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艺术课

小说艺术课
作者: 冯积岐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7.30
折扣购买: 小说艺术课
ISBN: 9787521222388

作者简介

冯积岐,出生于陕西省岐山县农村,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3年开始在《延河》杂志发表小说,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当代》《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作家》等数十种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300多部(篇),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出版长篇小说《沉默的季节》《村子》《逃离》等15部。曾担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组组长。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时间   小说和诗歌、戏剧一样,其本意在于传达作者对人生、人性、时代、现实的认知,传达作者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但是,小说不同于诗歌和戏剧的地方在于,它侧重在时间流动中展现人生的经验,叙述人生的历程,剖析人物的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以时间为轴心,特别注重情节的进展过程,特别注重在特定的时间内人物做什么、怎么做,这就引入了小说有关时间的问题。   就一部小说而言,小说本身含有三种时间,一种是小说的进行时——我们常说的现在时,也是作者叙述的时间;二是小说内所涉及的时间——主要是过去时;还有一种是将来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就用了将来时:   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许多年以后”,就是将来时。一些后现代主义小说和科幻小说中,常常运用将来时。   中国的传统小说沿用古代说书人的方法——且听下回分解,大都是顺时序叙述,也就是说,从清晨叙述到中午,再到下午;从春天叙述到夏天,再到秋冬。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有条不紊,一丝不乱。作者的叙述时和小说的进行时几乎是同步的,比如《红楼梦》,从荣府、宁府的极盛写到极衰,时间是一条长长的线上的一个连一个的结,这个结,如同出家人手中的念珠,一个紧挨一个,而且,时间随着空间而流动,空间在时间的流动中变化。比如《金瓶梅》从西门庆年轻时写到中年以后死亡,短暂的一生中历经了那么多生死荣辱,但都没有脱离时间这个轴心,书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拴在顺时序的时间链条上。长篇是这样,短篇也是这样,《聊斋志异》中的每一篇写某年某月某时的小说,时间从不颠倒,很少有穿插。   中国当代作家对小说时间的处理——尤其是在长篇小说的叙述中,不少作家依旧沿用传统小说对时间的处理方式,顺时序叙述。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一九七五年写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作者的叙述时和小说的进行时几乎是一致的。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这样,作者从白嘉轩、鹿子霖等主要人物年轻时一直写到了中年、老年,时间跨度几十年,中国近代史上每个时间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都和人物命运相关联,跌宕起伏的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起伏沉沦,按照时间的推进来叙述。柳青的《创业史》也是顺时序的叙述。但柳青在时间的处理上很有技巧,《创业史》中涉及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可是,小说的进行时很短,只是从谷雨前后写到了初夏时节,仅仅一两个月时间。由于作者采用了倒叙、插叙,使时间自由流动转换,梁三老汉、富农姚士杰、郭世富、郭振山的一生以及他们父辈的人生历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而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柳青对时间处理的技巧,一是把过去时融入进行时之中,二是把主要情节浓缩在很短的时间内,让时间停顿下来,耐心而细致地叙述。试想,柳青如果一味地采用顺时序叙述,恐怕要从梁三老汉、郭世富、姚士杰等人的父辈或祖辈写起,小说的进行时要长达百年之久,这样,小说将显得松散、臃肿、无味。小说家对时间的处理,也是结构小说的内容。   顺时序叙述的优势是,故事脉络清晰,情节进展有序,人物成长历程清楚、阅读障碍较少。在顺时序叙述中,时间是推手,时间推动情节演进,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情节,不能长久地停留在一个时间段,情节的演进也使情节不断变换,人物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顺时序叙述最容易陷入“流水账”式的危险境地,容易使叙述难以从平淡中自拔,容易使读者疲劳。要采用顺时序叙述的方式完成一部小说,必须要有完美而智慧的结构,要有深厚的叙述功力,要有动人的情节和惊人的细节。 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许多伟大的小说大都是采用顺时序叙述的,比如《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等等。这些顺时序叙述的小说并没有弱化小说的思想深度,也没有影响小说对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毕竟叙述时间不是小说成败的主要因素。   可是,时间影响着小说的结构,影响着小说的叙述速度,影响着小说的长度、广度和深度。因此,好的小说家在处理小说时间问题上是慎重而用心的。 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对时间的处理是有所区别的,那些史诗性的、有长度、有密度、有厚度的长篇小说大都进行时比较长,比如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雨果的《悲惨世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等。当然,也有例外,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翻译为汉字,有上百万字,作品中涉及的时间长达几十年,而进行时只有二十四个小时。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是写西班牙战争的一部长篇小说,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进行时只有三天(一九三七年五月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海明威写一个叫罗伯特·乔丹的美国志愿者深入到敌后和游击队取得联系去炸毁一座铁桥。作者紧紧围绕罗伯特去炸铁桥展开故事,叙述紧凑、紧张,叙述中涉及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由于作者采取的是内心独白、意识流等现代主义的手法,罗伯特和其他几个主要人物的人生历程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通过电影艺术中的“闪回”或“闪前”的方式,在罗伯特炸桥的三天之内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叙述。同样,福克纳的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进行时只有七天,小说叙述了一个叫安斯·本德仑的农民在妻子艾迪·本德伦去世之后,按照妻子的遗嘱,将她运送到四十英里以外的娘家墓地去安葬的故事。安斯和儿女们一路上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到了目的地。由于福克纳采取的是内心独白,各说各话的叙述方式,压缩了空间,节省了时间,使进行时大大缩短。在运送艾迪·本德伦的七天中,人物各自的性格、内心的隐秘之处,福克纳一丝不苟地剖析,使家庭成员中每个人的欲望念想袒露无遗。福克纳通过一家人运送艾迪·本德伦苦难历程的叙述,完成了人们在历经各种灾难的过程中所受的生存能力的考验,展示了人性的缺陷和美好。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空间中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没有过去时、将来时,只有进行时、现在时。他的主人公不进行回忆,他们不存在过去的生活、过去的体验。无论是《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尼科夫举起斧子砍死放高利贷的姐妹俩,还是《白痴》中梅什金、罗戈任、娜斯塔西亚之间的情感纠葛,都发生在“现在”,都是在进行时中完成的。主人公的所有行为都是当前的,作品中的时间只能限定在进行时中。因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在永恒中,一切都是同时的,一切都是共存的,以前(过去时)或者将来(将来时)都是非本质的,不能进入他的视野。 古今中外的小说艺术丰富而灿烂,研究分析经典作品,从中汲取有益营养,对于小说爱好者和创作者来说,是一件极其有价值的事情。因此,作者以自己对小说的理解,来研究分析阅读过的小说。《小说艺术课》不是一部纯粹的理论著作,是作者站在作家的角度言说小说艺术的随笔,是小说初创者的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