委、办、局负责人签订了拆迁安置承包责任状。 酝酿了30多年的广州地铁,终于破土动工。 这一场广州地铁建设“大清拆、大动迁”的攻坚战, 可以说是如麻似网、难题加难题。有多少艰辛,有多少困 惑,有多少理解,真是数不胜数。有几方面是特别突出的 :一是老城区民居的拆迁,荔湾区多是西关大屋,原来的 东山区多是省级或中央部属单位的干部住房,越秀区多是 “黄金地段”住房,原来的芳村区多是农村住房,都是拆 迁中的“老大难”;二是华侨的房产的拆迁,有美国的, 有加拿大的……他们多要求回迁;三是闹市店铺的拆迁, 个体户遭受的损失较大;四是“老字号”企业的拆迁,特 别具有挑战性。这当中,有多少负责拆迁的领导和拆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