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12.39
折扣购买: 黄帝内经/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
ISBN: 9787807627135
脾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运化指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 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符 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帮助胃肠将饮食分解成精微 和糟粕两个部分,这个过程简称消化。饮食物进入胃后,主要在胃和小肠 内进行消化,经过胃的“腐熟”和小肠的“化物”而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 粕,但必须依赖于脾气的帮助,才能彻底地对水谷进行消化。水谷经过消 化形成的精微,必须通过胃肠道的吸收,而后才能散布到全身。这一吸收 过程是在脾气的帮助下才能完成的,故(《素问·奇病论》说:“夫五味入 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被吸收 的水谷精微在脾气的作用下布散到全身,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脾的“ 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经肺之宣发向上向外布散,肺之肃降 作用则向下输布,使水谷精微得以布向全身。二是脾气自身的作用,将水 谷精微转输全身,即《素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 运化水液 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所以,脾的运 化水液,也可称运化水湿。人体所摄人的水液需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以布 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同时,脾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 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肺和肾,通过肺和肾的气化,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脾主运化水液,实际上就是指脾在人体代谢过程中的推动和调节作用。因 此,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强健,既能使全身各组织器官得到水液的充分滋 养,又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留,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相 对平衡。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液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 就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或发为水肿。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 》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 虚水肿的发生机理所在。 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 种功能失调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同时并见。 主升清 升,即上升之意。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故日:“脾气主升 。”清,是指水谷精微。脾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精 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所以说:“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脾的升清是与胃的 降浊相对而言的,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 能。脾能升清,则水谷精微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生化有源,机体生 命活动旺盛。若脾不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出现神 疲乏力、头晕耳鸣、腹胀、泄泻等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则指出了脾不升清,水谷精微与糟粕浊物混杂下 注,导致完谷不化的飧泻症状。脾胃升降为人体气机之枢纽,脾气主升, 对维持腹腔的内脏位置有重要作用。如果脾气不能升举,中气下陷(又称脾 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病症,临床上常采用补脾气、 升清阳的方法进行治疗。 主统血 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 其溢出脉外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就是指 脾有包裹血液于脉中循环运行而阻其溢出脉外的意思,即脾统血。脾统血 的作用是通过脾气摄血来实现的。脾之所以能统摄血液,是因为脾为气血 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的固摄血液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血液不致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反之,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 吸收,则气血生化不足,气的固摄血液的功能减退,就可使血逸出脉外而 见各种出血。 主肌肉四肢 人体肌肉丰满发达、四肢活动有力全依赖于脾所运化的营养。所以, 脾的运化功能是不是健全,直接关系到肌肉是不是壮实,四肢活动是不是 正常。如果脾虚不健,肌肉就会失去营养而逐渐消瘦或松弛,四肢则会衰 落没用。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的口味、食欲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脾气健运,则口 味和食欲正常。如果脾失健运,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或口味异常的现象,如 口淡无味、口甜等。 脾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脾气健运,功能正常,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营 养物质的分布就正常,人体的口唇就红润。如果脾气虚,不能消化水谷精 微,则唇色浅淡甚至萎黄无华。P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