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从不寂静

世界从不寂静
作者: 祝小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5.70
折扣购买: 世界从不寂静
ISBN: 9787508685205

作者简介

祝羽捷 曾用笔名祝小兔,《时尚芭莎》驻伦敦记者,上海作协会员,专栏作家,公众平台“好好虚度时光”创始人,中央圣马丁学院艺术评论和策展硕士。曾出版《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万物皆有欢喜处》《过去现在,一并深爱》等畅销作品。 ◎她曾是时尚女王苏芒的得力爱将,却在事业绝佳期毅然辞职,独闯英伦学习艺术史。 ◎她是自媒体阵地备受年轻人推崇的文艺生活家,以自己独特的文艺理论和生活态度影响无数青年。 ◎她认为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梦想,是一种不断追求美好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唾手可得的结果。 ◎她被梅姨本人盖章打call。2018年2月2日,时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英国驻华大使馆官邸接见了本书作者祝羽捷,并对她说:“感谢你对英国文化的热忱以及为中英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内容简介

不曾穿过隆冬大雾的人不足以语夏日恩宠 自从进入夏季,隔壁邻居就时不时在自家的花园里组织亲戚朋友聚会,烧烤或者喝茶,热闹非凡。院子里的各种花卉开得正艳,有时候家里没有客人,老夫妻俩也会站在院子里,热情地跟路过的街坊邻居打招呼,好像等着大家赞赏他们的园艺。 如果在夏天来临前离开伦敦, 那真是错过了一份礼物。刚来的那年冬天,有朋友跟我吃晚饭,关心我是否适应这里的生活。好像被问到了伤心之事,我感叹整个冬天都在郁闷中度过,冷和妖风就不用说了,那些厚厚的云层压在心头,随时就是一场透心凉的雨。她说,一定要坚持住,只要捱过了冬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冬天真的过去了,春天虽然动人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温暖,没完没了地下雨,樱花很短暂地盛开又被无情的风雨吹落了满地。变天如翻书般快,一天下几场雨,偶尔夹杂一场晴天冰雹,砸得行人四处逃窜。断断续续地出太阳,一到晴天,大家就撒欢一样地晒太阳。直到夏天来了,有那么几天温度在三十摄氏度以上,很多英国人都在抱怨天热,我却无比欣喜,那么艰难的阴雨天终于熬过去了,不好好享受夏天的阳光实在太可惜了。 威廉? 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我搬来英国后喜欢上的诗人,读他诗集中的《致夏天》也许可以抒发很多人对伦敦夏日的感受: 我们的游吟诗人击打着银弦而远播名誉 我们的少男远比南方村落的青年更勇敢 我们的少女在活泼的舞蹈中更加美丽 我们不缺少歌曲,不缺少欢快乐器 不缺少甘醇和声,不缺少天堂般清澄的河水 不缺少月桂花环抵御躁动的热浪 公寓里没有空调, 简直比户外还要热, 晚上我开了窗户,风凉飕飕的, 又裹了被子睡觉。我的英国朋友说自己都没有几件夏天的衣服,这个时候就宅在家里不要出门了。公司里上班的人不能天天宅在家里,不过发邮件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几乎一半人都跑去海边休假了。 一走进地铁站,就听到广播说,“天太热了,大家手边zui好拎一瓶水,如果感到不适,就尽快下车。”古老的地铁也没有空调,通风机在座位后面轰隆隆地响,拼尽全力让拥挤的乘客冷静下来。 厚厚的云层不见了,白天光线亮得耀眼,刮来的风是凉爽的,但这些都是假象,在阳光下站一会儿,皮肤就会像龙虾一样红彤彤的,不要小瞧了夏天。伦敦人怕热却不怕晒,有阳光的地方就有人在晒日光浴,穿着比基尼出门的、擦上防晒油的、故意要晒出小麦色的……还有很多女孩连比基尼都不穿,白花花的胸口直面着天空。 夏天多么积极,整个城市宛如一座游乐场,人人抱着努力活得精彩的决心,阳光包治百病,活动数不胜数,烦恼全无踪影。 从六月开始的女王生日阅兵典礼、有着严格服装要求的皇家赛马会、疯狂的裸骑队伍、动物园里看日落、各种户外美食、电影、音乐节、夏日嘉年华……剧院票务打折,网站上滚动着当天可以抢的票,冬天出门看戏太麻烦,晚上又担心回家太晚,现在则完全没有顾虑,抢票的戏迷们,占尽了打折的便宜。 有些广场的公共喷水池,一排排晶莹的水柱,欢快地跳跃着。父母带着孩子,左手抱一个,右手推着童车,年龄小的被扒得精光,只剩尿不湿,走路也不稳;年龄稍大一些的被换上了泳衣,他们笑着、跑着、闹着、尖叫着、在水柱里穿梭着,没有比这更好的娱乐了。 每年七月, 海德公园里的蛇形画廊都会邀请一位著名建筑师在画廊前设计一个临时展览设施,然后来一场二十四小时的对谈马拉松。各个博物馆的作品也都换了一批,在夏季看展就像听了一首舒伯特的《圆舞曲》,空间明朗,画作斑斓。有几位当红艺术家,更多的是古灵精怪的年轻人,他们笑语欢声,宛如号角齐鸣,像进入欢快的舞会场。我看完出来吃了冰激凌,像是劳作了许久的人给自己的甜头。 晚上十点,天还不肯暗下去;凌晨四点又泛白了,白昼统治着英国。过去周四才开始喝酒的伦敦人,如今夜夜像周末,不肯回家的人说:“如果你每年夏夜都不喝酒,那么这是你的损失。”酒吧外面站着男男女女,人手一杯啤酒,他们不吃晚餐,一直喝到半夜。SOHO(家居办公)区zui热闹,冬天也热闹,可夏天这种热闹跟冬天不一样,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但不用行色匆匆躲进室内,都是笑容满面,晃晃悠悠,霓虹灯闪烁着,每个人都好年轻啊,仿佛不会老去。在这里,你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伦敦是一个多层次、多语言的城市,人和人是紧密的,但它同时又是短暂的城市,需要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瞬间。 晚上,我和朋友沿着泰晤士河走了长长一段路,凉风习习,马路歌手唱了一首《哈利路亚》,身后河水波光粼粼,像他的绚丽舞台。我很久没有来河边散步了,如果不是陪朋友,可能今晚也不会来,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忘记它的很多美。 想起有年冬天我们双手哈着热气去坐伦敦眼,看泰晤士河夜景,问彼此如果这辈子可以给自己放一个长假,选一个城市住上一段时间会去哪里。我们不约而同地选了伦敦,因为这里古典又现代,包容各个层面的生活,且各个层面都难得那么好。 我们都曾有过焦虑不安的时光,有过烦恼和内耗,现在看来永远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没有谁可以评判别人的好与坏,都是在各自的境遇里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也许有的人自欺欺人,但是他自己觉得快乐就好,毕竟zui真实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比起大浪淘沙的成功,我们都爱充盈的生活。世界已经很快了,不如慢走慢爱。 “住过伦敦的人一辈子忘不了伦敦的夏天:悠闲的堕落,慵懒的征服,温暖的消极。满桌欢笑的晚饭叨的是窗外那抹彩霞的光;青青斜坡下的野餐,等不到读完八页小说,冰镇白酒竟然暖暖濡湿了高高的玻璃杯。”董桥先生说。 我忌妒那些夏日来的人,好比炖了一整天的汤,他刚刚赶上开锅;又像是谁家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姑娘,正好赶上她春心萌动,坠入爱河。同时我也安慰自己,不曾穿越伦敦的隆冬和大雾,又怎能真的懂它。 无论你来自哪里,也许你曾经对夏天不屑一顾,可伦敦的夏天短暂又不轻易到来,金贵如黄金。每个人都应该抓住它,利用好每一寸疾飞的光阴,人生也不过是一朵易逝的夏花。 继《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万物皆有欢喜处》《过去现在,一并深爱》后,文艺女神祝羽捷迎来了她写作生涯中真正意义上的纯熟之作——《世界从不寂静》。 所谓纯熟,是文笔,是经历,是心境,更是“满地都是六便士,她却抬头看见月亮”。她说:“我愿意为了生命中为数不多的甜蜜相遇和快乐瞬间,忍耐生命中为数很多的孤独等待和平淡庸常。”她说:“只要太过一帆风顺,就会丧失激情;只要没有阴晴圆缺,就会对美景麻木。”她说:“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梦想,是一种不断追求美好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唾手可得的结果。” 她这么说,也这么做,更这么写。所以,有了这本安静而美好的书。 她去英国约克郡的小村庄,只为一寻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的灵感来源;她沿着巴黎的文艺地图在左岸逡巡,穿高跟鞋散步;她兴之所起造访伦敦的墓园,与闪耀历史的群星隔空对话;她在查令街的二手书店把一堆堆旧书搬回家……在这些行行走走中,她遇到了一个个灵魂,他们陪她翻越冰川极地,和她畅谈博物馆里的大师神作,用自己的生活哲学熏陶和影响着她……或有趣,或平和,或坚韧。 高晓松用诗和远方“勾引”了那么多文艺青年,而人们之所以会被吸引,大抵是因为自己无法抵达。现实的生活如此苦闷,而诗和远方又是那么遥不可及,所以才有了那么多挣扎的当下。祝羽捷并不是没有过过每天打卡、迟到十分钟工资全扣的生活,但她体内的热望让她敢于在事业上升期毅然辞职,选择了一条全新的艰辛之路——去异国学习艺术。这其中,除了孤勇,大概就是热爱了。 艾米莉?狄金森用一首《我为美而死》表达了她对美和真理的狂热;对祝羽捷来说,《世界从不寂静》同样浸透着她对美和艺术的偏执。在她看来,艺术不是虚妄的梦,生活不是在圈子里打转,她想要的是始终是“一种局外人的心态,不用担心偏离了主流世界的价值观,不用害怕被隔离、被边缘化,不用强迫自己成为被这个世界认可的人,更不用耗尽一生的心力去争夺那些荣耀的标签”。 一如麦家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是个喧哗骚动、蝼蚁喋血的时代,而《世界从不寂静》是一张难得安静的书桌,你能从中读到随缘、随心、随意的淡泊和宽厚。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祝羽捷在这本书里所写的,与其说是她在欧洲行走时的种种遇见,不如说是一种属于年轻人的、可能的活法——鲜活,热情,彻底,充满勇气,同时又淡然随喜。她用她的文字和态度让我们惊叹:人生还可以这样过!而且,它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