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两编(精)

罔两编(精)
作者: 止庵
出版社: 海豚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罔两编(精)
ISBN: 978751103148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洛丽塔 原作:[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九五五 年出版) 导演:[英]阿德里安·莱恩(一九九七年上演 ) 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如果一位导演试图传达小说 家的意趣,他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如果他试图借助电 影手段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电影本身是否具有相应 的能力。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将电影是否忠实 于原作作为判断其高下的标准。《洛丽塔》前后两次 搬上银幕,第一次出自斯坦利·库布里克之手,纳博 科夫亦曾参与改编,然而他说:“这部电影就其本身 而言是一流的,但电影和我的剧本并不同。”(《独 抒己见》)从某种程度上讲,库布里克乃是故意如此 。而这一次莱恩显然想让已故作者在冥冥之中说出“ 那是我写的东西”。于是开头一番话也就可以派上用 场。  按照小说卷首“约翰·雷博士所撰引言”的说法 ,《洛丽塔》是杀人犯亨伯特·亨伯特在狱中写的忏 悔录。库布里克与莱恩都沿袭了这一倒叙方式,不过 前者把小说结尾的谋杀事件移至开头;后者则保留了 原作的次序,一上来亨伯特已经杀过人了。区别更大 的是亨伯特回忆的起点,莱恩有如小说那样,先交代 亨伯特十四岁时与安娜贝尔的一场恋爱;库布里克则 省略了这一部分,直接从他进入海兹太太的家讲起。 明白库布里克改变了什么,也就明白莱恩要坚持什么 。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亨伯特作为叙述者的意义已 经被大为削弱。主要视角移至主人公之外,变成客观 的了;他仿佛处在上帝的俯视之下。对亨伯特来说, 安娜贝尔是洛丽塔的“前身”;“二十四年之后,我 终于把她的一切幻化到了另一个女孩的身上。”然而 只是他自己觉得如此;换个视角,此等借口也就可以 忽略不计。库布里克这样处理,说来并非完全出乎杜 撰。在纳博科夫笔下,原本就有相互糅杂的两种态度 :亨伯特既是倾诉者,又是调侃者--他时时冷眼观 望、讥讽挖苦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的自己。这副眼光就 类似于上帝的眼光。库布里克不过是舍此取彼罢了。 电影史上称这部片子为“黑色喜剧”。在上帝的俯视 下,亨伯特所有作为,他与洛丽塔、海兹太太和奎尔 梯之间的纠葛,正是一出“黑色喜剧”。把谋杀事件 安排在影片开头,也是为了突出这一效果;奎尔梯怪 诞不羁,似疯非疯,消解了亨伯特“庄严”的复仇之 举。纳博科夫也说:“杀奎尔梯的一幕是杰作。”无 论如何,库布里克能够自圆其说。  问题在于库布里克能够改变的东西,莱恩是否真 的能够坚持。如前所述,库布里克仅仅沿袭了倒叙方 式;而在莱恩的电影中,亨伯特始终保持着叙述者的 身份。影片中不时出现他的旁白和主观镜头,以使这 种叙述尽可能多地带有主观色彩;然而作为叙述者的 亨伯特,对此所要求的可能比电影所能提供的更多。 纳博科夫笔下的亨伯特,与通常所见第一人称主体大 不相同。作家自己曾借“约翰·雷博士”之口说:“ 单纯作为一部小说来看,如果《洛丽塔》的表述已被 陈冗烦琐的推逶遁词弄得苍白无力的话,它所涉及的 情境与情感仍会使读者感到令人激愤的含混。”巴尔 加斯·略萨在《洛丽塔已过三十岁》一文中讲得就更 透彻:“亨伯特·亨伯特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时而 缓慢时而中断,时而嘲讽时而模棱两可,这是一个完 全掌握了每时每刻都在挑起读者好奇心的技巧的叙述 者。他的故事是违反常理的,但是既不色情也不淫荡 。书中丝毫没有对性行为描写--色情文学必不可少 的条件--的刻意追求;也没有借助为主人公--叙 述者的放纵辩护而宣扬的享乐主义观点。亨伯特·亨 伯特既不放荡也不好色,他仅仅是着了魔而已。当然 ,他的故事是违反常理的,因为他就是这样感觉并且 说出来的,他一再强调自己身上的‘痴呆’和‘魔怔 ’--这是他的原话。”“约翰·雷博士”和巴尔加 斯·略萨都注意到亨伯特独特的叙述技巧;对此库布 里克可以置之不理,莱恩也无妨改用更接近于事实的 叙述方式--在小说转化为电影的过程中,此乃理所 当然之举。然而巴尔加斯·略萨所说后半部分涉及另 外一个问题,即亨伯特并不完全是故意扰乱我们的逻 辑,他还有着属于他自己的逻辑,《洛丽塔》同时也 是这一逻辑的产物。一言以蔽之,亨伯特“当局者迷 ”,他又把读者引入一个迷局。忽略了这一方面,亨 伯特就不是亨伯特,《洛丽塔》也不是《洛丽塔》了 。  如果可以把“真实”区分为“事实意义上的”和 “心理意义上的”两种的话,亨伯特的叙述于前者每 每语焉不详,于后者却喋喋不休--当他追怀往昔时 ,讲了太多仅仅出诸想象,其实根本不曾发生的事情 。如果单看《洛丽塔》的情节进展,亨伯特多半是在 原地打转。也可以说,在叙述者亨伯特之上,还有一 个创造者亨伯特。当他说:“我爬行过的那片温柔如 梦的疆域乃是诗人的遗产--而非罪恶徘徊的场所。 ”未必全是谎言。莱恩只有一次请创造者亨伯特登场 :洛丽塔逃离之前不久,他在旅馆中有番幻觉--用 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迫害狂妄症的虚幻”。相比之下 ,导演显然更希望在事实意义上再现《洛丽塔》的故 事,所以亨伯特在奥格拉斯湖计划谋杀海兹太太、在 迷魂猎人酒店企图迷奸洛丽塔等“未遂罪行”,都被 忽略不计。然而对于《洛丽塔》来说,事实意义上的 真实与心理意义上的真实,叙述者亨伯特与创造者亨 伯特,其实无法截然分开。 电影伊始,亨伯特念出小说开头有名的“洛丽塔 ,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一番话后,就 说:“在我的生命中,假如没有安娜贝尔在前,就没 有洛丽塔在后。”于是先交代亨伯特与安娜贝尔的关 系,再展现他与洛丽塔的关系,其间接以一段旁白: “……虽然我所爱的少女和我自己的童年早已消逝, 但我仍处处寻觅她的影子,因为我已病入膏肓,不能 自拔。”凡此种种,皆以小说为本。然而恰恰在这儿 ,在安娜贝尔与洛丽塔之间,电影失去了--确切地 说,是无从表现--原作的一个关键因素。纳博科夫 笔下的洛丽塔与安娜贝尔,并非如此简单的“一”对 “一”的关系;其间亨伯特有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 -一种感受提纯的过程。对他来说,安娜贝尔的“一 ”,所对应的是“一切”;而这个“一切”,又对应 着洛丽塔的“一”。话说至此,须得提到亨伯特关于 “nymphet”--这是他根据希腊神话中善于迷惑男 子的林泽仙女nymph创造的词--的“新的观点”: “少女在九岁到十四岁这一阶段,对一些年龄超过她 们两倍以至更多的走火入魔的男人来说,她们表现出 来的自然本性并不是人格化的,而是令人心醉神迷的 一种魔性,我想把上帝造出的这种尤物称 为‘nymphet’。”这把亨伯特生命中的两个女孩联 系起来--他因安娜贝尔而炼就一副眼光,用它发现 了洛丽塔。 电影中亨伯特也讲过类似的话,那是在洛丽塔登 场以后;小说中关于nymphet的观点却不是用来形容 洛丽塔,而是用来创造她的。这涉及到小说中洛丽塔 这一人物的实质--我们称之为“人物”,其实她只 是“对象”而已;也涉及到亨伯特与洛丽塔的关系的 实质。亨伯特把洛丽塔想成什么样子,她就是什么样 子;把她说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正如他所说 :“我疯狂地享受的并不是她,而是我自创的另一个 虚幻的洛丽塔--也许她比洛丽塔还要真实,与之重 叠并将之包容,她浮游在我与她之间,没有意志,也 没有感觉--是的,她本身并无生命。”这样一个洛 丽塔,无法超越亨伯特的眼光而存在;换句话说,无 法脱离亨伯特的叙述而存在。 在库布里克及所代表的上帝看来,这只是亨伯特 自欺欺人罢了,根本不必管他;但是莱恩不能不管。 除了亨伯特干的事情之外,库布里克并不相信他所说 的别的;莱恩则认为亨伯特的想法--包括眼光-- 可以构成对其行为的解释,他要把所有这些一并表现 出来。然而假如莱恩不是这种立场,拍摄出来的就可 能还是一部库布里克的电影。回到本文开头,当纳博 科夫说“那不是我写的东西”时,的确提供了另外一 种可能性;而在库布里克的可能性之外,其实也只存 在着这一种可能性--不是库布里克,就是亨伯特。 选择后者,就要站在他的立场去叙述,就要用他的眼 光去看。亨伯特绝对主观的叙述,不仅无法以客观叙 述替代,甚至无法以相对主观的叙述替代,否则就不 是纳博科夫或亨伯特的《洛丽塔》了。P22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