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3.20
折扣购买: 简明台湾文学史
ISBN: 9787522524399
古继堂,河南省修武县小古庄人。1934年6月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著有《台湾新诗发民史》《台湾小说发展史》《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青年诗人论》《台湾爱情文学论》《评说三毛》《柏杨传》等。 彭燕彬,河南开放大学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著作(含合著)8部,专著《台港女性小说精品鉴赏》获“1998—2002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教材《世界华文文学概观》等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世界华文文学教程》入选河南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现为河南省写作协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 樊洛平,郑州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台湾研究会副会长。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台湾文学研究,著有《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冰山底下绽放的玫瑰——杨逵和他的文学世界》《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历史流脉与创作比较》(合著)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多项,多次应邀赴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王敏,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教授。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台港文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纪之交海峡两岸女性文学比较研究》,主持完成省级社科项目2项、省级教研课题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荣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第三节 台湾新文学重建的讨论及其意义 在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桥》副刊上发生的这 场文艺论争,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天看起来,都达到了难 能可贵的高水平。 就台湾新文学重建的讨论而言,《桥》副刊主要涉 及以下问题:“1.台湾过去文学是怎样的?2.台湾有无 特殊性?‘台湾文学’这一口号对吗? 3.五四到现在 的中国社会变了没有?4.新现实主义容许浪漫主义否? 5.新现实主义的文艺中有无‘个性’?6.是否可以偏向 浪漫主义?7.台湾应该建立怎样的文艺?8.如何建立台 湾的文艺?” 讨论中,两岸作家平等对话,各抒己见 ;既有争议,更多共识。诸如对于台湾文学的特殊性中 ,从问题本身的理解到应对态度,台湾省籍作家与省外 作家在讨论中虽有所歧异,但讨论的最后落脚点,在于 台湾文学的独特性与中国文学统一性的辩证关系上。两 岸作家对于肃清“皇民文化”影响,回归民族文化传统 ,仍然有着共识。 在两岸作家达成共识的诸多问题背后,蕴含着丰富 的精神资源和理论背景。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我们会发 现,这些精神资源与理论背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祖 国大陆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和30年代的左翼文艺思想有着 同构性。具体言之,它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其一,关 于五四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学格局的认同问题。在体认台 湾新文学的历史地位与两岸文学的关系上,欧阳明等人 充分肯定了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而产生的以反帝反封 建为宗旨的台湾新文学的历史价值,指出其目标是“继 承民族解放革命的传统,完成‘五四’新文学运动未竟 的主题:‘民主与科学’” ,而“这目标正与中国革 命的历史任务不谋而合地取得一致”。 由此看来,“ 台湾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学一个战斗的分支,过去五十年 事实来证明是如此,现在、将来也是如此。” 台湾老 作家杨逵则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省,没有对立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当然不能对立。” 林 曙光也呼吁台湾文学要“做中国文学的一翼而发展。今 日的‘如何建立台湾新文学’需要放在‘如何建立台湾 的文学使其成为中国文学’才对” 。 上述观点的提出,首先是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基于 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源流、性质、形态进行分析和认识 的结果。在台湾,新文学的发轫与大陆几乎属同一形态 ,都是以思想启蒙为宗旨,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的文学革命为开端,以反帝反封建的宗旨而贯穿新文学 运动始终。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条件,是受到五四 爱国运动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反帝反封建精 神的影响和鼓舞。从根本上说,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第三节 台湾新文学重建的讨论及其意义 在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桥》副刊上发生的这场文艺论争,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天看起来,都达到了难能可贵的高水平。 就台湾新文学重建的讨论而言,《桥》副刊主要涉及以下问题:“1.台湾过去文学是怎样的?2.台湾有无特殊性?‘台湾文学’这一口号对吗? 3.五四到现在的中国社会变了没有?4.新现实主义容许浪漫主义否?5.新现实主义的文艺中有无‘个性’?6.是否可以偏向浪漫主义?7.台湾应该建立怎样的文艺?8.如何建立台湾的文艺?” 讨论中,两岸作家平等对话,各抒己见;既有争议,更多共识。诸如对于台湾文学的特殊性中,从问题本身的理解到应对态度,台湾省籍作家与省外作家在讨论中虽有所歧异,但讨论的最后落脚点,在于台湾文学的独特性与中国文学统一性的辩证关系上。两岸作家对于肃清“皇民文化”影响,回归民族文化传统,仍然有着共识。 在两岸作家达成共识的诸多问题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和理论背景。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精神资源与理论背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祖国大陆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和30年代的左翼文艺思想有着同构性。具体言之,它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其一,关于五四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学格局的认同问题。在体认台湾新文学的历史地位与两岸文学的关系上,欧阳明等人充分肯定了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而产生的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台湾新文学的历史价值,指出其目标是“继承民族解放革命的传统,完成‘五四’新文学运动未竟的主题:‘民主与科学’” ,而“这目标正与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不谋而合地取得一致”。 由此看来,“台湾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学一个战斗的分支,过去五十年事实来证明是如此,现在、将来也是如此。” 台湾老作家杨逵则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省,没有对立。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当然不能对立。” 林曙光也呼吁台湾文学要“做中国文学的一翼而发展。今日的‘如何建立台湾新文学’需要放在‘如何建立台湾的文学使其成为中国文学’才对” 。 上述观点的提出,首先是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基于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源流、性质、形态进行分析和认识的结果。在台湾,新文学的发轫与大陆几乎属同一形态,都是以思想启蒙为宗旨,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为开端,以反帝反封建的宗旨而贯穿新文学运动始终。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条件,是受到五四爱国运动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的影响和鼓舞。从根本上说,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儿,台湾新文学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五四以来,时代虽然变化了,但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继承不能改变。应该看到,在20世纪的历史发展中,五四精神作为一种巨大的思想力量和人格力量,对于社会改造和民众启蒙所发挥的伟大作用。两岸作家在论争中达到的共识,对于认识台湾新文学的源流,解决台湾文学与祖国文学的认同问题,有着切实的意义。它在廓清台湾新文学某些核心问题的基础上,使两岸作家能够清醒地把台湾新文学纳入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整体格局中去考察,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方向、目标、任务也由此得以根本的规定,那就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路线,即是作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环的台湾新文学建设的方向,这是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时代选择。 其二,关于文艺界统一战线的精神资源。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社会政治情势并不稳定,除了《桥》副刊以外,当时台湾文学的状况也相当混乱,语言文字转换艰难,某些不健康作品的报刊流行,特别是40年代后期政治形势的急速逆转,使文学遭受重压与挫伤,也扩大了海峡两岸的隔阂与误解。在这种情势下,如何消除两岸之间的“澎湖沟”(杨逵语),实现“台省的文学工作者与祖国新文学斗士通力合作” ,是摆在战后文学重建道路上的迫切问题。扬风、杨逵、骆驼英、歌雷、欧阳明、萧荻等人对此都有着共同的关注。杨逵多次呼吁:“真正的文艺工作者们要结成一个自己的团体”,“消灭省内外的隔阂,共同来再建,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之一环的台湾新文学” 。共同的文学事业追求则使扬风明确提出“文艺统一战线”的主张,它具体表现为:“第一,文艺工作者,应该携着手,心贴着心地来组织和坚强更新文艺运动的统一战线。第二,还要讨论出同台湾新文艺运动统一的路向,这就是要步伐一致”,并“否弃那些落伍的,开倒车的,颓废的文艺思潮,而建立文艺工作者联合坚强的营垒” 。如同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法宝一样,文艺统一战线同样是文艺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对文艺界团结问题的特别强调,不仅体现了台湾文艺运动广泛的人民性,也对聚集与调动文艺界力量,实现战后文学重建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其三,关于新写实主义与文学大众化的精神资源。在台湾新文学应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上,歌雷、骆驼英、杨逵、欧阳明、扬风、雷石榆共同强调现实主义的大众文学路线。一贯坚持现实写作的台湾资深作家杨逵首先呼吁:“为使文学与人民大众连系在一起,唤起群众兴趣,鼓励群众参加文艺工作及创作,提倡写实的报告文学。” “我希望各位到人民中间去,对现实多一点的思考,与人民多一点的接触”。 杨逵不仅坚持了像《送报夫》这样直面现实人生的创作,还到处奔走呼吁,支持岛内的歌咏、舞蹈、戏剧等文艺活动。杨逵曾经倡议台大麦浪歌咏队举办“文艺为谁服务”的座谈会,并鼓励“银铃会”成员深入工厂农村,了解社会现实。他认为,“为国,为民,为子孙计,我们需要些傻子来当新文学运动再建的头阵”。 …… 1.一部正本清源、理清脉络的简明台湾文学史 2.既可以了解台湾文学史的总体流程,又可以了解常被文学史忽视的作家作品。 3.一目了然地展示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的内在关系,批判驳斥“文学台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