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日常

中国人的日常
作者: 梁晓声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7.41
折扣购买: 中国人的日常
ISBN: 9787559680754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当代知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创作了包括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在内的作品逾千万字。代表作有《父母岁月》《雪城》《年轮》《返城年代》《今夜有暴风雪》。凭借作品《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内容简介

\"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   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于是这里有了算命的、画像的、兜售古玩的;也有了陪酒女、陪游女、卖唱女、按摩女,皆姿容姣好的农家少女。她们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到来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皆着清朝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情却有情。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都是景区花钱雇了在那儿摆样给观光客们看的,收入微薄。幸而,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五十元。老妪是以感激旅游业,对自己能有那样一种营生,甚为满足,终日笑眯眯的。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像寻蜜的蜂儿一样被这旅游地的兴旺发达吸引来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曾有好奇的村人问过,少女讳莫如深,每每三缄其口,是以渐无问者。当地人对于外地人,免不了有点儿欺生。可像她那么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讨生活的方式并不危害任何当地人的利益,虽然明明是外省人,便借故欺她,却是不忍心的。不忍相欺归不忍相欺,但对于那来历不明的小姑娘,当地人内心还是有些犯嘀咕:会不会是个小女贼,待人们放松了警惕,待她摸清了各家的情况,抓住对她有利的机会,逐门逐户偷盗个遍,然后逃得无影无踪?据他们所知,省内别的景区发生过这样的事,祸害了当地人的也是个姑娘。只不过是个二十几岁的大姑娘,只不过没有亲自偷盜,而是充当一个偷盗团伙的眼线。那么,她背后也有一个偷盗团伙吗?人们相互提醒着。随后,她的行动,便被置于许多双有责任感的眼睛的监视之下。但她一如既往地对人们有礼貌,还特别感激当地人收留她。难道因为她才十六七岁,还太单纯,看不出别人对她的警惕吗?这么小年龄的女孩儿走南闯北,会单纯才怪!那么,必是伪装的了。于是,在当地人看来,小女孩还很狡猾……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   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一百五十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来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老妪说得很诚恳。   少女没想到老妪会那么说,正犹豫着该怎么回答,老妪又说:“我一分钱不收你的。”   …………   在北方广袤的大地上,三月像毛头毛脚的小伙子,行色匆匆地奔过去了。几乎没带走任何东西,也几乎没留下明显的足迹。北方的三月总是这样,仿佛是为躲避某种纠缠而来,仿佛是为摆脱被牵挂的情愫而去,仿佛故意不给人留下印象,这使人联想到徐志摩的诗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北方的三月,天空上一向没有干净的云彩;北方的三月,“衣袖”一挥,西南风逐着西北风。然而大地还是一派融冰残雪处处覆盖的肃杀景象……   现在,四月翩跹而至了。   与三月比起来,四月像一位低调处世的长姐。其实,北方的四月只不过是温情内敛的呀。她把她对大地那份内敛而又庄重的温情,预先储存在她所拥有的每一个日子里。当她的脚步似乎漫不经心地徜徉在北方的大地上,北方的大地就一处处苏醒了。大地嗅着她春意微微的气息,开始了它悄悄的一天比一天生机盎然的变化。天空上仿佛陈旧了整整一年的、三月不爱搭理的、吸灰棉团似的云彩,被四月的风一片一片地抚走了,也不知抚到哪里去了。四月吹送来了崭新的干净的云彩,那可能是四月从南方吹送来的云彩,白而且蓬软似的,又仿佛刚在南方清澈的泉水里洗过,连拧都不曾拧一下就那么松松散散地晾在北方的天空上了。除了山的背阳面,别处的雪是都已经化尽了。凉沁沁亮汩汩的雪水,一汪汪地渗到泥土中去了。河流彻底地解冻了,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了,柳枝由脆变柔了,树梢变绿了。还有,一队一队的雁,朝飞夕栖,也在四月里不倦地从南方飞回北方来了……   在北方的这一处大地上有一条河,每年的春季都在它折了一个直角弯的地方溢出河床,漫向两岸的草野。于是那河的两岸,在四月里形成了近乎水乡泽国的一景,那儿是北归的雁群喜欢落宿的地方。   离那条河二三里远,有个村子,是普通人家的日子都过得很穷的村子。其中最穷的人家有一个孩子,那孩子特别聪明,那特别聪明的孩子特别爱上学。   他从六七岁起就经常到河边钓鱼。他十四岁那一年,也就是初二的时候,有一天爸爸妈妈又愁又无奈地告诉他——因为家里穷,不能供他继续上学了……   这孩子就也愁起来。他委屈,委屈而又不知该向谁去诉说。于是一个人到他经常去的地方,也就是那条河边去哭。不只大人们愁了委屈了如此,孩子也往往如此。聪明的孩子和刚强的大人一样,只在别人不常去而又似乎仅属于自己的地方独自落泪。   那正是四月里某一天的傍晚。孩子哭着哭着,被一队雁自晚空徐徐滑翔下来的优美情形吸引住了目光。他想他还不如一只雁,小雁不必上学,不是也可以长成一只双翅丰满的大雁吗?他甚至想,他还不如死了的好……   当然,这聪明的孩子没轻生。他回到家里后,对爸爸妈妈郑重地宣布:他还是要上学读书,争取将来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爸爸妈妈就责备他不懂事。而他又说:“我的学费,我要自己解决。”爸爸妈妈认为他在说赌气话,并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但那一年,他却真的继续上学了。而且,学费也真的是自己解决的。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最近的一座县城里的某些餐馆,菜单上出现了“雁”字。不是徒有其名的一道菜,而的的确确是雁肉在后厨的肉案上被切被剁、被炸被烹……雁都是那孩子提供的。后来《保护野生动物法》宣传到那座县城里了,唯利是图的餐馆的菜单上,不敢公然出现“雁”字了。但狡猾的店主每回悄问顾客:“想换换口味儿吗?要是想,我这儿可有雁肉。”倘若顾客反感,板起脸来加以指责,店主就嘻嘻一笑,说开句玩笑嘛,何必当真!倘若顾客闻言眉飞色舞,显出一脸馋相,便有新鲜的或冷冻的雁肉,又在后厨的肉案上被切被剁。四五月间可以吃到新鲜的,以后则只能吃到冷冻的了……   雁仍是那孩子提供的,斯时那孩子已经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他在与餐馆老板们私下交易的过程中,学会了一些他认为对他来说很必要的狡猾。   他的父母当然知道他是靠什么解决自己的学费的。他们曾私下里担心地告诫他:“儿呀,那是违法的啊!”他却说:“违法的事多了。我是一名优秀学生,为解决自己的学费每年春秋两季逮几只雁卖,法律就是追究起来,也会网开一面的。”“但大雁不是家养的鸡鸭鹅,是天地间的灵禽,儿子你做的事罪过呀!”“那叫我怎么办呢?我已经读到高中了。我相信我一定能考上大学,难道现在我该退学吗?”见父母被问得哑口无言,又说,“我也知道我做的事不对,但以后我会以我的方式赎罪的。”那些与他进行过交易的餐馆老板,曾千方百计地企图从他嘴里套出“绝招”——他是如何能逮住雁的?   …………   早熟是令人同情的、可怜的,过分的成熟是讨厌的、可怕的、不堪信任的。虔诚的根苗是天真,天真很可爱,故我们用“烂漫”加以形容,但天真绝对肤浅。故虔诚绝对几乎必然地导向偏执。人呵,我们在虔诚与成熟之间选择,是多么两难啊!   你见过一个太成熟的人竟是虔诚的吗?   你见过一个拥抱虔诚的人竟能长久地拥抱下去吗?   但我可以肯定,你一定见过被虔诚所误、所欺、所害之人的下场……   到了一九八九年年初,又有某几位热心的当年的“北大荒战友”,发起要出版一册《北大荒人名录》,我又被通知去参加一个聚会。   朋友们的目的似乎在于——因为是人名录,而非名人录,那么不论谁,只要愿意,都可以在其中占一条目,并注明工作单位、部门、家庭住址、电话号码、邮政编码。朋友们想得很谨慎,一律不填职务,以体现出一种平等意思,或曰当年的知青群体的意识。   朋友们的愿望似乎在于——拿了这一册《北大荒人名录》的任何一个人,在凡有北大荒人存在的地方,举目无亲亦可以找到亲人。好比上一个世纪,一唱起《国际歌》,工人阶级便寻找到了自己的阶级队伍似的。没有住处的可以有了住处?饿肚子的可以吃饱饭?兜里没钱的不愁无处借?病倒他乡的有人照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愿望美好是美好。\" "一、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电视剧《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作品。 梁晓声是当代中国核心作家之一,作品关注中国当下,既有现实思考,也有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一个有良知作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淋漓尽致描绘普通人的生活百态,引发读者共鸣。 作者深入分析社会现实环境,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如对前途虽有迷茫但保持乐观的打工者、遇到挫折依然豁达的文学青年、精打细算勤恳生活的小老板、身在困境中依然兢兢业业做好自己工作的服务员等,在充满酸甜苦辣的日常生活中向这个世界传达着温暖和善意。揭示平凡人的生存哲学,向前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会有波折,时代的发展变化或许不能如人所愿,但坚守人性的底线,努力地活着,不虚此行,才是平凡世界里的人生。 三、人文价值:了解当下中国人的日常,丰富精神生活。 作者写普通人的生活与困惑,从平常的人情世事中发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思考,赞美人性与生活中的善良、宽容、坚韧等真善美的品质,让读者在文中找到自己,看见自己,在作家的睿智思想中得到启发,温暖关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