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6.50
折扣购买: 八位大学校长
ISBN: 7535432255
尽管没有挨打,但蒋梦麟还是回到私塾,继续那苦不堪言的读书生活。 他说:“在最初几年,家塾生活对我而言简直像监狱,唯一的区别是:真正 监狱里的犯人没有希望,而家塾的学生们都有着前程无限的憧憬。所有的学 者名流,达官贵人不是都经过寒窗苦读的煎熬吗?”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忍 受监狱似的煎熬。他还说,如果没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万般 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名言警句的激励,他早就跑到上海经商去了。因此 他认为:“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臻因素。教育如 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 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 一个重要因素。”(同上,第31页) 平心而论,蒋梦麟最初的理想还是属于传统社会的一种个人奋斗,但是 这种个人奋斗与国家社会是联系在一起的。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任鸿隽与四川大学》一文中,曾经引述陈 衡哲对女儿任以都说过的一段话,也谈到这个问题。她说:“我们那一代人 出去留学,都有一个理想,就是学成归国,要为国家、人民尽点心力、做点 事。你们这一代却根本对公众的事,没有什么理想,只愿念个学位,找份好 差事,这算什么?”当年任以都因为思想激进,一再痛骂士大夫祸国殃民。 但陈衡哲对她说:“你知不知道士大夫阶级为国家、人民做过多少事?真正 的士大夫,处处为国家、人民着想,从不考虑个人利害,这样过一辈子才算 是有意义的。”直到晚年,任以都对母亲的这番话还记忆犹新。她说:“他 们那一代,不但开辟了很多新路径、新园地,为日后中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 基础,也满怀崇高的理想与抱负,一心要为国家、人民贡献心力。”(《任 以都先生访问纪录》第120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八十二年出版) 蒋梦麟比任鸿隽夫妇略大几岁,士大夫气质在他身上也有明显的表现。 P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