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唐朝三百年 7·宦祸党争

诗说唐朝三百年 7·宦祸党争
作者: 刘娟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39.29
折扣购买: 诗说唐朝三百年 7·宦祸党争
ISBN: 9787020187867

作者简介

刘娟,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多年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后进入出版行业,做了五年童书编辑,同时进行专业写作,代表作为百万字少儿历史普及读物《少年读<资治通鉴>》(全20册)、《成语说<资治通鉴>》(全8册)。另著有《中华成语故事》《国学启蒙经典》等。

内容简介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①,我言秋日胜春朝②。 晴空一鹤排云上③,便引诗情到碧霄④。 【注释】 ①寂寥(liáo):冷落萧条。 ②春朝(zhāo):春天的早晨,泛指春天。 ③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④诗情:作诗的兴致。碧霄:蓝天。 【译文】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的凋零和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冲破云层扶摇直上,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 文人悲秋始于战国时的辞赋家宋玉。他把秋景秋物、秋声秋色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内心的抑郁忧愤。自那以后,历代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凄凉。例如,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就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也感慨:“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但是刘禹锡偏不人云亦云,他一反传统的悲秋观,热情洋溢地为秋天写了一曲颂歌。尤其难得的是,这首诗是刘禹锡在事业遭到严重打击、被贬朗州时所写。 开篇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悲秋的观点,并自信地提出“秋日胜春朝”的看法。接着,诗人通过对秋日飞鹤凌云图景的描写,赋予秋天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 全诗雄浑爽朗,意境壮丽,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表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2.刘禹锡的桃花劫 唐文宗素有大志,渴望成为一代明君,所以他一即位,就恢复了过去的制度,每逢单日都去上朝,向文武百官咨询朝政大事,经常很晚才罢朝。遇上大臣去世要辍朝,以及因酷暑或雨雪天气而放朝,也都尽量安排在双日,以免影响单日上朝。 文宗深知穆宗、敬宗两朝的弊政,因此他倡导节俭,并身体力行。他把三千多名没有担任职务的宫女遣散出宫,五坊中的鹰犬除了保留少数用于有限的游猎外,其余一律放掉。他还要求宫中的日常用品一律按照贞元[ 贞元(公元785—805年)是唐德宗的年号。]年间规定的数额供给,不得增加,敬宗时期在规定数额之外向各地索要的东西,一律停止进献。 朝野都相互庆贺,认为天下太平大有希望。当年因为永贞革新而屡遭贬谪的诗人刘禹锡也因此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在宰相裴度的强烈推荐下,文宗把刘禹锡从和州[ 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召回朝中。 接到诏书,刘禹锡就动身回京城。路过扬州时,刘禹锡应邀赴宴,见到神交已久的白居易。刘禹锡和白居易虽然同年,但是刘禹锡年少成名,他在政坛大放异彩时,白居易刚考中进士,当上一名校书郎。后来白居易在长安声名鹊起,刘禹锡又远谪他乡。白居易仰慕刘禹锡的才名,一口气给他寄了一百首诗。此时刘禹锡正贬谪朗州,人人避之不及,他没想到这个白居易居然有这么不俗之举,一下就觉得此人对自己的胃口,而且诗也写得不错,他越看越兴奋,读完后也给白居易回了一百首诗。不过,二人虽有书信往来,却一直无缘得见。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他们居然在扬州碰面了。 二人都很激动,一杯接一杯地喝酒。醉意朦胧中,白居易见刘禹锡面容清瘦,白发丛生,非常感慨,心想京城这么大,与他们同辈的大多得到升迁,才情满腹的刘梦得[ 刘禹锡,字梦得。]却流落巴楚之地,蹉跎了二十三年!命运太不公平了!想到这里,白居易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刘禹锡马上热情地为他斟满。白居易便拿起筷子,一边击打杯沿,一边高声唱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刘禹锡在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二十八,所以称他为刘二十八。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一方面表达了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赏识,另一方面又为他的坎坷遭遇而鸣不平,字里行间流露出真诚与率直。刘禹锡少有才名,二十二岁就进士及第。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贬地辗转,直到被召回京城,前后将近二十三年。如果不是深深地了解刘禹锡,并视他为知交,断然写不出这样真诚的诗。 白居易的歌,让刘禹锡很感动,好在他早已把世事浮沉看开,便笑着和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此诗一出,四座皆赞,都认为格局要比白居易那首更高,白居易更是叹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句真妙!处处如有神灵护佑啊!” 宴席结束后,刘禹锡辞别众人,继续赶路。按理说,这次能重返朝廷,又偶遇白居易,和他结为知交,可算是喜上加喜。可不知为何,刘禹锡一路上都感到黯然,也许是白居易的真诚让他想起了与自己肝胆相照的挚友柳宗元,还有当年一起被贬谪的六人,如今只有他一人回来,真是:“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其实,在刘、柳二人被贬的第十年,他们的命运曾经出现过转机。当时,朝廷刚平定淮西叛乱,正是用人之际,在御史中丞裴度等人的建议下,宪宗召回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准备量才改授官职。那年三月,刘禹锡和柳宗元差不多同时回到京城。在等待朝廷新的任命期间,他们到处闲逛,重温长安城的一草一木。 一天,刘禹锡走在宽阔的长安街上,见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不少人手里都挥舞着几枝桃花,手舞足蹈地边走边说,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去了城内的玄都观,桃花就是从那里折的。 “玄都观里种满了桃树?”刘禹锡疑惑地问道。 “是啊,好几百棵呢,每年这个时候都有很多人去看花。” 刘禹锡很好奇,信步朝玄都观走去。还没到玄都观,空气中就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他深吸了一口气,循香而入,果然满眼都是粉嫩的桃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那样含情脉脉、娇艳欲滴。突然一阵微风拂来,花瓣如同细雨,纷纷扬扬洒落一地。漫步在桃花下的除了普通百姓,还有不少朝中新贵,他们前呼后拥,威风八面。 刘禹锡感到很不痛快,就像这些新栽种的桃树一样,这些人有哪个不是自己被贬出京这段时间提拔起来的后辈!他顿时兴致索然,回到驿馆,挥笔写下了一首《玄都观桃花[ 又名《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讽刺当朝新贵: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果然,这首诗传开后,新贵们立即感到受辱,跑到宪宗面前告状,有的还添油加醋地说:“这首诗就是王叔文一党贼心不死,想卷土重来的征兆。” 宪宗本来是想让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在京城任职,现在一听权贵们添油加醋的说法,十分生气,当即下诏,贬刘禹锡到播州[ 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市。]任刺史,柳宗元任柳州刺史。从司马到刺史,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官职虽然提升了,任职地却更远了,尤其是刘禹锡的贬地播州,条件极其恶劣。 刘禹锡一下就蒙了,他满以为劫难已过,对前途充满希望,没想到一个月不到,却要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播州,不由得暗暗叫苦:就算他经得起这一路的折腾,可自己那八十岁的老母亲却不一定受得住。 柳宗元虽然无辜受到牵连,但他不仅没有埋怨好友,还主动向朝廷请求说:“刘禹锡的母亲年迈体弱,不适合在播州生活,臣愿意和刘禹锡调换,前往播州任职。”裴度也为刘禹锡求情:“刘禹锡诚然有罪,但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此去播州,料定不久便要与自己的儿子永别,想来实在让人哀伤!”宪宗这才动了恻隐之心,改任刘禹锡为连州刺史了。 刘禹锡和柳宗元再次踏上了贬谪之旅,他们从京城出发,一路南下,一直走到衡阳才挥泪分别。面对着古道风烟,想着茫茫前路,不知何时还能再见,他们心中都有说不出的悲凉和感慨,只能互赠诗篇,互道珍重: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柳宗元的这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将悲愤、感伤、失落、不舍等情感交织在一起,可谓字字含情,句句有泪。刘禹锡读后,回首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再看看眼前的荒蛮之景,和了一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虽然愁肠百结,但是刘禹锡发扬一贯的乐观精神,安慰好友说:即便将来山水相隔,我也将和你相互遥望,相互吟诵《有所思》。临分别时,柳宗元又和他约定:“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谁会想到,这次歧路相别,竟是永诀呢! 到了连州的第四年冬天,刘禹锡的母亲去世。按照丁忧的礼制,刘禹锡要辞官守丧,于是他护送母亲灵柩北归。途中,他接到从柳州传来的噩耗:柳宗元病逝了。 刚失去至亲,又失去挚友,刘禹锡像得了疯病一般,惊号大叫:“子厚,你真的离我而去了吗?我这一生,再也见不到你了吗?”等到心情平复下来,他立刻停下行程,先赶去柳州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并按遵照他的遗愿,替他整理遗稿《柳河东集》,并收养了他的小儿子。 时光匆匆,一转眼柳宗元已经离开七年了,可刘禹锡对他的思念丝毫未减。 刘禹锡回到朝廷后不久,又是一个桃花盛开的三月,刘禹锡信步走出家门,来到玄都观,当年满天飞舞的红花,如今荡然无存,道观里宽阔的庭中长满了青苔,路旁只有菜花在开着。那一刻,刘禹锡心中那股不屈的火焰又被点燃,他吟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我,十四年前那个因为写桃花诗被贬的刘禹锡,今天又回来了!这首诗传开后,朝中又有些人看不惯他,刘禹锡也不在乎,于是再次出京任职,先后在苏州、汝州、同州当刺史,直到晚年才回到洛阳。但他不管在哪里,总是愈挫愈勇,就像他二十多年前刚被贬到朗州时那样,在飒飒秋风中,他放声高歌,歌声贯穿了他贬谪的岁月,贯穿了他一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是一部写“诗唐”的书。所谓诗唐,即诗的唐朝。这个概念来自闻一多先生。他曾说:“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唐诗以其美妙的韵律、丰富的情感、凝练的语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然而对于闻一多先生说的“诗唐”——诗的唐朝,却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了解的。 也许是因为唐诗太美了,人们往往陶醉于它的美,而忽略了它诞生的时代背景。那些穿越千年仍然闪闪发光的诗行,在时间的流转中拥有了自身普遍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丢失了它特定的历史语境。 其实,从初唐的王绩、“四杰”、陈子昂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从中唐的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到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成为诗人从来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致君尧舜上”“终与安社稷”才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因此,他们的人生际遇、生命意趣,都与波谲云诡的大时代有着密切的勾连,他们的诗歌渗透和反映了大量的历史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民俗的…… 援诗入史,诗史互鉴,是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首创的研究方法,这套《诗说唐朝三百年》是对这一方法的一次实践,它以300首唐诗为媒介,用115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鲜活地演绎了大唐王朝289年的大历史。 1.呈现完整而非碎片化的历史。市面上写唐诗的书,多采用诗人传记的形式,通过梳理诗人的生平,讲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当然也会提到作为背景的历史,但比较碎片化,看不到完整又连贯的大唐历史。而这套书按照时间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呈现了从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到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三百年间大唐帝国经历的沉浮起落、兴衰演变。 2. 叙事上采用环环相扣的讲故事方式。这套书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对史料进行了科学的剪裁,于历史的空白处“添枝加叶”,设置人物对话,模拟事件发生的场景,让每个故事充满生动又丰富的细节。 3.故事与故事之间环环相扣,因果相承,流畅得就像精彩的连续剧。这种像一根链条,一环扣一环的叙事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立体地感知唐朝历史发展的脉络。每个故事展现2-3年的历史,其密度也是同类书不能比的。 4.故事里有机融入120位诗人的300首唐诗。115个历史故事里有机融入了120位诗人的300首唐诗,并从中提炼出与故事情节最紧密相关的115首主题诗。这115首主题诗有注释,有译文,还有赏析,作为专门的学习板块,从语词、形象、意境三个层面,讲解诗歌独特的语言、结构、韵律、修辞,帮助孩子理解诗歌的意义、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诗歌)的审美(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这120位诗人的300首唐诗,回到了各自特定的历史语境,让小读者在领略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中,也同时走进那个时代的诗人的生命世界。那些穿越千年仍然闪闪发光,在时间的流转中拥有了普遍审美意义的诗行,至此回到了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从而获得了丰厚又深邃的历史内涵。 5. 300首唐诗既是进入唐朝的钥匙,也是记录唐朝历史的载体。如果说通过历史来证诗,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歌,那么通过诗歌来观史,则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地理解历史的变迁。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让我们明白了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对此后历代漕运格局的作用和意义;卢照邻的“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向我们展示了大长安的城市格局和面貌;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让我们了解了唐朝官员的官阶、服色、流品,而“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让我们见识了唐朝不公平的内廷采买制度,“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和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让我们知道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和唐朝科举制的特点。在这套书里,诗歌已经超越了文学的价值,它们既是帮助读者进入唐朝的钥匙,也是记录唐朝历史的载体,甚至是唐朝历史本身。当然,诗歌不能穷尽历史,但历史将因为这些诗人和他们的诗,变得更加有底蕴和生命力。 6. 教材里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这套书里找到答案。比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开篇预设了一个问题:“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