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写作

探索性写作
作者: 编者:(英)艾莉森·琼斯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41.18
折扣购买: 探索性写作
ISBN: 9787522208176

作者简介

上面的同理心练习就是“重构”的例子:改变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以改变你对它的想法和感受。重构是现代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项基本技术,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正如罗马帝王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所言:“拒绝感受伤害,伤害本身便会烟消云散。”* 这是探索性写作中的意义构建的关键要素:有意识地为我们的经历探寻另一种诠释。听起来有些玄乎?不妨从一个极其简单的技巧入手:反事实思考。 作为人类,我们有一项超能力,那就是想象与事实相悖的事情。然而这也是一种诅咒。在进行反事实思考时,我们想象如果其中某个事件不同,或者如果我们当时做了不同的决定,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反事实思考鲜少保持中立。(若是那样,又有何趣味可言?) 通常我们会进行两种形式的反事实思考:向上或向下。向上的反事实思考即想象事情本可以更好。它们通常包含“要是……就好了”这样的说法。或者,如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埃(JohnGreenleaf Whittier)更富诗意的表达:“在舌尖和笔端流出的所有悲伤词句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本可以……’”。*我们经常使用向上的反事实思考,从日常琐事如“要是我带了伞就好了”,到人生至深的悲痛“假如他没有登上那架飞机该多好”。丹·平克(Dan Pink)在《后悔的力量》一书中探讨了这种向上的反事实思考,揭示了它是多么普遍:后悔,似乎是人之常情。“要是……就好了”这种念头可能会毁掉我们。我们永远无法再回到那个时刻,已经太迟了,我们无法再挽回“本可以做”的事。“要是……就好了”几乎总是让我们感觉更糟。但是平克指出,它也可以帮我们做得更好。这就是他所谓的“后悔的力量”:那些萦绕心头的遗憾恰恰彰显了什么对我们来说才最珍贵,它们或许能帮助我们下次做出更明智的抉择——勇于表达、更加无畏、记得带伞。 另一种反事实思考则是向下的:“好在……”——“好在雨势不大”“好在我告诉了他我爱他”。我们想象事情原本可能更糟,从中寻得一丝慰藉。这种思考方式虽能让我们心安一些,但也可能阻碍我们直面艰难的人生课题。 在探索性写作中,这两种反事实思考都可能有用。

内容简介

上面的同理心练习就是“重构”的例子:改变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以改变你对它的想法和感受。重构是现代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项基本技术,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正如罗马帝王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所言:“拒绝感受伤害,伤害本身便会烟消云散。”* 这是探索性写作中的意义构建的关键要素:有意识地为我们的经历探寻另一种诠释。听起来有些玄乎?不妨从一个极其简单的技巧入手:反事实思考。 作为人类,我们有一项超能力,那就是想象与事实相悖的事情。然而这也是一种诅咒。在进行反事实思考时,我们想象如果其中某个事件不同,或者如果我们当时做了不同的决定,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反事实思考鲜少保持中立。(若是那样,又有何趣味可言?) 通常我们会进行两种形式的反事实思考:向上或向下。向上的反事实思考即想象事情本可以更好。它们通常包含“要是……就好了”这样的说法。或者,如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埃(JohnGreenleaf Whittier)更富诗意的表达:“在舌尖和笔端流出的所有悲伤词句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本可以……’”。*我们经常使用向上的反事实思考,从日常琐事如“要是我带了伞就好了”,到人生至深的悲痛“假如他没有登上那架飞机该多好”。丹·平克(Dan Pink)在《后悔的力量》一书中探讨了这种向上的反事实思考,揭示了它是多么普遍:后悔,似乎是人之常情。“要是……就好了”这种念头可能会毁掉我们。我们永远无法再回到那个时刻,已经太迟了,我们无法再挽回“本可以做”的事。“要是……就好了”几乎总是让我们感觉更糟。但是平克指出,它也可以帮我们做得更好。这就是他所谓的“后悔的力量”:那些萦绕心头的遗憾恰恰彰显了什么对我们来说才最珍贵,它们或许能帮助我们下次做出更明智的抉择——勇于表达、更加无畏、记得带伞。 另一种反事实思考则是向下的:“好在……”——“好在雨势不大”“好在我告诉了他我爱他”。我们想象事情原本可能更糟,从中寻得一丝慰藉。这种思考方式虽能让我们心安一些,但也可能阻碍我们直面艰难的人生课题。 在探索性写作中,这两种反事实思考都可能有用。 上面的同理心练习就是“重构”的例子:改变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以改变你对它的想法和感受。重构是现代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项基本技术,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正如罗马帝王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所言:“拒绝感受伤害,伤害本身便会烟消云散。”* 这是探索性写作中的意义构建的关键要素:有意识地为我们的经历探寻另一种诠释。听起来有些玄乎?不妨从一个极其简单的技巧入手:反事实思考。 作为人类,我们有一项超能力,那就是想象与事实相悖的事情。然而这也是一种诅咒。在进行反事实思考时,我们想象如果其中某个事件不同,或者如果我们当时做了不同的决定,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反事实思考鲜少保持中立。(若是那样,又有何趣味可言?) 通常我们会进行两种形式的反事实思考:向上或向下。向上的反事实思考即想象事情本可以更好。它们通常包含“要是……就好了”这样的说法。或者,如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埃(JohnGreenleaf Whittier)更富诗意的表达:“在舌尖和笔端流出的所有悲伤词句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本可以……’”。*我们经常使用向上的反事实思考,从日常琐事如“要是我带了伞就好了”,到人生至深的悲痛“假如他没有登上那架飞机该多好”。丹·平克(Dan Pink)在《后悔的力量》一书中探讨了这种向上的反事实思考,揭示了它是多么普遍:后悔,似乎是人之常情。“要是……就好了”这种念头可能会毁掉我们。我们永远无法再回到那个时刻,已经太迟了,我们无法再挽回“本可以做”的事。“要是……就好了”几乎总是让我们感觉更糟。但是平克指出,它也可以帮我们做得更好。这就是他所谓的“后悔的力量”:那些萦绕心头的遗憾恰恰彰显了什么对我们来说才最珍贵,它们或许能帮助我们下次做出更明智的抉择——勇于表达、更加无畏、记得带伞。 另一种反事实思考则是向下的:“好在……”——“好在雨势不大”“好在我告诉了他我爱他”。我们想象事情原本可能更糟,从中寻得一丝慰藉。这种思考方式虽能让我们心安一些,但也可能阻碍我们直面艰难的人生课题。 在探索性写作中,这两种反事实思考都可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