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近代卷 现代卷 当代卷)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近代卷 现代卷 当代卷)
作者: 关爱和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588.00
折扣价: 423.36
折扣购买: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近代卷 现代卷 当代卷)
ISBN: 9787020171675

作者简介

关爱和(1956—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出版有《中国百年学术与文学》《中国近代文学论集》《古典主义的终结》《悲壮的沉落》等著作,主编有《中国近代文学史》等教材。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中文报刊起源于外国传教士。19世纪初,来中国从事传教活动的传教士,出于传教和传播西方文化的需要,把西方已经流行的Magazine(杂志)与Newspaper(报纸)带入中国。根据中国的接受与传播条件,最初的办报人创造出一种合报纸与杂志为一的传播媒介——报刊。此类报刊的代表,鸦片战争前有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荷兰传教会郭士立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其中《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月刊,每期五页,约两千字。1821年停刊,出版八十余期。《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月刊,每期十二三页。印数最多时为一千份。1838年终刊。这些报刊中,已经有了自编自写的新闻和言论。 鸦片战争后,随着传教与通商限制的逐渐放宽,外国商人与传教士合办中文报刊也渐渐增多。据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统计,到1890年,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出版的报刊发展到七十六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和《申报》。由英、美、加传教士、职业外交官、商人所组成的“广学会”,1868年创办了《中国教会新报》,周刊,后改为月刊,1874年启用《万国公报》之名。《万国公报》是一个由教会所办的综合性时事刊物,最高时发行五万余份。1907年停刊,持续四十余年。《万国公报》在国人开始办报之前,影响甚大。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创办商业性的《申报》。《申报》定位于办“给华人看的”报纸,聘华人作主笔;重视新闻真相,具备省会和重要城市重大政治事件现场采访、独立报道的能力;《申报》比较早地刊载插画,以图像配合新闻。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即是附属于《申报》的画刊。《申报》从1872年发刊到1949年终刊,历时七十七年,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外国传教士与商人在华的报刊实践,主要是服务于其教会文化与商业利益的。但这些报刊的出现,客观上给置身于闭关锁国之中的中国人带来了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文明。中国读者见识了不同于旧邸报的新报刊。旧邸报载上谕奏折,仅得朝廷举动大略。上下隔绝,情意不通。朝廷政事,得失莫辨。民心民意,无由表达。而新报刊官事、民事、朝廷之事,皆备于一纸,达官贵人,庶民百姓,均可观览。国家地方政事,可以分析评论。外国传教士与商人主办报刊中的新闻与评论,成为中国读者开眼看世界的重要信息通道。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受林则徐委托辑录《海国图志》,都曾参考《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报刊。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代表着鸦片战争时期“开眼看世界”一代士人的思想水平。稍后《万国公报》《申报》创办,其对西政西学、民主民权的宣传,成为西学东渐的第一轮风潮,也自然成为维新知识群体呼唤变法的思想源头。 鸦片战争之后,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但大多时间不长,旋起旋灭。时间稍长、影响稍大的报人和评论人是王韬、郑观应。1874年,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主编是王韬。王韬是苏州人,早年在上海《字林西报》附设的墨海印书局担任编辑。后因被怀疑与太平天国有书信往来而为官方追缉,逃亡香港,在香港生活二十余年。王韬曾有欧洲与日本游历的经历,并在英国居住两年,与朋友理雅各布翻译《诗》《易》《礼》等中国经典,有过在牛津、爱丁堡大学做学术演讲的神奇经历。1873年,王韬在香港买下理雅各布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开始了办报生涯。自1874年到1884年任主笔的十年间,王韬写作政论八百余篇,每篇千字左右。其1875年发表的《变法自强》上、中、下三篇政论,开出了他对“四千年来未有之创局”以及中国“转弱为强”的救治方略。因其办报实践,王韬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始人,其政论文字辑为《弢园文录外编》。 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政论文章的还有郑观应。郑观应是一个从商经历丰富的官商,与李鸿章等洋务大员交往颇深,曾任织布局总办、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总办等职。自1870年代起,开始写作政论,发表于《循环日报》等报刊。有别于众人关注西方的船坚炮利,郑观应《西学》一文以为:西方之学,有天、地、人之学。一切算法、历法、电学、光学诸艺,归诸天学;一切测量、经纬、种植、舟车、兵阵诸艺,归诸地学;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归诸人学。“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然则,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在《议院》一文中,郑观应表现出对西方议会制度的青睐:“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在《日报》一文中,郑观应以英、法、德、美、俄等报刊发达国家为比较对象,主张中国应广设日报,以求“民隐悉通,民情悉达”,以求“是非众着,隐暗胥彰”。郑振铎编:《晚清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郑观应的政论之文,收入《盛世危言》等集中;《盛世危言》1894年成书后,在朝野之间影响甚大。 书摘插画 无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关爱和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最终成果。课题最终成果旨在从“史”的角度对20世纪报刊发展史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进行整体、客观、科学的描述。本套文学史体现了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专业研究团队的学术水平、合作精神,更代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团队建设的最新成就。 陈平原教授认为《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撰写,体现了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专业研究团队的学术水平、合作精神,更代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团队建设的最新成就,令人敬佩。 王达敏研究员认为:这部书稿充分体现了河南大学中文学科注重史料、论从史出的优良学术传统,书稿厚重扎实,新论迭出;尤其是《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近代卷的章节标题规范、整齐,令人印象深刻。 解志熙教授认为,这部书稿很好地发挥了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学科点重视文献史料的优势,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了贯通性的研究;《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稿内容丰富厚重,对近代期刊与文学界革命关系的研究细致深入,显示出开阔的学术视野;该书稿显著推进了对期刊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