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秦
原售价: 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四书五经名句赏析/中华国学百部
ISBN: 9787806280737
《大学》名句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 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 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 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是:发扬先天固有的光明正大的德行,使人民受到感化, 成为新人,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了解要达到的境界,然后才能有确定 的志向。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 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 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赏析】 本章是全篇的纲要,统领以下各篇章。其作用在于阐明全书的宗旨, 即彰明人类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统治者以身作则,为 人民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最纯真的禀性,向圣人学习 接受圣道的教化,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 ,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 不会轻易被外物所诱惑、干扰,因为心中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会永远坚持 ,永不放弃。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 白“明明德”和“亲民”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 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 不远。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 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整个天下,就先要治理好自己 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想要整治好 自己的家族,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 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 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治国、齐家、平天下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教育宗旨和目标。它认为修 养德行是教育的根本,以修身为根本,才能在道德上达到“圣人”、“贤 人”的境界,才能在政治上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至善”目标或是最 高理想。所以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良好的道德表现在具体的行 为、节操之中,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过多 的欲望,行为、节操就会表现得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 ,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 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 理。由此再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 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 人的德行。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 摒除物欲的蒙蔽以后良知就会觉醒,良知觉醒以后意念就会变得真诚 ,意念真诚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 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 下就能太平。 【赏析】 本段与上段内容相照应,只是逻辑上的差别而已。上一段话说明要明 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 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 格,有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