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堂社交课

每天一堂社交课
作者: 郑月玲
出版社: 人民邮电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8.28
折扣购买: 每天一堂社交课
ISBN: 978711523176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3天 自己人效应:兴趣相投的人,最容易成为朋友 社交箴言 人们常常会因相互之间存在某种共同或者近似之处,从而感到彼此之间 更易接近。 智慧点拨 在美国历史上,林肯是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中, 这一点比起那些出身显赫的政客而言,好像成了他的劣势。不过,他却能以 此来赢得人心,把劣势转化为无法替代的优势。 1860年,林肯在竞选总统时,面对排场豪华和气势汹汹的竞争对手时, 他站在一辆十分普通的农家马车上向选民们发表讲话:“有人写信问我有多 少财产。我有一位妻子与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除此以外,还租有一间 办公室,里面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 所有人一读。我自己既穷又瘦,脸比较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任何可以 依靠的,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们。”这番话为他赢得了人心和选票。 正因为林肯成功地运用了自己人效应,把出身卑微这件在政界被看成是 劣势的事实转化成获胜的筹码,他才能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赢得人心 并最终获胜。 自己人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相互之间存在某种共 同或者近似之处,而感到彼此更易接近,而这种彼此接近,一般又会让交往 对象产生亲切感,并更加互相体谅,因此也叫做亲和效应。 自己人指的是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比较亲近的对象,大体是指那些和 自己有着某些共同之处的人。这种共同之处,可以是血缘、姻缘、业缘、学 缘和地缘关系,可以是兴趣、志向、利益和爱好,也可以是处于同一团体或 者同一组织中。 在人际交往与认知中,人们常常存在一种倾向,也就是对自己比较亲近 的对象会更乐意接近。所以,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自己人之间的 交往效果要比一般人的好。这是因为,在自己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人们对 交往对象属于自己人的这一认识本身大都会形成一种肯定式的心理定势,从 而对交往对象表现得更加友好。而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人们会更易发现与 确认对方值得自己肯定与引起自己好感的事实。反过来,这一切又会进一步 巩固并深化自己对对方原有的积极评价。在此心理定势的作用下,自己人之 间的相互交往和认知必定在其深度、广度、动机和效果上超过一般人之间的 交往和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己人效应可以使人们的沟通更加顺畅。要想让对 方接受你的观点,前提是你要把对方当做自己人,让对方感觉你是在为他着 想,从而让对方把你也当做自己人;此外你还要设法套个近乎,使双方处于 平等地位,缩短心理差距,让双方都处在自己人的情境之中;另外,还要强 调双方的一致性,让对方感觉你是自己人,这样一来,你提出的建议才会更 易于被对方所接受。 第14天 白德巴定律:多说无益,请少说多听 社交箴言 谁说的话多。谁的话就越没分量。聪明人都会管好自己的嘴巴,不会说 太多的废话。 智慧点拨 古印度哲学家白德巴认为,能管住自己的嘴巴是最好的美德。后来人们 将其称为白德巴定律。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人际沟通中,谁说的话 多,谁的话就越没分量。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总以为话说得越多,在社交圈子里就会 越成功。其实不然。要知道。言不在多而贵精。那种信口开河、滔滔不绝讲 话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谈话的对象是谁,都不会受到别人欢迎。 一位外交官在初涉外交领域时曾带自己的太太去应酬,可他的太太在那 些场合总是感到很别扭。她是个来自小地方的人,面对满屋子口才奇佳、曾 在世界各地游历过的人,她拼命地找话题和他们聊天,不想只听别人说话。 结果可想而知,人人都在疏远她,没有一个人想与她交流。 后来有一天。她向一位讲话不多但深受欢迎的资深外交家吐露了自己的 困扰。这位外交家说:“你必须学会约束自己的嘴巴。没什么可讲时,就不 要勉强。多听听别人说不是挺好的吗?相信我,善于聆听的人同样受欢迎。 ” 很多时候,与人沟通的最佳方式,并不在于你表达了多少,而在于你聆 听了多少。真正的谈话高手,总是能够专心地听对方说话,关注别人的内心 感受。 不论你是在和别人讨论事情,还是与别人闲话家常,当你正在说话的时 候,别人若插话进来,打断了你讲话的兴致,你会怎么想?肯定会感到很扫 兴吧。 同样,如果你只是想让别人听你说话,只是想让别人认同你的各种观点 ,而不在意别人说的话,那样就只会让人反感。如果你说了一大堆后,却发 现对方的眼神游离,把话当成耳旁风,你该是多么失望啊!但是,如果你在 听对方说话时两眼专心地凝视对方,表现出认真聆听的样子,那么对方就会 觉得很受尊重,在你说话时,对方也会一样重视你。 因此,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善于交谈的人,那就得先学会少说多听,该说 时说,不该说时就闭上自己的嘴巴,这样你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 第15天 古德定律:准确把握对方的观点,才能驾驭全局 社交箴言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方能克敌制胜。 智慧点拨 古德定律是美国心理学家P.F.古德提出的。他认为,人际关系交往的成 功,靠的是准确地把握他人的观点。 曹操很欣赏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掉曹丕转立曹植为太子。当曹操为此 事征求贾翊的意见时,贾翊却一声不吭。曹操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 贾翊说:“我正在想一件事。” 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情?” 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 曹操听后立刻明白了贾翊的言外之意,于是再也不提废曹丕的事了。 在若干年后的南朝,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 齐高帝曾和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齐高帝突 然问王僧虔说:“你的字和我的字,哪个更好?” 这个问题对王僧虔来说是非常难回答的,因为,如果说齐高帝的字比自 己的好。那肯定是违心之言;说齐高帝的字不如自己的好,又会有损齐高帝 的颜面,弄不好还会把君臣关系搞僵。 王僧虔稍思片刻,巧妙地回答:“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 皇帝就那么几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非常清楚的 。 齐高帝明白了王僧虔的意思,哈哈一笑,就不再提这事了。 应该说,曹操和齐高帝所提的问题,对于下属来说都是非常难回答的, 稍有不慎就会令龙颜不悦。而贾翊和王僧虔没有正面去回答问题,这一点相 当聪明,既避免了冒犯权威,又没有给人以阿谀奉承的感觉。这正是建立在 准确理解上级背后意图的基础之上的。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如果你不知道别人想什么,那么你的回答肯定不会 博得别人的好感。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