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党务工作百事通

乡村党务工作百事通
作者: 编者:王喜凤//何丞|责编:卢雪华//李宜励|总主编:何丞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7.70
折扣购买: 乡村党务工作百事通
ISBN: 9787218164762

作者简介

王喜凤,高级经济师,现就职于省直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投融资等领域研究工作。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的多篇政策研究专报获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何丞,高级经济师,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广东省财政宏观研究人才库首批专家。主持省级科研项目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薛暮桥价格研究奖7项,现在主要从事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

五 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 1.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乡村振兴工作中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 发挥农民群众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 处理好干群关系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要增强与农民的感情。农民说得好:真心比黄金更宝贵,真情比实物更重要。农村党员干部只有“像鸬鹚沉到水底”,才能真正与农民建立鱼水深情。 第二,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先解决思想上的问题, 学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问题, 领会中央乡村振兴的精神并结合实际指导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小农意识。 第三, 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精通农村各项政策。用政策教育群众, 在政策范围内解决问题。近些年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乡村振兴出台了系列文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工作报告都有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 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我们要做好群众工作,关键就要抓好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 第四, 要树立奉献精神。农村党员干部要主动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 自觉坚持党的宗旨不动摇, 坚持把农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中,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甘于吃苦,勇于奉献。 第五, 要讲实话干实事。“讲实话” 就是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说话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直击要领, 贴心温暖, 让农民朋友听了有盼头, 听了有信心, 听了有愿景, 听了方向明。讲实话得人心, 敢不敢讲实话实质上就是有没有将农民当朋友、当亲人、当主人。“干实事” 就是要求农村党员干部眼睛要向下。毛泽东同志说:“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眼睛向下” 的农村党员干部, 必须会深入农民进行调研决策, 必然会把农民的冷暖安危记挂在心。干实事还要乐于办“小事”。农村党员干部要善于“以小促大”, 抓住农民朋友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从“小处” 入手, 推动影响全局性问题的有效解决, 确保让群众持续得实惠。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下到群众身边去,下到“田间地头” 去 实践早已证明,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扬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群众路线, 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 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农村党员干部光坐在办公室,等、靠、要行不行? 肯定不行。俗语说得好,“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农村最大的“山头” 就是“田间地头”。农村党员干部联系群众要多到“田间地头”。毛泽东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 把人民喻为“土地”,并强调“种子”只有深入“土地”才能发生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时强调, 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 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做好农村的群众工作首先是干部要下去,下到群众身边去,下到“田间地头” 去。 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农村农户家中联系群众, 到田间地头服务群众, 与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 与乡邻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 才能在访贫问苦中拉近党群关系, 在同甘共苦中贴近心灵距离, 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工作的社会影响和透明度, 使广大农民朋友更加了解村级党务工作、政务工作的进展和基本任务, 更加主动地支持农村基层工作的开展。因此, 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多走街串巷、多到“田间地头”,让脚沾满灰尘,让心装满农民朋友, 用真心换取真情, 用泥腿丈量民情, 真实掌握农民朋友的所思、所盼、所忧, 准确地把基层一线的心声反馈上来、诉求反映上来、难题汇总上来、智慧集中上来。 “乡村振兴农民百事通系列”一套共9本(《乡村党务工作百事通》《乡村环境保护百事通》《乡村公共服务百事通》《农民务工兴业百事通》《农民增收致富百事通》《农民权益保障百事通》《农民预防诈骗百事通》《农民卫生保健百事通》《农民遇险自救百事通》),分别以乡村党建、产业乡村、美丽乡村、幸福乡村、平安乡村、文明乡村、和谐乡村、富裕乡村、健康乡村9个方面为切入点,解答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大小问题,贴近农民群众,贴近农村现实,以通俗的语言和鲜活的例子为农民朋友和基层干部等读者对象释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