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5危机与考验)
作者: 杨照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5危机与考验)
ISBN: 9787508698885

作者简介

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重心。杨照现任**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常年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经典的课程,他的历史创作延续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将艰深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生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读者。

内容简介

第七讲 豪族世家与部曲佃客 06 “挟天子以令诸侯”经不起推敲 董卓挟持献帝从洛阳迁都到长安后不久,就被王允和他的部将吕布联手杀了,这个过程在历**留下了吕布与貂蝉的故事。董卓死后,他的*队被李傕和郭汜接收,二人又杀了王允,长安陷入一片混乱。混乱中,中国帝制***悲惨的一幕出现了,那就是皇帝和一群外朝大臣被迫离城逃亡。 上一次从洛阳到长安,他们还是在董卓*队的护卫下走的,然而这次,献帝和大臣们非但没有*队护卫,没有地方接待,甚至还要担惊*怕,躲避各方势力的袭扰。皇帝的尊严和待遇都降到了*低点。 从洛阳迁都到长安,然后皇帝偕少数大臣逃亡回洛阳的这个过程,也摧毁了正常的外朝官僚系统,中央****瓦解了。与此同时,许多与宫廷有关的官**录在迁徙中也逸失了,以致这段历史产生了很多的空缺,为后世各种戏剧创作提供了空间。 比如,从长安开始流亡,献帝究竟走了怎样的路线,一路上经历了什么事才到达洛阳,这并没有留下明确的记录。我们只知道他所经过的地方,要么他躲着这些地方势力,要么这些地方势力不支持也不帮助他。 董卓之乱后,各地的势力分布,基本上是袁绍在北,曹*在袁绍之南,袁术在曹*以西,这三个人的势力范围比较靠近洛阳。另外,刘表在荆州,孙策在东南,刘璋在益州,马腾、韩遂在西北,各占一方。主要的势力都分布在中原外围,中原已经荒废,维持不了像样的*事力量。 从这个时期的势力分布,可以看出两个有趣的重点。**个是,曹*、孙策(及其年轻的弟弟孙权)各据一方,却没有刘备。此时的刘备尚未形成一股像样的势力。第二个是,各地主要势力,明显不只三股,值得一提的至少有七八股。 这也就显示了,三国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历史概念,而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汉末真正的局势是群雄并起,各方割据,然而将这样的局面说成三国,一方面比较容易掌握、理解,另外一方面可以突显三角关系中的戏剧性。因此,后来三国的概念就被固定下来,成为这段历史的叙述框架。 献帝一路流亡,他本来想投奔势力*大的袁绍,但袁绍没有收留他。刚刚经过董卓之乱,包括袁绍在内的地方势力,都没有将这倒霉的流亡皇帝看作一项资产。他们记取了董卓的教训──立献帝,杀少帝,非但未能够号令天下,反而让自己变成各方公敌,给了大家团结起来对抗自己的借口。 当时的基本局面,是割据势力各占一方,并想办法向周围扩张,在扩张中,各方势力顶多就是与邻近势力发生冲突。然而,一旦将皇帝迎来,那他岂不是将自己放在了中心位置上,显摆地告诉各方势力团结起来与自己为敌,用集体的力量先把他*灭了再说吗?就当时集体纷争的状况来看,皇帝在谁家,谁就一下子失去了合纵连横的空间,而成为其他各方首要的敌对目标。 没有人收留,没有人帮助,献帝不得已,只好回到已经残破、十室九空的旧都洛阳。后来曹*将他带到许都。后来的人们解释曹*的兴起,将“挟天子以令诸侯”当作重要的策略。但是,看看前面董卓的例子,再考虑一下袁绍的选择,我们有理由对这个深入人心的解释,持保留意见。 这个皇帝真有那么大的价值,挟持他就能号令天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当时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下,有什么样的诸侯?这个皇帝,九岁时由董卓拥立,随即被董卓带到长安,离开了东汉原来的政治中心;三年后,董卓被杀,长安因李傕和郭汜内讧而陷入战乱,献帝逃出,历尽艰辛,花了一年时间才回到洛阳。这样的皇帝,既没有权力基础,也没有领导资历,甚至没有了基本的皇帝尊严,除了拥有一个名号之外,还有什么? 再看,那个时代有像西周时期那样接*天子号令的封建式诸侯吗?从洛阳到长安,再回洛阳,中央朝廷根本就已经瓦解了,中央和地方的官僚系统运作也都断裂了,皇帝还能号令谁?如果皇帝能号令地方,他就不会如此悲惨地费一年时间才从长安走到洛阳。 献帝从来就不是自主的。之前“挟天子”的是董卓,而且董卓在“挟天子”之前,就已经先废掉一个皇帝少帝,后来还把少帝杀了。董卓死了之后,“挟天子”的是李傕和郭汜,他们享*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了吗?没有。而且正是在他们“挟天子”的那几年里,天下分崩离析,而且各方割据势力显然视“挟天子”的董卓、李傕和郭汜为首要仇敌,因此联合起来与之对抗。 作为刻画曹*奸雄性格的戏剧性元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很有效果;但就历史的事实而言,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带来巨大的优势,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 皇帝的威望降到了*低点,光靠将献帝迎到许都,就能将许都变为政治中心,让各方势力听从曹*的号令,这是不合理的推论。比较合理的推论是将因果关系反过来,问一问:别人都不敢接*献帝,为什么偏偏曹*敢?袁绍不愿做的事,曹*做了。其他人担心这么做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并没有将曹*打垮。所以,并不是因为迎来了皇帝,曹*的势力才得以兴起,而是相较于其他各方,曹*这时已经占据了明确的优势,这样他才敢把皇帝接过来。 07 曹*的真正优势是屯田制 曹*真正的优势,也就是让他脱颖而出的因素,是屯田制。他懂得在根本上应对汉末乱局,也就是回归人与土地的关系这个问题。人与土地失去了稳固的联结,必定无法解决流民问题,只要流民不断产生,所有后续的问题也都无解。曹*在他所控制的地区进行的改造,用**的话来说就是“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 曹*采用的举措是屯田。屯田意味着改变*队的给养模式。乱局中的*队,很容易变成有组织的劫掠团体,以战争抢夺的方式喂饱自己,进而壮大规模。曹*改变了这种模式,他以*队的组织、*队的行为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也就是用治理*队的方式管理生产。曹*将不直接介入战斗的部分**转化为农业生产者,逐渐形成兵农合一的模式,为*队建立了自主的经济基础。 除此之外,曹*还采取了另一项措施,就是招募附近的地主,让他们将自己所有的生产者一并带过来。地主在一个地方长期经营,他的手下有佃户、部属、从吏等,在战乱中,他们同样面临流离失所的威胁,于是曹*便吸引他们投靠过来。地主过来之后可以保有原先的组织,在曹*的*事力量控制的范围内获得土地。他们得到这片土地,但地主仍然是地主,农业生产可以恢复、继续。这时进行生产的新土地,是*到*队保护的,其产出有一部分必须交给*队,却可以以此换取*队的安全保障,地主不用担心自己辛苦劳作的收成被抢夺一空。 当时另一股相对繁荣,势力较为稳固的地方势力,是荆州的刘表。刘表所占据的地方先天条件好,荆州既有的农业秩序被破坏得较少。曹*控制的青州、徐州一带,本来是农业秩序被破坏*严重的地区,如果不能找到方法重建农业,在经济发展上就先输一筹了,*无从与其他各方竞争。曹*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看清楚了这一点,并借由屯田和保护归顺地主这两大举措,建立起安全、有保障的农业生产基础。 在此过程中,后来在中古社会极为重要的新关系也出现了。汉末乱局使原有的宗族系统瓦解了,流动中的人口很难依赖宗族组织,于是,一种新的联结方式产生。部曲和佃客就是代替宗族组织的暂时稳定的新关系。 部曲和佃客都是自愿的生产社群,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拥有*事身份。佃客加入农业生产社群,进行集体劳动,换取安全和温饱;部曲则同时具备*事身份,平常参与劳动生产,遇到战斗则披甲上阵,随同出征。这两种组织形式,一方面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基础,另一方面使人们获得了稳定的生活保障,不必再流离失所。 曹*在历**被刻画为奸雄,其骁勇、奸诈、权谋的部分过于突显,我们往往就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具备的开创性眼光。他不是仅靠骁勇、奸诈、权谋坐大,*重要的是他重新规范了人与土地的关系。 靠着这种有开创性、又有根本性的制度安排,曹*控制的地区生产复苏,生产力开始提高,他才有条件将皇帝接过来,也才有实力以皇帝的名义,以高人一等的姿态,与其他割据势力间进行合纵连横。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 特色之一:把中国看作一个生命体 中国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起源和定型,也有它的生长和成熟,还要经历**和逆转。假设我们忘掉了关于中国历史的一切,假设我们是一个在火星上观察中国的局外人,我们好奇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这就是这套书打算讲解的核心内容。 ----------------- 特色之二:挖掘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考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重点。 ----------------- 特色之三:文学读蒋勋,历史看杨照 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 ----------------- 特色之四:中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王朝*替、杀伐决断、远交近*这些“大历史”,也关心历**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关心古人的生活作息和衣食住行,关心不同阶层之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不同时代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小历史”让我们看见,中国的深刻底蕴,中国历史的深层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 ----------------- 特色之五:新材料、新观点、新写法,全新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是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是**的历史学家用**的新视角写给**中国人的中国历史。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历史,太多都是50年前的老书,而100年以来全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却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套书提供的就是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讲透中国历史的运作逻辑。 1、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懂先秦,比司马光*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2、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中国大陆和**、*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3、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