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评传(精)

三苏评传(精)
作者: 曾枣庄
出版社: 上海书店
原售价: 10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三苏评传(精)
ISBN: 978754581288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苏洵字明允。南宋以来,多称苏洵号老泉。但《 石林燕语》卷十云:“苏子瞻眉州谪黄州,号东坡居 士,……晚年又号老泉山人”;明人黄燦、苏炜《重 编嘉祐集纪事》载马元调语云:“老泉固子瞻号也, 吾尝见子瞻墨迹矣,其图记曰‘东坡居士,老泉山人 ’,八字合为一章。且欧(阳修)、曾(巩)诸大家 所为志铭、哀挽诗具在,有号明允以老泉者乎?”, 可见老泉为苏轼号而非苏洵号,但长期以来以讹传讹 ,一般人仍以苏老泉为苏洵。他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 二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终年 五十八岁。 苏涣进士及第时,苏洵已经十六岁。正是在苏涣 进士及第的影响下,苏洵也参加了下一届即天圣五年 (1027)的进士考试,但未及第。欧阳修《苏明允公 墓志铭》说:“(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 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 。”二十七岁之后“岁余”,表明是在二十九岁时; “再不中”,说明苏洵在二十九岁之前还曾举进士; 可惜欧阳修未明确交代苏洵初举进士的时间。但是, 苏洵的《送石昌言使北引》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 索: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 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 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 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 ,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 ,守官四方,不相闻。 程、石、苏是当时眉山的三大家族,其后皆有人 在外作官,并有姻亲关系,苏序幼女适石扬言,石扬 言与石昌言为兄弟,故苏轼有“亲戚”之语。司马光 《石昌言哀辞》说: 眉山石昌言,年十八举进士,伦辈数百人,昌言 为之首,声震西蜀。四十三乃及第。及第十八年知制 诰,又三年以疾终。光为儿时,始执卷则知昌言名, 已而同登进士第,与昌言游凡二十年。 考《司马文正公年谱》,司马光与石昌言“同登 进士第”在宝元元年(1038),逆数四十三年则石昌 言当生于至道二年(996);年十八举进士则当在大 中祥符六年(1013)。于此可见:(一)“昌言举进 士时,吾始数岁”,昌言举进士在大中祥符六年,时 苏洵五岁。(二)“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 ,属对声律”,可见苏洵少年时代也曾为应试而学习 。(三)旧时学“成”与否,一般当指是否科举及第 。所谓“未成而废”,即指进士未及第而废学。石昌 言于宝元元年进士及第,时苏洵年三十。设苏洵十八 岁初举进士不中,到石昌言进士及第为十二年,与“ 后十余年,昌言进士及第”正合。苏洵在《祭亡妻文 》中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 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这说明苏洵从十九岁结 婚到二十七岁发愤苦读这段时间,皆游荡不学,再未 参加进士考试。否则其妻就不会“耿耿不乐”,“忧 我泯没”了。据《宋史·仁宗纪》载:“天圣四年( 1026)五月己卯,诏礼部贡举”;“五年(1027)三 月戊申,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一千七十六 人。”苏洵初举进士不中,当属这次贡举。 苏洵初举进士不第返川之后,同程文应之女结了 婚。在眉山,程、石、苏三族中,程家最富。程氏之 祖程仁霸,曾摄录事参军;父程文应,官大理寺丞; 兄程溶与苏洵之兄苏涣同科进士及第。与程家比较起 来,由于苏序好施舍,家财时而耗尽,生活并不宽裕 。程氏由巨富之家来到相对比较贫寒的苏家,毫无傲 慢或不满之状。苏洵的祖母“老而性严”,家里人走 路脚步重了,都要受到呵斥。但年仅十八岁的程氏却 能顺适祖母之意,得其欢心。有人对程氏说,你娘家 不乏于财,以父母之爱,求其帮助,不会不答应,“ 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程氏认为,她 求助于娘家父母,自然会得到资助;但为了不使人笑 话苏洵,说他靠人资助才能养活其妻,她宁愿过“蔬 粝”生活,也不向娘家求助。她所唯一担忧的,是丈 夫苏洵的“游荡不学”,将会一事无成。但程氏是一 位沉静贤惠的女子,虽有这种忧虑,却从未向苏洵表 露过。 当时不仅程氏为苏洵的前途忧虑,亲戚邻里也为 此忧虑,只有其父苏序很放心。欧阳修《苏明允墓志 铭》说:“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 (苏序)纵而不问,乡党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 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曾巩《苏序墓志铭》 说:“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谓人 日:‘是非忧其不学者。’”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 》说:“先生(苏洵),其(苏序)季也,已冠犹不 知书,职方不教,乡人问其故,笑曰:‘非尔所知也 。’”苏序对苏洵“游荡不学”的态度是“纵而不问 ”;人问其故,他或“笑而不答”,或说“非忧其不 学”,甚至说“非尔所知”。苏序对苏澹、苏涣是“ 教训甚至”,为什么对苏洵却“不教”,“纵而不问 ”,并对其未来充满信心呢?这是因为苏序对苏洵很 了解,他颇有大志,不愿为声律句读之学所束缚;所 谓“游荡不学”,对书本知识来说,固然是“不学” ,但对社会知识来说,“游荡”也是一种学习,可增 加同社会的接触,了解时弊。加之苏洵“为人聪明, 辨智过人”(曾巩《苏明允哀词》),只要他下决心 静下来苦读,是不难“大究六经百家之说”的。苏洵 后来曾说:“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欧阳修 《苏明允墓志铭》)苏序确实很了解苏洵的特点,善 于因材施教。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