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与底层认知

思维模型与底层认知
作者: 邱伶聪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2.00
折扣购买: 思维模型与底层认知
ISBN: 9787515839240

作者简介

邱伶聪,青年学者,北京洞听营销联合创始人。深耕市场营销十余年,曾在北京电通、博报堂、新浪微博等国际4A广告公司及互联网公司担任策略总监、营销顾问。服务过一汽丰田、东风日产、长城汽车等品牌,操盘多个汽车品牌车型传播全案,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市场营销及品牌策略服务。开发的课程包括:洞听学堂品牌培训课《品牌缘起》《策略模型与模型化思维》等。

内容简介

前言:要饮水,更要思源 据说很多营销公司HR在面试人才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个小套路。对于 初级营销岗,HR会看应聘者过往的营销作品;对于中级营销岗,HR会看 应聘者取得的项目成果;而对于高级营销岗,HR则会问有没有原创的理论 模型。 有人会觉得,而今的营销圈,都已经“内卷”成这样了吗?以前写在 商学院教材里的高大上的理论模型,现在都只配写在个人简历里吗? 诚然,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创作理论模型的确只是一少部分营销天 才和咨询大佬的专利。历史上很多经典的营销模型,成为一代又一代营销 人取之不尽的营养源泉。 20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专家杰罗姆·麦卡锡提出了4P营销理论模型。 这个模型深入洞察营销本质,第一次为企业的营销策划提供了一个标准的 框架,并在以后30年里引领行业。直到20世纪90年代市场环境发生变化, 以消费者为核心的4C营销模型开始更受关注。 再比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 1970年创作的波士顿矩阵,直到今天也不过时,成为企业产品价值评估、 战略目标制定的黄金法则,为波士顿咨询成为全球最著名的战略咨询公司 奠定了的基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在工作中应用这些经典模型的时候,也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模型巨大作用。无论是向客户提案还是向领导汇报,模型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更令人信服;当一些平平无奇的想法披上模型的外衣, 有时也能“狐假虎威”地高大上起来;更有甚者,有的公司还出现了“唯 模型论”的不良风气:要是方案中没有一两个厉害的模型做支撑,都不好意思拿出手。 显然,这种现象是不值得提倡的,模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故弄玄虚。但管中窥豹,我们从“模型至上”的风气中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值得反思的事实——大部分人迷信模型,只是因为模型的公信力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便利,减少了沟通成本;而对于这些模型,很多人是只知道它正确,却不知道它为什么正确。 SWOT 模 型 大 家 都 喜 欢 用, 但 为 什 么 仅 用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四个维度就能涵盖评判事物发展态势的所有因素?还有第五个维度它没包含到的吗? 4P模型是怎么诞生的,仅仅是因为这四个单词都是P开头的吗?马太效应的定义我们都懂,但为什么会出现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的底层驱动逻辑又是什么呢?如果你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那么我相信你看完这本书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模型只是显性知识,而模型背后的思考路径才是更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模型固然是营销管理史上的瑰宝,但模型背后的思维方式,却是比模型本身更重要的东西。看清这种思维,然后学会这种思维,是要比我们用好一个模型更有利于我们思维洞察能力的提升。 所以说,要饮水,更要思源;要知模型然,更要知模型所以然。熟练运用思维模型只是基础,深刻理解思维模型背后的原理和思维方式才是提高思维纵深最终极的方法。你会发现模型看似高阶,其实揭开面纱后我们发现它并不神秘。同时,如果我们掌握了方法,我们也能创作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 如果我们只会套用模型,那么我们只是一个工具人。我们不仅要成为模型的运用者和实践者,更要成为模型的设计者和创造者。 本书分为思维篇和模型篇。思维篇主要和大家一起探讨模型的本质以及模型背后的思维方式,模型篇则重点介绍“类比化”模型、“图形化”模型、“纲目化”模型、“公式化”模型、“逆向化”模型等五类思维模型,并以此为蓝本,浅谈模型创作的方法。 当然,在模型理论面前,我还只是一个小学生。近年来,很多优秀的关于模型的书籍和课程问世,例如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维》、查理·芒格的“多模型思维”理论、李善友老师的模型思维课程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向这些模型研究的先驱者致敬!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正在从“信息差”转化为“认知差”,思维认知对一个人的人生成就有着决定性意义。 善用模型化思维,解决系统性问题。掌握模型背后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路径,彻底打通职场成长的底层逻辑。 模型只是显性知识,模型背后的思考路径才是更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模型固然是营销管理领域的瑰宝,但模型背后的思维方式,却是比模型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要知模型然,更要知模型所以然。熟练运用思维模型只是基础,深刻理解思维模型背后的原理和思维方式才是提高思维纵深最终极的方法。你会发现模型看似高阶,其实揭开面纱后我们发现它并不神秘。同时,如果我们掌握了方法,我们也能创作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 如果我们只会套用模型,那么我们只是一个工具人。我们不仅要成为模型的运用者和实践者,更要成为模型的设计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