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29.60
折扣购买: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下)(精)/胡适文集
ISBN: 9787568222105
胡适(1**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徽州绩溪人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主要著有《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文存四集》《胡适自传》《胡适*记》《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齐白石年谱》《先秦名学史》等。
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 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 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切要问题。平常 人对着这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 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决。哲学家遇着这问题,便去研 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人的善恶还是天生的呢 ,还是学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分别,还 是生来有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 善何以当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为善事有利所以 当为,恶事有害所以不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 利害呢;这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必须从这些 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因为人生切 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例 如: 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 知识论) 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 “伦理学”) 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 。(教育哲学) 五、社会**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 哲学) 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哲学)哲学史这 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 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见解 ,各人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 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解决法。例如孟子 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性是恶 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说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说 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 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 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哲学史的 种类也有许多: 一、通史。例如《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 之类。 二、专史。 (1)专治一个时代的,例如《希腊哲学史》《 明儒学案》。 (2)专治一个学派的,例如《禅学史》《斯多 亚派哲学史》。 (3)专讲一人的学说的,例如《***的哲学 》《康德的哲学》。 (4)专讲哲学的一部分的历史,例如《名学史 》《人生哲学史》《心理学史》。哲学史有三个目的 : (一)明变哲学史**要务,在于使学者知道古 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 但是孟子、荀子的学说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 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称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学 ,并不是孔子的儒学,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学。但 是这个不同之中,却也有个相同的所在,又有个一线 相承的所在。这种同异沿革的线索,非有哲学史,不 能明白写出来。 (二)求因哲学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学思想沿 革变迁的线索,还须要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例 如程子、朱子的哲学,何以不同于孔子、孟子的哲学 ?陆象山、***的哲学,又何以不同于程子、朱子 呢?这些原因,约有三种: (甲)个人才性不同。 (乙)所处的时势不同。 (丙)所*的思想学术不同。 (三)评判既知思想的变迁和所以变迁的原因了 ,哲学史的责任还没有完,还须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 说的价值,这便叫做评判。但是我说的评判,并不是 把做哲学史的人自己的眼光,来批评古人的是非得失 。那种“主观的”评判,没有什么大用处。如今所说 ,乃是“客观的”评判。这种评判法,要把每一家学 说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这些效果的价值,便是那 种学说的价值。这些效果,大概可分为三种: (甲)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 上发生何种影响。 (乙)要看一家学说在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 。 (丙)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 来。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义”,说得*痛切的,莫如 庄子。庄子把天道看作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故说“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因此 他有“乘化以待尽”的学说。这种学说,在当时遇着 荀子,便发生一种反动力。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 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论》极力主张征服天行,以 利人事。但是后来庄子这种学说的影响,养成一种乐 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会上,好的效果,便 是一种达观主义;不好的效果,便是懒惰不肯进取的 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不好 的便是刘伶一类达观的废物了。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的位置世界上的哲学大 概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又分印度、中国两系。西支 也分希腊、犹太两系。初起的时候,这四系都可算作 独立发生的。到了汉以后,犹太系加入希腊系,成了 欧洲中古的哲学。印度系加入中国系,成了中国中古 的哲学。到了近代印度系的势力渐衰,儒家复起,遂 产生了中国近世的哲学,历宋元明清直到于今。欧洲 的思想,渐渐脱离了犹太系的势力,遂产生欧洲的近 世哲学。到了**,这两大支的哲学互相接触,互相 影响。五十年后,一百年后,或竟能发生一种世界的 哲学,也未可知。 中国哲学史的区分中国哲学史可分为三个时代: (一)古代哲学自老子至韩非,为古代哲学。这 个时代,又名“诸子哲学”。 (二)中世哲学自汉至北宋,为中世哲学。这个 时代,大略又可分作两个时期: (甲)中世**时期。自汉至晋,为中世**时 期。这一时期的学派,无论如何不同,都还是以古代 诸子的哲学作起点的。例如《淮南子》是折衷古代各 家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支;王充的天论得力于道家 ,性论折衷于各家;魏晋的老庄之学,*不用说了。 (乙)中世第二时期。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 这几百年中间,是印度哲学在中国*盛的时代。印度 的经典,次第输入中国。印度的宇宙论、人生观、知 识论、名学、**哲学,都能于诸子哲学之外,别开 生面,别放光彩。此时凡是**流的中国思想家,如 智、玄奘、宗密、窥基,多用全副精力,发挥印度哲 学。那时的中国系的学者,如王通、韩愈、李翱诸人 ,全是第二流以下的人物。他们所有的学说,浮泛浅 陋,全无精辟独到的见解。故这个时期的哲学,** 以印度系为主体。 (三)近世哲学唐以后,印度哲学已渐渐成为中 国思想文明的一部分。譬如吃美味,中古第二时期是 仔细咀嚼的时候,唐以后便是胃里消化的时候了。吃 的东西消化时,与人身本有的种种质料结合,别成一 些新质料。印度哲学在中国,到了消化的时代,与中 国固有的思想结合,所发生的新质料,便是中国近世 的哲学。我这话初听了好像近于武断。平心而论,宋 明的哲学,或是程朱,或是陆王,表面上虽都不承认 和佛家禅宗有何关系,其实没有一派不曾*印度学说 的影响的。这种影响,约有两个方面:一面是直接的 。如由佛家的观心,回到孔子的“*心”,到孟子的 “尽心”“养心”,到《大学》的“正心”,是直接 的影响。一面是反动的。佛家见解尽管玄妙,终究是 出世的,是“非伦理的”。宋明的儒家,*击佛家的 出世主义,故极力提倡“伦理的”入世主义。明心见 性,以成佛果,终是自私自利;正心诚意,以至于齐 家、治国、平天下,便是伦理的人生哲学了。这是反 动的影响。 明代以后,中国近世哲学**成立。佛家已衰, 儒家成为一尊。于是又生反动力,遂有汉学、宋学之 分。清初的汉学家,嫌宋儒用主观的见解,来解古代 经典,有“望文生义”“增字解经”种种流弊。故汉 学的方法,只是用古训、古音、古本等等客观的根据 ,来求经典的原意。故嘉庆以前的汉学、宋学之争, 还只是儒家的内讧。但是汉学家既重古训古义,不得 不研究与古代儒家同时的子书,用来作参考互证的材 料。故清初的诸子学,不过是经学的一种附属品,一 种参考书。不料后来的学者,越研究子书,越觉得子 书有价值。故孙星衍、王念孙、王引之、顾广圻、俞 樾诸人,对于经书与子书,简直没有上下轻重和正道 异端的分别了。到了*近世,如孙诒让、章炳麟诸君 ,竟都用全副精力,发明诸子学。于是从前作经学附 属品的诸子学,到此时代,竟成专门学。一般普通学 者,崇拜子书,也往往过于儒书。岂但是“附庸蔚为 大国”,简直是“婢作夫人”了。 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