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这样教(下)——统编新课名师备教手记(大教育书系)

初中语文这样教(下)——统编新课名师备教手记(大教育书系)
作者: 剑男主编 蒋文学 张英飞 何永生等著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70
折扣购买: 初中语文这样教(下)——统编新课名师备教手记(大教育书系)
ISBN: 9787570214051

作者简介

主编:剑男,《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著名诗人。有诗歌入选多种选集及中学语文实验教材,著有《激愤人生》《散页与断章》《剑男诗选》。 作者:蒋文学,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全国优秀实验教师、全国优秀学术指导。 张英飞,语文特级教师,全国“语文个性化教与学的实验研究”课题先进个人,首届全国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案例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何永生,语文特级教师,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教学研究室语文教学研究员。

内容简介

苦乐之最润大责 ——《最苦与最乐》备教手记 ◎蒋文学 《最苦与最乐》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学习有些困难,因此,备教此文要采用自主合作共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讨论交流,掌握略读法、文章观点、基本内容和论述技巧,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主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抒写靓丽的青春。 一、志研教材创路新 1.文体概述 学习这篇议论文,要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独立思考,作出判断。什么是最苦和最乐,这是人生最爱探讨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提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而责任完了,自然是最快乐的事。指导学生用心感悟这一人生哲理时,必须熟读课文,搞清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据和方法来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最终得出怎样的结论。 2.文本内容 掌握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和词义,梳理文脉,把全文5段分为三部分。 分论点一: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分论点二: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结论: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开篇用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有关人生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概否定,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作者从许多人的想法谈起,破靶再立靶,给人迂徐陡转、曲径通幽、水到渠成之感。 3.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曾参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在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业绩卓著,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饮冰室合集》。 《最苦与最乐》曾刊载于《时事新报》。自人生的体味谈起,阐述了资产阶级的人学说中的公民权利义务观。他讲人生之乐莫在于责任的完成,人生之苦莫若责任的肩负。总之,人都要完成自己的责任,才能最终得到生活的趣味。他语浅意深,从生活琐事娓娓道来,迂徐萦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缕析层进,丝丝入扣,体现出他启蒙大众、开启民智的良苦用心。梁启超的“责任说”以倡导人人相善其群的“公德”为特征。责任是公德的内容之一,人人尽自己的责任,才能造就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新秩序的文明社会。 4.阅读提示、问题引领 每个人都因所处立场和价值观不同,对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有着自己的认识。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读完文章想一想:你的责任是什么?你从尽责任中体会到快乐了吗?阅读时,注意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领会那种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阅读时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1)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本文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2)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语句。(“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4)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请从文中找出相应例子。(事实论据:“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道理论据:“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第3自然段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5.备学情、学法 学生的议论文知识面较窄,对立论高远、破立结合、以立为主有生疏,对名言警句的掌握欠缺。需要引导他们多读多背名言,知含义,列实例,多积累。如: (1)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句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2)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句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远。(句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无私的爱”……) (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举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深挖主题 本文论题: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简括之即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从标题角度来探究,《最苦与最乐》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词意思相反。如果将题目改成“乐从苦中来”则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如改成“苦与乐”,也不行,显得太宽泛。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最苦”和“最乐”的事。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如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还是不可,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这种“最苦”,一般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才引人注目。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首先重点写“最苦”。因此,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第4、5两段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这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深化,也道出了写作动机。 二、蜂采百花酿蜜甜 1.研读课标和教材,以标据本,确定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语文与生活的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单元导读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等从各个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教学这些课文,注意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方法。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拓展阅读,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浏览。此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思考与探究 (1)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点拨:运用了排比、设问等。) (2)如何理解第三部分?第4段、第5段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二部分分别论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则论述由此得出的结论: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第4段由设问“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转入,过渡非常自然。接着论述孟子等圣贤豪杰的责任意识、苦乐观: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如与人促膝谈心,语重心长,易于读者接受。第5段仍由设问开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用回答问题的方式否定了一些人产生的消极逃避思想。作者指出长大成人后“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避”?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尽责任。这些句子如拉家常,句句教诲,字字叮咛,使人乐于接受。这两段阐述了“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的道理,两个方面互相支持,相辅相成,使论证更加有力。) (3)议论文等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请从文中找出相应例子。看看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点拨:事实论据有“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道理论据有“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第3自然段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4)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点拨:“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或“推卸责任”“逃避责任”。“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4.教学参考 梁启超的经历类似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当时中国满目疮痍,列强环伺,面临着被“瓜分豆剖”的悲惨命运,幻梦初醒的国民需要重新认识世界。中西交汇杂糅的时代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新的启蒙要求。他便铁肩担使命,妙手著文章,用文章去启蒙还在混沌中昏睡的中国人。他反思维新变法的失败,根据内外态势和轻重缓急,意识到第一要务是开启民智、振奋民气、滋养民德。他以塑造近代社会的理想人格形象为要旨,力求通过根除国民的奴隶性,来培养国民新的近代精神——团体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独立自由的现代意识。他认为中国的人人独善其身的“私德”业已发挥到极致,而唯一欠缺的是人人相善其群的“公德”。责任,就是公德的一部分,人人尽责任,才能造就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新秩序的文明社会。 5.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1)掌握略读法。 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指导学生在课上用短时间有选择地迅速浏览课文,表述作者的主要观点。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表达风格,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从中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从而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梳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①掌握议论文知识,理解文章内容。②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③理清文章脉络,体悟作者观点。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 (蒋文学特级教师) 初中统编语文教材已经全国投入使用 统编新课应该怎么教? 如何提高备课质量? 蒋文学、张英飞、何永生等语文名师备课力作 原来,初中语文应该这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