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沧桑/景物系列/武昌历史文化丛书

黄鹤楼沧桑/景物系列/武昌历史文化丛书
作者: 姚伟钧//李明晨
出版社: 武汉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5.56
折扣购买: 黄鹤楼沧桑/景物系列/武昌历史文化丛书
ISBN: 978755821969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黄鹤楼的由来 黄鹤楼的修筑源于夏口城“得之则存,失之则亡”的 战略位置。夏口城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之处,倚山控水, 自古便是咽喉要冲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被称为“ 自古必争形胜地”。每逢烽烟四起、群雄逐鹿的时期,这 里就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 一、夏口城角建鹤楼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你征我伐,·为了实 现一统华夏的雄伟抱负,纷纷抢占战略要地。赤壁大战后 ,统一了北方的曹操、占据江东的孙权和控制“天府之国 ”的刘备各自占据了湖北的一部分。宋代诗人张俞在他的 《楚中作》中写道: 广泽侵吴壤,孤城接郢丘。山分三楚断,溪入九江流 。寂寞休兵月,纷纭战国秋。吴生来赤壁,魏武定荆州。 六代凭形势,群雄死寇仇。 诗中的“吴生”指的是孙权,“魏武”指的是曹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宣称自己是在帮助汉献帝匡扶 汉室,始终没有称帝,其子曹丕称帝后,追谥曹操为“武 皇帝”,后人便以“魏武”代指曹操。 赤壁之战后,孙权把鄂县(今鄂州市)改名为武昌, 作为国都和陪都,前后达四十五年之久,与国都建业(今 南京市)并称“西都”和“东都”。“武昌”寓意吴国凭 借强大的武力统一天下,让天下太平昌盛。 今天的武昌在汉代叫作沙羡。汉高祖刘邦在他称帝后 的第六年(前201)在这里设置了沙羡县,县城就设在今天 的武昌金口一带,隶属于当时的江夏郡。处于战略要冲位 置的沙羡成为各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为了控制这个战略要 地,孙权便在江夏山的近江处修筑城防。江夏山也称黄鹄 山,即今天的蛇山。城防方圆二三里之广,城的对面是夏 水入江口,因而命名夏口城。夏水就是今天的汉江,古代 把沔阳(今仙桃市)以下的汉江称为夏水。《三国志·吴 书·吴主传》载:“吴黄武二年,城江夏山。”记载了孙 权修筑夏口城的史实。“黄武”是东吴的君主孙权采用的 第一个年号,从公元222年到公元229年,前后沿用了八年 ,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 关于夏口城的险要地势和军事地位,在一些史籍中有 生动翔实的描述。 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以考察研究当时的河流水 道为己任。他四处野外考察,把自己的水文考察研究成果 写成了传世著作《水经注》。他在该书中对当时夏口城的 险要形势做了如下描述: 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上则游 目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实舟人之所艰也。 也就是说夏口城上据险山,下俯大江,视野阔远,水 急浪猛,易守难攻。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江南 道三·鄂岳观察使》中记载了魏明帝曹睿与司马懿关于夏 口城地位的问答。 魏明帝问司马懿日:“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日 :“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 喉而舂其心。夏口、东关,敌之心喉,若以陆军向皖,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