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33.00
折扣价: 20.20
折扣购买: 盛世中国(第3卷康雍乾盛世)
ISBN: 9787511356581
。。。
清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一,中国人*重视 ,也*隆重的传统节*,照理说,也应该*喜庆、* 热闹,可是清廷的大臣们却敏感地觉得事情有些不对 劲:皇上免去了朝贺大典,甚至连当天理应自己主持 的祭祀太庙的仪式都没有出席。 群臣在春节朝贺皇帝是历朝历代都遵循的旧例, 祭祀太庙*是重要仪式,这些可不是小事,皇帝说免 就免、说不去就不去了,大臣们疑惑难解,只是不约 而同地有了不祥的预兆,这种预兆使他们在这个*应 该喜庆的*子里,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 初六,皇宫传出谕旨:赦免京城内十恶死罪以外 的一切罪犯,并传谕民间,不准炒豆、不准点灯、不 准倒垃圾。这两道旨意一下,群臣疑惑尽释,却*加 惊惧:赦免罪犯可能有不同的原因,而那三个“不准 ”,只有在皇帝“出痘”——患“天花”的情况下才 会出现,所以只能说明一件事:皇上得了天花!而在 那个时代,“天花”是死亡的代名词…… 顺治皇帝的确已经病危,皇宫内处处弥漫着紧张 的气氛。*心痛的那个人,莫过于顺治的母亲、孝庄 皇太后,但是孝庄始终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伟大女性 ,她抑制住了一个母亲即将失去**的儿子的心痛, 她说:福临,我们商量一下,要将皇位传给谁吧…… 史载,初七深夜,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溘然长逝 。 两天后,一个8岁的小孩一身孝服坐在了紫禁城 金銮殿的宝座中,他就是爱新觉罗·玄烨,后来的康 熙大帝。按照常理,顺治当时有四个儿子,选择玄烨 ,或者因为这个孩子**出色,或者因为对他有特殊 的偏爱。其实都不是,玄烨在即位以前,和其他皇子 一样,没有任何区别,要说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 是他3岁左右的时候出过天花,当时他的父亲正在全 心照顾那个心肝宝贝董鄂妃,对这个已经被死神缠住 的儿子只说了一句,让他出宫去吧,当心传染给别人 。 所以童年的康熙,没有享*过多少来自父母的爱 ,父亲基本没有理会他,心思全在董鄂妃身上。母亲 爱他,可是清廷的规矩是,皇后和嫔妃生了孩子,都 不能放在自己身边养,也就是逢年过节或有什么大典 的时候能远远地看一眼。对于康熙来说,他的童年笼 罩着天花的阴影,那个令人谈之色变的恶症所引起的 恐慌、惊惧以及亲身经历的病痛成了年幼的康熙挥之 不去的噩梦。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不幸的经历,使康熙 变得早熟而稳重。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康熙,既保持了 儿童和少年的天真,也表现出少年英主的锋芒。6岁 时,玄烨与皇二子福全一起向父皇问安。顺治问他们 二人的志向,福全的回答是“愿为贤王”,而玄烨的 回答则是“愿效法父皇”。 玄烨小小年纪却有大志,给顺治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过*终决定将皇位传给他,这还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孩子已经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 的恶性传染病具有终身的免疫力,这才是他登上皇位 *有力的砝码,因为这个问题来决定皇位继承人荒唐 吗?不荒唐,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并不能切身 体会到时人对天花的恐惧。 顺治也恐惧,因为他本来有八个儿子六个女儿, 可是竟然有四个儿子五个女儿在8岁前就夭折了,主 要原因就是天花,*重要的是,他也将死于天花,其 时清朝入主中原不足20年,根基未定,自己英年早逝 ,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朝纲,为了避免这样的情 况再次发生,选择具有免疫力的玄烨,这不啻一个明 智之举。 历史就是这样耐人寻味,如果康熙没有得过天花 ,清朝300年基业会不会改写,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但必须承认的是,天花在康熙的脸上留下了终生的麻 子,同时也让他登上了金銮宝座,成就了这位千古一 帝。 顺治立下遗诏,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 拜为辅政大臣。首辅索尼,就是康熙朝的名臣索额图 的父亲,他**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城府很深,只 可惜年纪太大,难以起什么作用;排名第二的苏克萨 哈聪明且富辩才,势力很弱野心很大,他跟鳌拜是儿 女亲家,**希望借助鳌拜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偏偏 鳌拜不买他的账,与他势同水火;遏必隆则是墙头* 、两边倒,一生没什么主见;鳌拜虽名列末位,但他 是追随皇太极马上得天下的重要将领,战功显赫,号 称“满洲**勇士”,他相信强人政治,认为只有用 高压手段,才能稳定大清江山,他有才能却刚愎自用 ,由于资格老、*功高,从心里看不起康熙,心想一 个小毛孩子会治什么江山。 康熙即位后,在四大辅臣的精心辅佐下,清** 对全国的统治*益巩固。不过,四辅臣之间的矛盾却 在加剧。个性*强的鳌拜自然处于矛盾的旋涡中,满 族人自努尔哈赤起就实行八旗制度,鳌拜属镶黄旗, 他不断地为两黄旗(正黄旗、镶黄旗)扩张势力,打 压“宿敌”两白旗(正白旗、镶白旗)。 而四大辅臣中只有苏克萨哈属白旗,鲜明地形成 两黄对一白、三比一的局面,这也是鳌拜*终独揽朝 政的重要缘由之一。首辅索尼向来厌恶苏克萨哈,又 年迈多病,见鳌拜处处针对苏克萨哈,从来不多发一 言,颇有纵容之意,遏必隆本就没什么主见,见此情 形遂与鳌拜同旗结*。苏克萨哈威望尚浅,也是无可 奈何,又退无可退。在四人主政的八年中,鳌拜与苏 克萨哈的矛盾不断升级,*后集中在了镶黄旗与正白 旗圈换土地上。 清初圈地时,多尔衮是正白旗之主,他凭借自己 大权在握,将冀东肥沃的土地圈给了正白旗,而将保 定、河间、涿州等稍差的土地圈给镶黄旗。清康熙五 年(1666),鳌拜提出圈地应该按照八旗排列顺序, 冀东的土地应归黄旗所有,因此要求和正白旗换地。 鳌拜为了攫取**的权力,利用两黄旗与白旗的矛盾 ,翻出陈年老账,既打击了白旗大臣苏克萨哈,又使 自己得到了黄旗大臣和旗人的拥戴,可谓一箭双雕。 然而如此一来,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性就遭到了严重 的破坏——换田将使数十万人流离失所,数十万亩土 地荒芜,至少一年之内颗粒无收。 索尼、遏必隆支持鳌拜,苏克萨哈当然坚决反对 ,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 联唯恐引起大骚乱,也都反对换地,这三个人的举动 惹恼了鳌拜,他想:你们居然敢在老虎身上拔胡须, 我现在还不能拿苏克萨哈怎么办,那先办你们吧。于 是上疏强迫康熙下令将三人处斩。康熙虽年幼,也知 道鳌拜纯属无理取闹,可是他没有办法,只好默许, 这也造成了历**的一桩千古冤案。 鳌拜处死三人,随后强行换地。换地事件,从表 面上看来,是鳌拜胜了,实际上却未必是好事,因为 从此康熙开始对他起了戒心。他在祖母的教诲下早就 知道了当年摄政王多尔衮专权给父亲带来的痛苦,为 了避免鳌拜成为另一个多尔衮,早熟而有心机的他, 开始以退为进,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 方面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 向来看不起康熙的鳌拜却没有丝毫的警醒,此后 还多次当着皇帝的面,呵斥大臣,屡次将各地官员的 奏折拿回家跟心腹们处理。康熙心里恨得咬牙切齿, 表面上却不动声色,时不时地还当着众人的面表扬鳌 拜,称其为国之栋梁、大清砥柱。鳌拜听罢*加得意 扬扬。 清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虽然他身 为首辅,一直姑息纵容鳌拜,任其坐大,临死前却做 了一件令康熙满意的事。这年,康熙已年满14岁。索 尼上书请小皇帝亲政,因为这属于遵循旧例,顺治帝 就是14岁亲政的。七月,康熙亲政,仍命辅臣佐理政 务。 苏克萨哈看索尼死了,皇帝亲政了,自己和鳌拜 斗了这么多年,从没占过上风,于是心灰意冷起来, 便上疏请求皇帝解除自己的所有职务,批准自己去河 北遵化为先帝守陵。可怜的苏克萨哈连这个愿望都无 法实现,他的举动**惹怒了鳌拜。这是很明显的事 ,首辅没了,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请辞,那么按理说 鳌拜、遏必隆两人也应该卸任,何况皇帝已经亲政了 。苏克萨哈触及到了鳌拜的要害,这也为自己惹来了 杀身之祸。罗织罪名是鳌拜的强项,他为苏克萨哈网 罗了用心险恶、图谋不轨、久蓄异志、欺藐幼主等二 十四项罪名,建议将其凌迟处死并诛其九族。 苏克萨哈是不是冤枉的,康熙比谁都清楚,他坚 决反对处死苏克萨哈,想保他一命。谁知鳌拜气势汹 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康熙无奈, 只得杀了苏克萨哈缓解这种局面。至此,他终于下决 心铲除鳌拜。鳌拜在朝堂上公然侵犯他的尊严,是可 忍,孰不可忍。康熙已经下定决心铲除鳌拜及其势力 。 苏克萨哈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 升,至此,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 他对鳌拜唯唯诺诺,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 部的实权,*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清康熙八年( 1669)元旦,鳌拜率诸臣上殿朝贺,身上穿的黄袍, 样式和布料与康熙的一模一样,不同的地方,只是帽 子上打了个红绒结,而康熙戴的是一颗东珠。此时他 已经将其*羽安插到朝廷各个部门,牢牢控制了政局 。朝中大小事件,诸臣都先到鳌拜家里商议,然后再 通知康熙结果,而对此明显大逆不道的行为,没有任 何人有勇气提出异议。 有一次,鳌拜装病不上朝,康熙心知肚明,为了 表示对他的“重视”,康熙亲自到府中问候,两人明 明已经势同水火,却还得假意客气,鳌拜表示了对皇 帝亲自探视的深深惶恐,康熙则表达了对鳌拜生病的 无比痛心,一再叮嘱他要好好休息,早*处理朝政, 免得自己无所适从。 按说“探视”到了这一阶段,应该是一出成功的 戏,双方退场也就罢了,谁知大内侍卫竟发现鳌拜席 下有刀,朝廷的规矩,见皇帝不能带任何凶器,众侍 卫马上围拢过来,气氛十分紧张,颇有剑拔弩张之势 。谁知康熙轻松一笑:“我们满人马上得天下,带刀 是习俗,鳌少保乃满洲**勇士,刀不离身,有什么 可大惊小怪的,都退下!”随即又对鳌拜叮嘱了一番 ,也无外是“好好休息、早*为朕分忧”之类的话, 就回宫了。 P3-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