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拐点法则
ISBN: 9787517831112
"韩铁林 **管理咨询专家,和君智道商学创始人,北京和君创业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副总裁。**注册管理咨询师(CMC)、北京大学MBA。《中欧商业评论》《管理学家》等杂志专栏撰稿人。清华、北大、浙大等十余所高校商学院特聘讲师。具有十余年管理实践经历、二十余年商业观察经验和对上百家企业进行管理咨询的经验。已出版著作《绩效设计:万众创业时代绩效架构与管理》。 服务过的企业包括:中石油、大唐电力集团、中国风电集团、北京城建集团、徐工科技、首旅股份、航天科工集团、中南控股集团、深圳旅游集团、信达地产、北京鹏润集团…… "
\"**章 企业成长必然会遭遇哪些拐点 世界比我们伟大,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我们比世界渺小,必须遵循它的法则。 —英国社会学家 本杰明?惠奇科特 企业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问题,比如市场、资金、人才问题就是企业家和管理者感知*强烈、存在*普遍的三大问题;除此之外,还可能有组织、流程、执行力、品质、生产、研发等一系列问题。总之,任何企业在任何时点,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的性质不同。有的问题,将会改变企业的成长轨迹;有的问题,无论如何解决甚至解决与否,都不会改变企业的成长轨迹,只是引起程度上的变化;有的问题,与其他问题高度相关,或者属于其他问题项下的二级问题。 通过对企业问题的性质分类和归纳梳理,可以提炼出企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五个拐点。 一、战略拐点 战略拐点,即企业战略模式的主观选择与战略环境变化产生背离,导致业务增长出现停滞甚至衰退的临界状态。 很多企业沉醉于既有战略带来的成功,而忽略了战略环境的悄然改变,当意识到战略拐点时,已经无力回天。 柯达曾是盛极一时的**相机胶片***,2000年的净利润还高达1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82亿元),但到2003年跌至4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7亿元),2005年后就几乎没有盈利,2012年不得不申请破产。柯达面对的战略环境是数字技术逐步取代胶片技术。柯达并非没有注意到数字技术的革新,甚至它还可以称为技术革新的开创者,****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在1976年发明的。但是它将数码技术雪藏起来,因为过早的推动数码技术商业化,会严重地侵蚀它在胶片业务上的丰厚利润。在贪图利润的道路上,柯达对战略环境的变化主观上选择了视而不见,当意识到不得不改变战略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后的机会。 类似的案例还有诺基亚。很多人认为,诺基亚之所以被苹果打败,是因为乔布斯创造的苹果智能手机打败了诺基亚的手机。从表面上看,苹果手机确实在很多方面都**了诺基亚手机,但本质上,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时代取代了移动通信时代。苹果手机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手机,而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手持终端;诺基亚手机仍然是一个移动通信工具,这是诺基亚被淘汰的根本所在。 再比如百丽鞋业,市值从15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316亿元)下滑到400多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00多亿元),直至退市被高瓴资本集团组成的财团收购。很多人认为,百丽鞋业近些年在产品创新上乏善可陈,导致**的败局,而这只是表面现象。百丽鞋业过往的成功关键是在渠道上的布局和垄断优势,不论在哪个大型商场或购物中心,百丽鞋业都通过旗下众多品牌,开设店中店或专柜,一次性租下其鞋类专区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的面积。官方数据显示,百丽鞋业的零售网络覆盖中国约300个城市。然而到了电商时代,网络购物**瓦解了百丽鞋业的渠道优势,其优势反而成为快速转型的劣势。尽管百丽鞋业在电商上也做了很多投资和尝试,但其思维上对传统渠道的路径依赖,使这些努力都未见大成效。百丽鞋业的衰落,并非由于表面上看到的产品创新问题,而是由于没有跟上传统渠道时代向电商时代的转型。 企业的战略模式,必须与战略环境相匹配。当战略模式与战略环境产生了背离,企业就必须在战略模式上及时切换,这样才可能进入新的成长空间。否则,企业就只能在原有战略模式下衰落。 二、组织拐点 组织拐点,即企业组织方式的主观选择与业务规模扩张的客观要求产生背离,导致组织的效率降低,危及市场竞争优势的临界状态。 组织方式是对企业内部所有成员之间工作关系的一种安排,很多企业的组织方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规模扩张。 俏江南曾是一个风光无限的餐饮品牌,2006年有20多家分店,按照董事长张兰的规划,未来三年内要开到100家分店,但它遇到了发展瓶颈。这家号称集团化管理的企业,其集团总部是虚化的,没有实际的管理部门,20多家分店基本上靠张兰走动式管理,内部管理乱象丛生:各家分店的管理模式和风格因任职的分店总经理不同而不同,无法满足复制要求;有的分店总经理当起了“土皇帝”,一言堂、任人唯亲现象严重;有的员工因严重违反企业制度被辞退,竟然能够在另外一家分店正常应聘入职。俏江南要想从20多家分店扩张到100家,这种组织方式是无法支撑的。张兰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投入大量精力推动组织方式调整,这才走上了扩张之路。如果俏江南后来没有引进鼎晖投资,被资本裹挟进入上市快车道,这家企业本来是可以获得稳健、良性发展的,但*终结局却是张兰净身出户,令人唏嘘。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是**的强权人物,他崇尚扁平化管理,事必躬亲,不设副总,直接管理30多个部门经理。娃哈哈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在近年的发展中遭遇了诸多战略失败。娃哈哈一直在探索饮料主业之外的新的增长点,从童装到奶粉,从白酒到零售卖场,从机器人到生物技术,几乎都以失败告终。究竟是什么限制了娃哈哈的发展?是宗庆后的战略眼光问题,还是战略的落地问题?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方式导致了战略失败。在宗庆后强权管理风格下形成的扁平化组织,对宗庆后本人的能力极限提出巨大挑战,同时也极大限制了各业务板块管理人员能力的发挥。这种组织方式,无法释放人才的创新能力,使娃哈哈陷入战略创新屡战屡败的胶着状态。 企业的组织方式是一种主观选择,它必须与企业的业务规模扩张相匹配。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张,管理复杂度越来越高,组织方式需要及时进行切换,才能*有效率地承载业务规模,将企业带入新的成长空间。否则,企业会由于组织方式的失效,出现效率降低甚至战略失败等现象。 三、人才拐点 人才拐点,即企业人才管理机制与组织方式对人才的需求产生背离,导致组织目标无法有效实现,危及市场竞争优势的临界状态。 很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问题的判断,往往会归因于员工“能力不足”,于是围绕着提升人才能力或找到**人才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些努力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 河北一家企业通过猎头以年薪150万元聘请了一位从外资企业出来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的常务副总,协助老板开展*常工作。初期老板对他**看重,交代给他很多重要的事情,但这些事情进展都不是很顺畅,结果只能算差强人意。渐渐地,老板开始怀疑选错了人。而这位职业经理人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发现其他管理人员都不愿意配合。原来,其他人都是企业的元老,跟着老板做了很多年,一年的工资也才50万元左右,而从外面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居然有150万元的年薪。他们私下聊天就说:“既然外人这么贵,一定比我们能干,那就让他自己去干好了,我们工资少,就少干点儿。”所以,他们都把活儿推到这位职业经理人身上,甚至人为给他设置障碍,就想看他的笑话。这位职业经理人四处碰壁,孤立无援,也就很难做出成绩。老板对他的信任也逐步降低,对他的支持力度逐步减弱,工作就*难推进。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终他不得不选择离职。 这家企业的老板自始至终认为是招错了人,而实际上是人才管理机制出了问题。他遇到的挑战是如何将原来适用于老员工的人才管理机制,过渡调整到适用于职业经理人的人才管理机制。 人才管理机制是人才管理的核心。人才的能力水平,只是机制作用的结果。尤其在*益开放、自由流动的人才市场,机制的核心作用*加明显。即使企业招聘到精英人才,如果人才管理机制不合理,精英人才也会变成庸才,甚至流失。相反,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则可以吸引到理想的人才并能人尽其才。 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组织方式对人才提出需求,当人才管理机制已经无法满足组织方式对人才的需求,就需要及时切换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升级,将企业带入新的成长空间。否则,企业会由于人才管理机制的失效,出现能力不足而无法支撑组织运行和战略实现的现象。 四、运营拐点 运营拐点,即企业专业化分工过度或业务不确定性过高,导致企业组织的运行复杂性与企业运行内在一致性要求产生背离,造成组织局部与整体之间脱节,使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危及市场竞争优势的临界状态。 分工产生效率,这是亚当?斯密的经典理论。但分工过度会增加内部协调的复杂性,使效率不升反降。某企业为了加强成本管控,在集团总部设立了一个由20人组成的成本管理中心,执行对各子公司的成本管理职能。其他规模相当的同行,其总部负责成本管理的部门成员平均在10个人左右,所以该集团总部的成本管理团队算是超额配置了。但是,运行了半年之后,其成本管理中心又提出了增加5个编制的需求。这让老板很纳闷:同行10个人就可以干的事,为什么自己的企业20个人都干不过来呢?调研后发现,成本管理中心对职能按照20个人的编制进行了拆分,分工比同行要细。按照分工理论,分工产生效率,但是过细的分工使每个人都严格固守自己的职责边界,不越雷池一步,也不允许其他人介入自己的职责范围。而且每个人为了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在自己职责边界之内不断定义新内容。于是成本管理中心的职责内容不断“发酵”,每个人工作都很饱满,以至于干不过来了,需要*多的人来承担。所以他们又提出了增加编制的要求。随着人员的增多,成本管理流程变得越来越长,凭空“发酵”出来的工作内容,消耗着管理者本人的精力,也消耗着被管理者的精力,叠加效应就是效率越来越低。 科技创新企业的业务不确定性程度**高,过程变量**复杂,导致企业运行中各部门、各层级、各职能的信息不同步、进程不同步,这就与企业运行内在一致性的要求相矛盾。因此,科技创新企业*需要一种有效的运营机制,将企业各部门协调起来,保持合理的运行效率。 效率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企业的战略模式创新、组织方式*迭、人才机制转型提升,都可能导致企业局部与整体的脱节。当脱节严重到一定程度,企业需要通过运营机制的调整,将企业的效率调节到一个合理区间,使企业在战略、组织、人才等方面保持一致,形成有机系统。否则,企业就会患上以臃肿、割裂、紊乱等为特征的大企业病。 五、文化拐点 文化拐点,即管理者价值观偏好与战略、组织、人才、运营各方面的客观规律产生背离,导致企业成长空间无法继续拓展的临界状态。 做游戏产业从来都不是陈天桥的初心。2004年盛大上市的时候,其创始人陈天桥风光无限,被“*年轻的年度经济人物”“中国互联网的先驱”等光环笼罩着,红极一时。《热血传奇》这款游戏改变了中国网游的进程。时至**,中国仍没有一款游戏能够在影响力上**当年的《热血传奇》。但陈天桥的内心是**厌恶《热血传奇》的,他曾说:“《热血传奇》是个烂游戏,盛大是个好公司。”“有人玩我的游戏玩到心脏病发作而身亡,《人民*报》头版都点过我们的名……”“有《热血传奇》玩家因丢失装备冲入我的办公室,指着我的鼻子大骂。” 陈天桥一再表示,游戏只是其赚钱的工具,它无法承载自己的事业理想。陈天桥对游戏的态度,决定了盛大的战略走向。多年来,盛大在游戏行业始终没能建立起一支**的研发团队,《热血传奇》之后,其自主研发的游戏无一成为经典。盛大轻视游戏,其对手们却将游戏作为战略重心,此消彼长之间,盛大丢失了竞争优势。 从商业视角来看,游戏是*赚钱的工具,但站在陈天桥的角度,赚钱并不是他做出取舍的标准。能否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才是他选择的依据,这就是他的价值观偏好。盛大在战略方向上的改变,本质上是文化驱动的,盛大的成长遭遇的是文化拐点,而非战略拐点。 价值观偏好是一种主观选择,而商业视角下的战略、组织、人才、运营有其客观规律。主观选择与客观规律匹配,企业就会走上现实主义路线,反之,企业就会走上理想主义路线,但有可能会出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困境。价值观偏好没有对错,只要企业家和管理者对事物规律的认知足够清晰,对每条路径的可能结果有充分的估量,愿意对选择承担责任,都应该得到尊重,这也是商业社会生态化的根源。 以上这五个拐点,决定着企业的成长轨迹。企业遇到的各种问题,追根溯源都可以归纳到这五个拐点上来。比如市场问题,其根源可能并不在产品本身,或者渠道本身,而是战略模式出了问题;比如资金问题,资本市场并不缺钱,但你的企业却无法获得融资或投资,有可能是战略模式无法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比如人才问题,有可能是人才机制问题,也可能是战略问题,或者是组织问题。面对一个具体的企业,管理者不要被问题表象所迷惑,而要透过迷雾看到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 《拐点法则》用九个章节来系统阐述如何企业面对拐点如何转型升级。前三章依次阐述拐点法则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企业成长会遭遇哪些成长拐点,这些拐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识别拐点。第四章到第八章具体阐述如何突破拐点。第九章阐述基于拐点法则形成的企业系统观,帮助管理者搭建系统思维结构,帮助管理者厘清和选择企业发展理念。是一本**不错的管理咨询类书籍,适合企业领导和中高层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