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金融(第2版)

智慧金融(第2版)
作者: 编者:徐理虹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51.68
折扣购买: 智慧金融(第2版)
ISBN: 978730251065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3章智慧金融建设 智慧金融作为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延伸,于金融自身转型升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而智慧金融的高效、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相关体系建设的努力。智慧金融的建设既需要先行推进顶层设计,更需要落实搭建整体建设框架,并最终构建成为一个智慧化的完整生态系统,使金融创造的效益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3.1推进智慧金融顶层设计 智慧金融建设,顶层设计先行。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具有相当难度的项目,智慧金融的建设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建设的方向及基本原则,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建设目标。 3.1.1明确建设方向 从概念上讲,智慧金融作为一个前瞻概念,兼顾了“金融”本质与“技术”驱动。在保有金融核心功能,股权、债权、保险、信托等金融契约的内涵,及金融风险、外部性等基础概念的同时,发挥新技术对金融的浸入作用,依托技术内部驱动和网络效应外推,实现金融模式体系的转型升级。而无论是保有的部分或是变革的地方,从本质上讲,智慧金融均以推动金融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资金融通等功能的实现为核心建设目标,并突出地体现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两个方向上。 1. 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Bazot(2013)等学者研究发现,当前金融体系仍存在低效率的问题,金融中介活动的单位成本并未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下降。低效率使金融体系具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成为智慧金融建设的一大方向。而服务效率的提升,最为直观的表现为对“感知、分析、决策、反应”整个金融流程的提速优化。 智慧金融建设更强调对信息的有效获取、传输、分析、处理、共享,而对主体和环境的状态及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感知是其第一步。智慧金融综合利用生物识别、射频识别、条码识别、传感识别、视频识别、无线定位等多机制感知识别技术,实现对被识别对象准确数据信息的采集、检测、识别、控制和定位。信息一旦被接收后,即按照一定标准转化为标准化的数据存储于数据库中,并迅速反馈给分析系统。由此,分散的信息及数据就可以有效连接起来,进行交互和多方共享,形成对用户、金融服务、外在环境等方面信息的积累,使各种金融要素更紧密高效地结合起来,从全局的角度形成对金融的整体认知。 在有效感知的基础上,智慧金融强调将感知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深入分析,归纳出其中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找到金融服务发展的趋势及存在问题,并发现有效变革途径。例如,Kensho、Dataminr、Antuit等系统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极短时间内对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图像甚至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抓取、整理、分析,并以此做出投资、借贷、风险管理决策。在高速运算和海量数据的支持下,智慧金融力求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同时通过机器联网形成网络效应,提升金融运行效率。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智慧金融期望依靠深度学习等技术,进行快速、海量的学习,进而迅速从可选择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为契合的一项,做出最佳决策。智慧金融决策的一大特征在于对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消减,进而提高资金配置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效率。完成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融通,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金融主要功能之一。智慧金融力求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高速网络化的信息处理,提高对长尾用户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进而提高资本定价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效率。 在决策制定后,需要迅速反应,落实分工和计划实施,通过即时性服务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智慧金融力求于各类金融服务主体之间搭建信息桥梁,促使金融服务机构为取得竞争优势,于第一时间主动采取行动,提供个性化的即时服务。并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迅速而大规模地获客,通过用户标签精准定位目标用户及服务需求,高效满足用户金融需求。最为直观的,智慧金融可以大幅缩短金融业务办理所需的时间,提高运营效率。如使用大数据技术审批贷款,使供需双方无须见面即可实现审贷、放贷。而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点对点实时交易的功能,更是能够有效缩短金融交易的时间,提高转账笔数和转账总金额,提升处理跨境支付结算的效率。 2. 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金融一般具有获客成本、风险甄别成本、经营成本以及资金成本4种成本,成本压力抬高了金融服务供给的门槛,对金融资源配置、资金融通等功能的大范围实现造成阻碍。于是,如何全方位地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推动金融走向普惠化,成为智慧金融建设的又一大方向。 智慧金融力求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降低金融风险甄别成本,精准识别和控制风险,降低风险溢价及资金成本。例如,云计算技术成本仅为传统IT的十分之一,大数据、人工智能使传统金融操作的人工成本变得非常低且边际成本递减,推动金融机构运营成本降低。应用技术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最为直观地表现为金融机构的无实体化智能形态转变,金融机构由线下网点转移到掌上空间。以银行业为例,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笔数达1777亿笔,同比增长63.68%; 离柜交易金额达1622.54万亿元,银行业平均离柜率高达84.31%。同时,国有五大银行仅在2016年柜员减员率就已超过10%,这意味着银行业的薪酬支出等运营成本大幅降低。 同时,智慧金融力求通过信息在相互合作制主体间的完全开放、分享,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弥补信息失衡的成本代价。在传统金融体系下,金融主体、用户、第三方中介机构很难互通信息,或拥有其他主体的信息。由此,造成金融信息的不对称、信息失衡,增加了金融主体乃至全社会的经济运行成本。智慧金融围绕公开透明的网络平台共享信息流,许多以前封闭的信息,通过网络变得越来越透明化。主体之间进行密切的分工和协作,为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势必推动合作伙伴之间的系统对接、信息共享。主体之间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自然联动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信息交流和透明,从而加速信息流、任务流、信任流和资金流,降低信息不完整而造成的一系列成本代价。 3.1.2遵循建设原则 智慧金融建设作为全局性、高层次的体系创新性工程,涉及融资、储蓄、投资、保险等诸多方面,需要从整体高度进行全盘考虑。除对建设方向进行宏观考量外,智慧金融建设更需要对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进行明确,以建立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总体上,智慧金融建设应遵循重点突破、求实固本、监管匹配三大基本原则。 1. 重点突破原则 根据金融行业的特点和智慧金融建设的方向要求,多重因素将对智慧金融建设构成显著影响。而于众多影响因素中,技术驱动、创新推进、人才支持、制度保障是最为重要的4项因素,是智慧金融建设亟须把握的4大突破口。 《智慧金融(第二版)》介绍了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新技术,分析了这些新技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及引发的新金融模式创新,拟构建一个比较全面的智慧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