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体育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80
折扣购买: 太极拳治病之奥秘/日本专家太极拳研究系列
ISBN: 9787500949428
陈彦克,男,1974年6月出生,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人。1999年考取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2005年毕业并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现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医师。 袁镇澜,1949年出生,浙江省温州市人。温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武术科研委员会常务理事、温州市武术协会主席、温州大学武术研究所所长,以及温州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体育荣誉奖章”。曾多次担任全国武术散打比赛裁判长、仲裁,多次到国外传授武术或参加武术文化交流活动。 作者自幼喜爱武术,童年随钱建军老师学习武术。1964年进浙江省体工大队武术队当运动员,1973年担任温州市少体校武术教练,1985年随温敬铭、刘玉华、江百龙等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到日本天理大学留学,在中川敬、山本义泰等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日本武道技术与理论,并进行中日武术比较研究。回国后,组建浙江省体工大队散手队,参加第7届、第8届全运会散打比赛。多年来培养出尹进飞、陈立人、李晓秋、尤邦孟、卢秀栋、陈养胜等知名运动员。 五十年来一直从事武术训练、教学与理论研究,成果丰厚。研究的重点是探索武术的“技击”与“哲理”、中日武术的异同、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与传播等课题。 桥逸郎,1954年出生,爱知县人。长期以来对太极拳理论与技术为中心的中国内家拳进行研究。日本中部学院大学短期大学部社会福利学科教师。NPO法人日本健康太极拳协会咨询会议委员,杨名时太极拳师范,日本中部内家拳研究会代表,半田市健康太极拳协会代表,爱知县武术太极拳联盟理事。 雨宫隆太,1947年出生,日本山梨县人,医学博士。20多岁开始跟小暮武秀师范学习空手古武道,并听从师命,着手对空手道进行现代医学方面的研究。40岁后开始学习杨名时太极拳,并学习“调和道呼吸法”,受到带津良一、长允也等两位老师的指导。任NPO法人日本健康太极拳协会咨询会议委员,杨名时太极拳师范,日本空手道琉球古武道真光流拳生会师范,筑波大学临床教授,杏林大学客座教授,东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呼吸器学会指导医师,第29届日本呼吸器内视镜学会会长。
●提高腰、腿力量是健康的基础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到老年时还能保持行动自由、 身体灵活,不给他人带来麻烦。但现实中老年人出现 的疾病比率总是高的,尤其是老人的“跌倒”事故, 据统计每年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约有三分之一由于发 生跌倒摔跤而带来伤害事故,往往造成大腿股骨头折 断。因为老年人的骨量大量流失,骨骼再生能力差, 摔断之后很难恢复,造成长期卧床,连大小便都不能 自理,得用“尿布”裹身,生活质量十分低下,不少 老人因此而过早去世。 在日本城市中,经常看见一个明显标志的医疗场 所,门前招牌上写着“预防老年人跌跤的教室”字样 。在这类教室中,教练员采用部分适宜的运动教给老 年人,老人们通过自我锻炼,提高腿部的力量与灵活 性,最终达到防范“跌倒”的目的。这类运动的方法 比较多,其中以太极拳为最常见的内容。这种现象不 仅在日本,就是在美国也很普遍,用太极拳来锻炼老 年人身体,几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社会共识。1995 年美国有一项医疗跟踪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太极拳练 习可以明显提高老年人腿部运动能力,尤其能提高人 体平衡能力。而腿部运动能力与身体平衡能力是正相 关的,它是防止老人跌跤的最重要的自身因素。 中国太极拳有杨、陈、吴、武、孙等五式,演练 风格与姿势各有特点,五式中以杨式太极拳最适宜老 年人锻炼。日本健康太极拳协会的教学内容是属于杨 式的,名为“杨名时太极拳”,其演练的拳架、技法 与理论均来源于杨式太极拳系统。 一、防止跌跤需培养腿部三种力量 老人跌倒摔跤,有70%以上是出于重心不稳、地 面过滑或被低小障碍物绊倒等原因。人过中年以后生 理机能开始出现衰退,过了65岁衰退速度会显著加快 ,尤其是腿部大肌肉、膝关节及周边韧带的运动功能 更甚。所以,老年人最容易发生跌倒、摔跤事故。因 此,老年人必须重视提高自己的身体平衡能力,而平 衡能力取决于腿部三种“力量”。三种力量分别是: ▲支撑体重的力 ▲两腿、足趾向上“顶起”的力 ▲保持身体稳定的力 匕了年纪的人,并不是不能够进行力量训练的, 反之应该观察其人的体质状况,适当选择一些力量性 动作进行锻炼,如此能使衰老速度变慢。但选择“力 量”练习时必须小心谨慎,特别是练习时间与力量大 小,一定要适量。在运动的速度方面不可以过快、每 天练习力量时间不能太长、次数不可太多、避免做爆 发力动作等。一般而言,老年人应该参加缓慢的、轻 松的方式锻炼,如散步、体操等。当然,与散步、体 操相比太极拳更加适宜老年人。太极拳动作简单,运 动速度缓慢,尤其是太极拳的步法练习,不管是前进 或后退,都是在保持重心稳定的前提下缓慢、轻灵地 移动着身体。太极拳步法与其他体育运动不同,是在 两脚开立的状态下,身体保持中正,缓缓地移动脚步 ,每移动一步的时间大约是普通走路的3倍。同时步 法移动在保持半屈膝过程中进行,重心降低了,对力 量的要求也就提高了。 太极拳步法练习对上述“三种力量”有很好的促 进作用,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支撑体重的力量 ●太极拳主要功能是锻炼腿脚的能力 所谓支撑体重的力,就是维持人体站立,即不至 于因地心重力作用而倒地的支撑力量。它主要是由臀 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肌肉不断做功而维持 的,太极拳能提高这些肌肉的功能。 为了便于理解,先将太极拳特征加以说明:首先 ,太极拳运动速度缓慢;其次运动过程身体始终保持 中正,俗语称“中腰”,犹如坐小船在平静湖面上移 动,身体稳定,两膝微屈。这样的运动特征对两腿会 产生较大的负重。 ●股四头肌承担体重又保护膝部 维持人体站立姿势或完成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 有关肌肉的肌纤维收缩做功所产生的力量而完成的。 人体肌肉大都是依正反方向的运动组成“一对”,粘 附在各骨骼、关节的两侧,负责该骨骼的屈、伸运动 。例如图1,手的肘关节运动:手向上屈是肱二头肌 工作的结果;手向下伸是肱三头肌工作的结果。此两 块肌肉就是负责肘关节屈、伸运动的一对肌肉,通常 称肱二头肌为屈肌,肱三头肌为伸肌如图1。 人体能够保持站立姿势,主要是“膝伸肌”起着 重要作用,太极拳练习时两腿支持全身重量的同时, 在保持膝关节微屈状态下,缓缓地移动,这也是依靠 “膝伸肌”做功来完成的。“膝伸肌”由多块肌肉组 成,其中最主要的是股四头肌。 太极拳步法移动,主要由股四头肌做“伸长性收 缩”来完成。 什么叫伸长性收缩呢? 让我们先了解人体肌肉的三种收缩状况:缩短性 收缩,也称克制性工作;保持性收缩,也称等长性工 作;伸长性收缩,也称退让性工作。 ①克制性工作,肌肉工作时肌纤维做“缩短性收 缩”。以手臂动作为例,肱二头肌的肌纤维做“缩短 性收缩”,此时呈现“肥大”状,做功时能量供应为 无氧代谢加图2。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