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女人/新丝路文库

萨拉热窝女人/新丝路文库
作者: (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译者:高韧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萨拉热窝女人/新丝路文库
ISBN: 9787532161638

作者简介

暂无

内容简介

一 贝尔格莱德天空高远辽阔,气侯变幻无常,却总 是美不胜收:不论是在冰天雪地景象壮丽的晴朗冬天 ;不论是在夏季雷电交加风雨大作时,驱赶那满载杂 以来自潘浓平原尘埃的雨水,黑压压的乌云密布天空 ;也不论是在春季里,天空仿佛像下面的大地一样繁 花似锦;*不论是在秋季里,天空则因秋空的繁星而 不堪重负。天空一向富丽而慷慨,它仿佛是因为城里 缺乏一切而给予这座异常优美城市的补偿;它又仿佛 是为了不该发生的事所给予的安慰。然而,贝尔格莱 德天空*为壮丽的景象要属晚霞落*了。秋夏两季, 晚霞无边无涯,光辉灿烂,犹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冬天,乌云和血红的雾霭使晚霞黯然失色。一年四季 ,常有不少*子,每当太阳在贝尔格莱德那边平坦的 河流交汇处落下时,便将那落*的霞光投向苍穹,扩 散开去,并以其红彤彤的光辉照耀着这座面积广阔的 城市。这时节,即使贝尔格莱德那些偏远破败的角落 也霎时间染上了一抹红色*光,甚至连那些几乎从不 见阳光的房舍窗户也泛着红光了。 1935年2月的**即将结束时,恰恰正是这落* 的红霞照耀着斯蒂什街上一座不大的破败房屋的阳面 。这条街的迅速发展搞乱了统一的门牌号码,所以出 现了两家门牌都是16号,其中一家不得不编成A-16。 这个门牌号码挂在一座被挤在两幢具有现代外观的高 大建筑物当中的黄色矮房的门上。这座外观平常的小 房还是在巴尔干战争之前建的。当时,人们每每提起 这些地方就说,甚至上帝都把它们遗忘了。那时,这 里的每平方米土地仅值一个第纳尔。当时这条街建筑 物还很少,所有建筑全都这样低矮,但都辟有面积广 阔的园地。根据户主各自的需要或者奇思怪想,房屋 或掩映在院落深处,或面向大街。那年月,房屋门牌 号码并无特殊的用处。人人都知道房子是谁的,几乎 所有的人都互相认识,虽然往往只知姓名或者仅仅面 熟而已。即使不相识,也无需门牌号码,万一需要找 谁,可比现在容易多了。 这类房屋在战前的贝尔格莱德还是很常见的。它 们一幢幢都彼此相似,即使不是房屋大小相似,那么 房屋的外观、建房材料、方向的配置和家具都多少大 体相似。房屋都开两扇或四扇窗,面朝大街,据此可 以大体判断出这幢住宅里拥有两间或者三间房间。在 窗下粉刷了的墙壁上可以看见古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 故事的壁画或者策尔纳-特拉瓦画工按照一成不变的 拼图描画的极为简单的几何图案。这些住宅大都装有 铁大门,铁门上半部为铁条编织而成,而***则加 上铁刺。铁门通向小院,院中有一条用小长方石块铺 砌的甬路,爬满了葡萄藤或野蔷薇的院墙旁边点缀着 一个窄小的花圃。沿甬路前行便是砌有一级或者两级 石阶的小石梯和一个不太大的木制雨搭,不过在较为 富有的人家则用的是厚磨砂玻璃制的遮阳板。庭院深 处,房后便是园地。园地中央栽植着一株胡桃树和一 株杏树,而墙外则是邻居庭院和园地了。各户房间的 配置也基本相同:一间大客厅、两间或者三间卧室和 一间厨房。 这些样样都相似的房屋,如今只是在外观上有所 不同罢了。有些房屋粉刷一新,维护得好,定期修缮 ;铁大门漆上了颜色鲜艳的油漆;明净的窗户上挂起 又薄又白的窗帘。这一切乃表示房主人已跟上了时代 的脚步,他们劳而有获;他们对生活有所向往,也有 所获。另外一些房屋则恰恰相反,疏于修缮,模样丑 陋。房檐参差不齐,水管易位,油漆退色,墙沿和粗 糙的雕饰破损不堪,墙上溅满了街头的污垢,加上儿 童们的涂涂抹抹,以初试他们在文化上的初步成绩。 你若是朝这样的房屋窗子里瞧一瞧,那你见到的是满 目荒凉和贫困,或实际是对生活的淡漠。 这幢A-16号房便属于第二种类型。它一共只有两 扇窗面向大街。这两扇窗上的一根根大铁条十分惹眼 ,使这幢房子很像一座阴森森的监狱。乍一看去,似 乎这幢房子已无人居住,或是正在等待一位并非为了 居住而是为了拆房的买主,以便在原来的地基上重建 一座类似将其夹在当中的左邻右舍那样的大新房。但 若细心观察,便会看见在那既未悬挂窗帘又未养植鲜 花的、其中的一扇窗里静静地坐着一个年迈的女子, 正低头做着针线,脸上现出女人们做针线时常见的那 种既心不在焉却又聚精会神的表情。这个女子便是拉 伊卡·拉达科维奇小姐。 斯蒂什街的老住户全都知道她姓甚名谁,可是很 久以前大家就都简单地称呼她“小姐”了。这些老住 户大都是在这条街多层新建楼房拔地而起并迁进陌生 新住户以前就已经来这儿了。 1919年,**刚获解放不久,拉伊卡便从萨拉热 窝移居贝尔格莱德,购买了这幢住宅,同她母亲住了 进去。两年后,她母亲故去,此后她这位小姐便一个 人孤独地生活,没有亲朋故友,也没有仆人。她依靠 什么生活?(因为当地人对于每一个人都提出这个首 要问题,并且不断反复提出这个疑问,直至找到或想 出答案为止。)斯蒂什街的老住户们在相当长一段时 间里曾经得出过结论,认为小姐仰仗利息和吝啬度* 。一些人断定她富有,而且**富有;另一些人却认 为她一无所有,说她正在*苦*穷。其实,多年以来 ,在这五光十色、风狂雨暴的世界上,这个独身老处 女的生活本已无人问津了。 近些年来,小姐难得在街上露面。她偶尔去趟市 场,或像如今冬天这样出来扫一下门前人行道上的积 雪。这个瘦高的女子年约五十岁左右,那张黄脸上布 满了皱纹,而且恰恰在鼻子上方的额头处皱纹格外深 刻,再与两道浓眉相连,便形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 在每道皱纹的凹陷处现出一条条淡淡的黑色阴影,这 使她那副面孔罩上了一副忧郁痛苦的神态,就连她那 双眼睛也无法淡化这副表情,因为眼睛也透着阴郁之 光。可是她老成持重,你一眼不易分辨出独身者、病 人或穷苦人所特有的那种犹疑不决的表情;她步履敏 捷坚实,满头白发,戴一顶手织帽子,上身穿一件黑 色外套,下着一条很长很长的裙子(这类衣裙如今早 已没人穿了),脚上套双粗线袜,穿双破皮鞋。她这 身打扮**不符合所有时代的时装潮流。惯于生活节 奏快速忙碌的当今一代人,几乎不曾留意这个高个儿 黑女子的怪模样。 正是在这二月里的**傍晚,小姐仍一如既往坐 在窗下缝补袜子。她白天必须外出办事,可是她冒着 雨雪交加的二月寒风,浑身淋湿,瑟瑟发抖地在天黑 前回到了家。她脱下旧套鞋,扒下那件已经湿透的、 拖到脚面的黑色*用粗呢棉大衣。然后,她将一个古 老的衣架拖到前厅中央,把大衣挂了起来,以便让它 尽快晾干。衣架迅即变得像个刚步入前厅中央呆立不 动的、身材高大而无头的人。而她自己则走进了那间 由于她来自冷处才似乎觉得暖和的房间,拿起针线活 儿就在窗前坐了下来。 贝尔格莱德天空那持续时间似乎*久,而且比其 他城市霞光似乎*为光辉灿烂的血色晚霞也同样照耀 着她家的窗户。在这落*余晖的绯红的光线下还能大 做一番针线活儿,不过得朝窗下再靠近些罢了,因为 朦胧的夜色已开始笼罩着卧室深处了。朦胧之中尚能 分辨出室内那些简陋的陈设:柜橱、铁炉、隔板各一 个,一张铺了驼绒毛毯的木*。这间卧室里的一切都 显示出无人精心管理的迹象,仿佛房里住着的是个盲 人或是个对这个世界**漠然的人。她之所以享有这 些东西,是因为没有它们就无法生活,所以那些东西 放置何处及其状况如何,她也就抱着**无所谓的态 度了。贝尔格莱德晚霞的红色余晖使这些简陋而疏于 照管的住宅反而*加平添了几分凄凉,正如它同样也 能使富有的、陈设精美的住宅变得*为舒适一样。 小姐在这间不快活的卧室里度过了她一生的大部 分时光,因为这是她**供暖的房间。她在这里睡觉 ;在这里做针线活;在这里的火炉上烧煮自己的清茶 淡饭,这餐饭既是午饭同时也是晚饭。在打扫房间或 做饭这类事情上,小姐是不肯耗费许多时间的,因为 她根本不喜欢消耗,甚至连“消耗”这个词儿本身她 也不喜欢。她现在正在专心致志干着的事——修补, 那当然是另一回事了。修补这件事叫人高兴又大有益 处。当然,修补也的确需要时间,而且对眼睛有害, 不过,这倒能够节省所有其他的东西,而人的时间和 视力却可以要多少有多少,不管怎样,它们总是较其 他什么东西都多。“修补与忍耐乃持家之本”,她一 边拿起那双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破袜子往窗下一坐 ,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这句古老的民间谚语。然后 ,她又不假思索地、轻轻地反复念叨了无数遍“修补 与忍耐乃持家之本”这句民谚,犹如姑娘们做针线活 时不由轻轻地反复吟咏一首本身并无任何涵义的爱情 小诗,她们弄不清道不明这首诗出自何时何地,然而 奇怪的是,她们都认为诗中生动地体现了她们内心的 愿望。 修补!这是一种快乐。但它同时也是与强大的、 无形的敌人的持久斗争和残酷决斗。在这场斗争中有 艰难烦恼似乎无出路的时刻,也有失败和衰落的时刻 ,也*有忘我的神圣工作和胜利喜悦的欢乐时刻,而 且这种时刻*多。有时鞋子破了,或者衣服坏了,虽 然不能再穿了,扔掉却又可惜。大凡这时,其他女人 会退却让步,屈服于那股令世上的一切用坏变旧的强 大力量,这股力量犹如对初次罪恶的惩罚伴随着每个 人的一生一世和他的每一个脚步。然而小姐却不然, 她这时会投入一场真正的搏斗,这时便会在她眼前呈 现出艰难却是伟大胜利的光辉前景。她把自己那静静 的、难于察觉的、但却巨大而又无法遏止的力量投入 这件东西上,并且直到修补好又搁置很久才再度动用 之前,这件东西她不会放手和远离自己的目光。“任 何别的女人要是处在我的地位,早就把它扔掉了,可 是我却什么都不扔掉。我没有坏得不能再用的东西, 件件东西都有用处。”小姐这样自言自语,一面热情 而爱惜地瞧着那双被敌人夺去又被她抢回来的鞋子。 这个敌人对于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一切东西都干着*蚀 、破坏、磨损、撕碎的勾当。鞋子的确歪歪斜斜破得 不成样子,经她修理以后,鞋子是又挤脚、又顶脚、 又压脚,不过只要这胜利和节俭能够带来这般快乐, 那也就没什么要紧了。脚疼就随它疼吧,伤处发痒就 让它痒好啦,这可是甜蜜的疼痛,令人快乐的创伤啊 。小姐情愿忍**大的痛苦。至于美么,那她倒是比 什么都*少关心。美,这是可贵的,而且无比地可贵 ,可它是个毫无价值的、狡猾的玩意儿;它*为挥霍 浪费和具有欺骗性。小姐向来不爱美,也一向惧怕美 ,生活经验*令她深信不疑。她从来不曾真正理解, 人们何以如此坚决区分美和丑,又何以如此喜欢如此 着迷,以致为了他们所谓的美奉献自己的身体健康和 金钱。这伟大神圣**的金钱,它至高无上,任何美 都**无法与金钱相媲美。然而,如今随着垂暮之年 的到来,令人惊喜的取之不尽的节俭的**力及其所 带来的快乐,愈发使她感到*清晰明确了。于是,对 于美这个旁门左道,这个可恶的偶像,这个节俭的劲 敌——它诱使人们误入歧途,引诱人们脱离真正的崇 拜之物,她采取了*加强烈*加明确的敌视态度。修 补,这就是说要不动声色地坚持不懈地为这个崇拜之 物效力;修补,这就意味着要同灭亡进行斗争;修补 ,这就表示要促进生命的延长。因此,这项令她心中 充满安逸和满足的细微而渺小的劳动却竟然如此伟大 ,如此神圣。为此需要*苦*难,需要有所牺牲,也 需要忍耐。 忍耐!这也同样是一种快乐。这一点小姐是了解 的,因为她一生中有过诸多忍耐,同样她从忍耐中也 得到过许多快乐。既然你知道忍耐可以避免众多灾难 又可增加自己的财富,为何不能忍耐呢?如果一个人 不能认清这样做将多么正确有益,那么这个人就不是 个聪明人。因为在同节俭所给予我们和所挽救出的一 切相比,我们为节俭而忍*的不便和困苦那是微不足 道的。节俭保持物品的生命和它始终不变的状态;它 不断地使我们发财致富,并且能使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似乎变得永恒;节俭能防止我们消耗、损失和杂乱无 章;节俭能防止我们贫困和*苦*穷,贫困在角落里 窥视着我们,而且它远比死亡*可怕——活着时的真 正人间地狱。只要想到周围一切都在不知不觉间经常 不断地灭亡、消失、破坏、衰*、溜走,而我们所采 取的某种措施和设法与之斗争的尝试、努力该是多么 微小无力,你*会立刻情愿忍*任何痛苦,作出任何 牺牲,经*住这种不幸的考验,把每分钟休息当作无 谓地消费光阴;把吞咽每一块面包视为**挥霍而感 到羞愧难当。这项无尽无休的斗争是需要苦行僧式的 狂热勇气的。 这些念头不由使小姐浑身战栗。她把针往袜子上 一插,吃力地起身去看炉中的火,房里冷得实在叫人 难以忍*。说实在的,火炉里的火焰并不旺,而且是 永远也不会使房里暖和的微火,不过在小姐眼里,这 微火竟像维苏威、埃特纳或美国的某座火山(这座火 山的名称她忘记了,可是她知道这座火山的火焰要比 这些**火山*贪婪)那样吞没着柴火和木炭。小姐 去取木炭,可她顿时浑身哆嗦了一下,收住了脚步, 似乎要克制自己不去干一件难以弥补的大坏事,咬咬 牙,毅然回到原来的坐处,又做起了针线活儿。于是 她对自己,对这个总能时时处处都节省度*的世界感 到一阵满足(同时她想起曾在报上读过,似乎各兵营 规定数月内室温应保持15摄氏度)。她并不觉得寒冷 ,因为她节省的那一簸箕木炭就已经使她觉得暖和了 。不过她的两只手又青又紫,嘴唇呈灰色,鼻头发红 。体内深处的颤抖不时使她全身哆嗦。然而小姐*不 屈服,也*不离开自己的坐处。勇敢老练的士兵面临 危险的时刻就会有这种瞬息间的恐惧感,可是他们却 能勇敢地战胜这种恐惧感而继续向前迈进。 所以,小姐就缝缝补补,*苦*罪,也不肯烧柴 取暖,也*不屈服让步。她身体已经冻僵了,可仍然 织补袜子上已磨稀磨薄的地方,在袜子已经开线的地 方小心翼翼地穿针引线,隔一针钩一针,隔一针钩一 针,就这样一针一针地来来回回地钩来钩去,直到把 **织补好为止。 织补完毕,她便端详这只袜子,从头至尾都一一 看遍了,这时,她心中充满了温暖,觉得她又有了一 样财产,可以列入她那亏损与盈余的复杂薄计中的收 益栏目了。不但如此,而且在同亏损与浪费这类邪恶 所进行的伟大而持久的战斗中,她再次赢得了胜利; 在这艘不断*到漏水威胁的世界巨型航船上,她又堵 住了一个险恶的裂口。每当这种感觉变成胜利喜悦时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幸福时刻。 这回该轮到织补刚才那只或另一只袜子上的另一 个破洞了。开始时,每个破洞都似乎毫无指望没法补 好了。然而,小姐每一回都能*终喜庆胜利。时间就 在这乍一看来显得单调枯燥的劳动中过去了,因为它 仅仅看来显得单调罢了。实际上,在穿针引线时,小 姐则沉浸在幻想和回忆中,忽而思索,忽而回忆,又 忽而以自己的方式幻想,忽而又三者同时进行。在这 傍晚时分,她的全部生活就这样一针一线地从她面前 过去了…… P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