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敦煌文艺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8.48
折扣购买: 给灵魂一点时间(读者原创版高端访谈)
ISBN: 9787546806341
《读者·原创版》最初是《读者》杂志里的一个原创专栏,后于2004年独立成刊。创刊于2004年9月,作为读者出版集团刊群中的第一新军,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原创青年杂志。创刊以来,已发行数千万册,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厚爱和欢迎。文章以社会、话题、情感、人物、心理、资讯为主线,集粹原创首发内容,与《读者》和时代精髓一脉相承,又散发着自己的独特气质。 《读者·原创版》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作者队伍,诸如王蒙、余秋雨、池莉、贾平凹、李开复、龙应台、肖复兴、梁晓声、六六、林夕、方文山……第一流的作家提供最好的阅读体验。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融合,使《读者·原创版》在各类人文杂志中历久弥新,独具吸引力。
一头“石狮”的温度——专访朱军 文 刘燕 吴小丽 这个世界上,与我们亲近的人屈指可数。 当面对父母、兄妹、妻儿,这些与我血脉相连的 人,我瞬间觉得这世界的世俗,一切与我无关。他们 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福源,而我,只想拼了命地对他 们好。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不靠谱的梦想, 我的青年时代也一样。怀揣着主持的梦想,我背起行 囊开始了远行。我相信,机会总是愿意拥抱奋力向它 奔跑的人。 朱军很忙,这从他隐隐透着血丝的眼睛中可看出 一二。略微松弛的皮肤和已显山露水的眼袋也在提醒 着我们,这个隔着桌子与我们对坐的男人已经48岁了 。 今年是朱军站在春晚舞台上的第16个年头,这让 他在获得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收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一家周刊毫不客气地评论:“喜爱和讨厌朱军主持 的人几乎一样多,前者的代表是家庭妇女,后者的代 表是网络青年……知识结构与娱乐精神的欠缺是朱军 的软肋。” 可是,为什么是朱军?为什么是他站在那个万众 瞩目的位置?为什么是他一次又一次挑大梁,在国庆 阅兵、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担任主持人?为什么是他 一次次站在赈灾晚会、慈善晚会的现场?为什么是他 在春晚中承担了“无论发生任何情况,一切交给朱军 一个人”的责任?仅仅是因为“大气”“激情”“煽 情”吗? 眼前的朱军很温润,深蓝色西装笔挺,皮鞋、领 带无不妥帖精致,声音沉稳而有磁性,高大俊朗却毫 无侵略性,无疑是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谦谦君子形象 。与人说话时他习惯直视对方,目光含笑且清亮。 朱军很传统。传统的朱军喜欢研究家族历史。当 年,他父亲从洛阳市孟津县朱仓村出发,加入革命的 队伍,成为“兰战”(兰州军区政治部战斗歌舞团) 的元老之一。一粒中原的种子,在大西北扎下了根。 童年的日子是艰辛的。家里7个孩子,朱军是最 小的。他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别人挖苦的话是“瞧老 朱家那一群要饭的”。 全家11口人靠父亲每月130多元工资生活,所以 ,母亲时常要做零工补贴家用。成年后的朱军看电影 《山楂树之恋》落泪,是因为静秋母亲糊信封的镜头 让他触景生情。 朱军17岁走进部队,成了一名侦察兵。 城市的孩子融入纪律严明的部队,自然经历了一 番挣扎和蜕变,但也开启了一个海绵般的吸收过程: 进入业余宣传队,学说相声,学说普通话;加入军乐 团,还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阅兵;凭借相声才 艺,考入兰州军区政治部战斗歌舞团…… 此时的人生就像一个圆,从“兰战”大院出发, 又回到原点。若满足于现状,此时的朱军无疑已“幸 福圆满”:认识了同团的舞蹈演员谭梅,亲自设计装 修了爱巢;涉足主持界,反响越来越好;之后又“触 电”,成了当时甘肃电视台的“一哥”…… 因为杨澜“你如果原地不动的话,5年也就没有 什么太大发展了”的忠告,也因为央视导演高立民的 慧眼识“朱”,更因为心中“蠢蠢欲动”的梦想,朱 军成了一名“北漂”,在央视每天忙着擦桌子、倒水 、订盒饭…… 那段经历对朱军弥足珍贵。时至今日,只要吃工 作餐,朱军一定会对订饭的人说“今天的盒饭很好吃 ”,因为这是他当初听到最高兴的话。 之后,朱军有了《东西南北中》,站到了春晚的 舞台上,也有了《艺术人生》。 在“网络青年”眼中,无论春晚的主持还是《艺 术人生》的对话都不是多有技术含量,就是站在那里 激昂有力地按照台本顺下去——似乎只要形象、嗓音 、记性都不错就可以了。“石狮”的说法由此产生。 但深入朱军的工作细节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 春晚的“零误差”直播对主持人的现场把握能力 、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配合能力要求很高。一 场晚会下来,观众印象深刻的一定是节目,但若主持 人出错,一定会成为观众眼中的“事故”。主持人责 任不小,发挥空间却不大,直播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 能出现偏差。主持人在台上所展现的闪亮风采的背后 ,往往是十年功力的累积。 隐藏在幕后的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备份”。 1997年,柯受良飞越黄河直播前,朱军接到指令:“ 要做好他万一失败的准备,如果没有飞过去,你要想 好该怎么说。”1998年夏天的抗洪救灾募捐晚会上, 朱军接到一张小纸条,写着“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让我们团结起来,手挽手,肩并肩,必将战胜一切 困难”。关于说出这几句台词的时间,要求是“今天 的第三次洪峰如果能顺利过去,这段词就不用了;如 果过不去,可能就要炸开大堤泄洪……”朱军一直庆 幸,这些“备份”都没能派上用场。 每当这种时候,部队锻炼出来的心理素质、学相 声时练出来的伶牙俐齿、与生俱来的艺术感觉以及由 己度人的体贴,总能让他保持良好的分寸,得体而大 气地走过一个个关口。 2004年前后,朱军到达了自己主持生涯的顶峰, 当时他几乎拿遍了主持人所能得到的所有奖项。主持 大型晚会得心应手,《艺术人生》收视率节节攀升, 儿子朱思潭的出生让他体会到生命的神奇…… 争议也随之而起。随后两年,时常有娱乐记者问 他有关“煽情”“德艺双馨”“下课”的问题,观众 也津津乐道于“家父”“下跪门”“与李咏大打出手 ”…… 面对争议,朱军很淡定,不解释,不回应,不说 明。甚至,他和冯巩在春晚合演的小品《笑谈人生》 中还戏谑地总结了“催泪四招”:套近乎,忆童年, 拿照片,把情煽。 “音乐一起,让你的眼泪流个没完。” 自嘲的勇气来自于自我肯定,他知道观众有多方 面的需要,明白自己在这个舞台上的价值。“无论怎 么做,都有人说不行。听了那么多意见,除了束缚住 思想,捆绑住手脚,再没其他的了。既然尽了心、尽 了力,不负自己的良知,那么笑骂毁誉皆无所谓,乐 享其中就好。”同时,他也努力弥补身为“主持土八 路”的不足。 白岩松说:“我不知道朱军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 主持人,但我觉得他正在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个更平和 、更有文化感的人。 我觉得这是他在完善人格方面的努力。”这可能 就是朱军说的“锻造”。 如今的朱军师从范曾老先生学画,书画对他来说 ,是“心灵的跑马场”“精神的大草原”,也是“自 由的思想国”。面对画纸,朱军可以把身处此时此地 所“不能说、不想说、不敢说的东西”记录下来,留 待以后再说。 当生命之流走向中年的宁静深沉,朱军“回归平 平常常、简简单单”,因为这就是真正的人生。所以 ,与8年前的书名“时刻准备着”相比,新书书名“ 我的零点时刻”更贴合中年朱军的心情——零点时刻 是朱军的战场,但“零点”也意味着生命的放空和归 零,也唯有如此,方能走得更远。 或许妻子谭梅的话更能概括朱军现在的心境:“ 越来越进入了自由的格局,于自由中求规矩,在规矩 中趋自然。” P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