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觅食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
作者: 古清生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
ISBN: 9787510817298

作者简介

古清生,客家人。祖籍江西,出生在湖北。曾从事地质勘探、宣传和专业写作等公职,1994年辞职到北京从事职业写作。自由撰稿人,著名畅销书作家。他以其地质队员的姿态步入流浪写作,将流浪、生命、写作融于一体,创造出奇特的充满个性化的行走文学文本。 现主要做产业研究、地域文化考察、独立评论和美食美文写作。已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和报告文学集二十余部。 已出版著作 散文:《男人的蜕变》、《漂泊者的晚宴》、《风中的身影——古清生自选集》、《比路还长的日子》、《左烧烤右煨汤》、《美食最乡思》、《鱼头的思想》、《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味蕾上的南方》、《食在江湖》、《徘徊的鱼》、《阳光八万里——古清生散文精选》。 长篇小说:《追杀索罗斯》、《把我寄出去》、《2038》。 纪实文学:《高危地带》、《黄河弯黄河长》、《金丝猴部落——探秘神农架》、《漂泊北京——流浪作家进京的自白》。 政论集:《中国可以说不》、《中国还是能说不》(与人合著)。

内容简介

人依靠味蕾来识别味道。有趣的是,识别味道的过程又是在享受味 道。早期西方心理学运用解剖学研究了分布在舌头上的味蕾,以及它们 对味道识别的分工。认为,甜味是由舌尖上的味蕾来识别,如果一种物 质在舌尖上感觉不出来它的甜,那它就不是甜的了。甜与苦相对,恰好 识别苦的味蕾分布在舌根。生理学家认为,舌根的味蕾识别苦味以后, 立即传递信息给咽喉阻止吞咽并将它吐出来,舌根在最后面站岗把关。 工业化制造添加剂以前,自然界的味道中含有安全与危险的信息,甜味 是好味道,它是新鲜的,含有人体所需的热量的物质。但是人们发明了 酿造术以后,一些物质经淀粉可以转化为糖,比如用糯米酿酒的过程 中,米会转化为糖,酿出甜米酒。淀粉变甜的过程,通常也叫做糖化。 在自然界,甜的物质陈腐以后,就变成苦和臭的了,比如烂苹果, 它就不再是甜的了。所以,甜可以判断一种物质的好坏。但是,苦味也 有非全坏的物质,比如苦瓜、茶、咖啡均有苦味,却不是坏东西。然, 总体看苦不属于好味道,新鲜的苦苣就有微毒。因此,人将坏的享受称 之为吃苦。 人类最早使用甜味添加剂制作食品,乃从蜂蜜开始。蜂蜜是蜜蜂吸 吮花腺分泌的蜜露汇集而成,另外蚜虫和叶蝉也能分泌蜜露。通常在一 些有蚜虫的植物上,会发现蚂蚁去寻找蚜虫,用触须拍打蚜虫的屁股, 蚜虫即分泌出蜜露,蚂蚁吸取回巢供蚁后享用。中国采蜜的蜜蜂有中华 蜜蜂、意大利蜜蜂等。中华蜜蜂已经被意大利蜜蜂打进山里,成为濒危 物种。 后来,人们发现,甘蔗的含糖量非常高,用甘蔗榨汗汁脱水,制 作成蔗糖,供人们广泛食用。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多用甜菜加工 糖,在学名上统称为蔗糖。人从婴孩起,就喜欢吃糖,喜欢甜的味道; 证明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及喜欢。除了甘蔗和甜菜制糖,在中国还 有其他糖类,比如麦芽糖,以麦芽的淀粉熬制,现代工业以大米、玉米 和高粱米的淀粉制糖,也称麦芽糖。 在盛产甘薯的南方,甘薯也能制糖。将甘薯片或者丝放锅中煮,捞 出甘薯片或者丝继续煮水,待水分子蒸发以后,剩下的就是甘薯糖。但 是,最广泛的制糖原料,仍然是甘蔗,这项甘蔗的制糖技术,最早起源 于中国和印度。关于制糖术,中国和印度还有交流,时间在唐代,季羡 林著糖史里面有记载。 那么在自然界,还有许多物质成熟以后,也含有糖份,像我们喜 欢吃的蔷薇科的苹果、梨都含有糖份。西瓜、香瓜、木瓜、葡萄、枣和 荔枝等等,也都含有糖份。人类通过工业手段制造的甜味剂,早期的糖 精,也是甜味剂,但由于对人体有害,世界卫生组织已经禁止食用。所 以,用糖精制作的食品不要食用。现在流行的甜味剂木糖醇(它的分子 式为C5H1205)是一种五碳糖醇,它广泛存在于果品、蔬菜、谷类、蘑 菇之类食物和木材、稻草、玉米芯等植物中,因此已经用作甜味剂、营 养剂和药剂在化工、食品、医药等工业中广泛应用。木糖醇作为甜味 剂,它能参与人体代谢,进入血液后,不需胰岛素就能透人细胞而且代 谢速度快,不会引起血糖升高,适合于糖尿病患者食用的营养型食糖替 代品。 糖,永远给人以快乐。儿童在对于食物的了解处于初始阶段,此时 表现出对糖的天然喜好,成人以糖果安慰和引诱儿童,说明儿童对甜味 的追求,源于人类幼年对新鲜的能量保持强大的兴趣和依赖。那么,将 分辩甜味的味蕾设置在舌尖上,就有寻找与识别甜的功能之便利,此中 隐含有非甜勿食的要义,事实上许多鲜嫩的物质均有甜味。禾本科植物 的嫩苗,几乎都有甜味。而嫩的果实,它们多为苦涩,直到成熟期才会 转甜,甜即可食,至少在蔷薇科的果实方面是如此。识别甜味,可以判 定为人类觅食的原初途径,直达今天。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