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精)

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精)
作者: 编者:郭书春//李家明|总主编:卢嘉锡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245.00
折扣价: 193.60
折扣购买: 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精)
ISBN: 978703029624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A
  阿尔热巴拉algebra(代数)的音译。康熙五十一年(1712)前后,耶稣会士傅圣泽(Jean-Fransois Foucquet,1665~1741)首次将符号代数传入中国,为康熙皇帝撰写了《阿尔热巴拉新法》。但此书只有稿本传世。康熙之后,阿尔热巴拉被曲解为“东来法”,广为流传,为“西学中源”说张本。(韩琦)
  阿拉吉酒又称“阿剌吉”,或“哈剌¥”、“哈剌基”、“阿里乞”、“法酒”等,是阿拉伯语或波斯语araq的音译,意为“烧酒”。现知最早的记载见于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成书于1330年):“阿剌吉酒:味甘辣,大热大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酒。”在元代多以葡萄酒、枣酒以及“一切味不正之酒”为原料,约在明代大量用小米、高粱、大麦和稻米等粮食制酒,从此,“烧酒”、“白酒”等名称取代了“阿剌吉”、“法酒”等旧称。关于烧酒在中国的起源时代,学术界有东汉、唐代、宋代等种种说法,但大都证据不足。唐宋文献中虽然偶有“烧酒”、“白酒”等名称,但均非指蒸偕酒。明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说:“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中国,中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清中叶章穆《饮食辨》也说:“烧酒又名火酒,《饮膳正要》曰‘阿剌吉’,番语也。盖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中国蒸馏器起源虽比蒸懷酒早,但现在还无法断定其较早就用于制酒。目前学术界多认为烧酒是元代从西域传来中国的。(王扬宗)
  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钢炮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炮厂仿制的一种系列火炮。清后期的兵工厂在半个世纪中仿制了许多西方钢炮,如同治九年(1870)上海江齒制造总局造成的开花轻铜炮,采用了欧洲整体铸炮新技术,其炮的质量可与进口的轻型前装滑膛炮比美;金陵机器局于光绪九年(1883)仿制的格林炮,10支炮管环绕固定轴轮回转动,依次填装,发射炮弹,每分钟可发射350发;等等。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钢炮原为英国火炮专家阿姆斯特朗于1854年所创制,具有装弹方便、射速快、闭锁性能好、命中精度高、发射安全等优越性,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光绪十九年至三十年(1893~1904),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已仿制成400多门。其中大型的,分别发射800、380、250、180、140、120、100磅炮弹;中型的,分别发射40、12磅炮弹;小型的,分别发射7、6、3、2磅炮弹。它们的管长为4.7~11.8米,口径14.9~30.4厘米,重4.5~50公斤,射程7000~10000米。这些火炮制成后,除安于上海吴淞口各炮台外,还安于沿江的江阴、镇江、南京、安徽、江西、湖北各炮台,改善了沿江各要塞的防御态势。(王兆春)
  阿斯塔那墓纺织品新疆阿斯塔那东  晋至南北朝墓葬出土织成、绞缬等多件精美纺织品。阿斯塔那北区39号墓出土一件铭文织成履,地组织为麻线编织,以褐、红、白、黑、蓝、黄、土黄、金黄、绿等九种色彩丝线,采用“通经断纬”方法织出10个隶体汉字铭文“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反肉各织两遍,对称排列。该墓&土东晋升平十一年(367)文献,可知此件织成作品年代当不晚于东晋,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织成作品。其“通经断纬”织造技术在中国织造技术史上是一进步,它是后世中国纬起花技术的先声。阿斯塔那北区85号墓出土的“方胜”纹绞缬也为纺织史上首见。绞缬即扎染,方法为先在织物上点好花位,以针将花位挑起,用线扎捆结实,入染液浸染。染后晾干,拆除扎捆线,花纹即现。北区88号有高昌延昌七年纪年文献墓出土的云气动物纹锦和北凉敦煌太守且渠封戴墓出土的动物几何纹锦,与汉晋织锦风格已经明显不同,纹样骨架之云气纹宽度加大,起伏较小,动物纹几何感较强。从该地区北魏至北朝墓出土的敦煌供养人刺绣作品可明显看出佛教文化的影响。此外,延昌二十九年唐绍伯墓出土一件“胡王”铭文锦,显然是专为西域国家首脑织造的,该件作品在米黄色地上以墨绿和由绛红、橘红交换排列的彩条经线显花,每一花纹循环单位内有一胡人执鞭牵驼,人驼之间缀以“胡王”二字,外环联珠纹。该作品可能釆用花本倒置循环提花,形成上下对称倒影式花纹,十分生动。(朱冰)
  安济桥又称赵州桥、大石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南五里,跨汶水。隋大业间李春所造,单孔敞肩石拱桥。桥主孔净垮为37.02米,净矢高为7.23米,桥总长50.83米,宽9.6米,主拱券并列28道,拱厚1.03米,在主拱券之上,两侧各伏有两个小拱,靠近拱脚处的小拱,净跨为3.8米,另一小拱,净跨为2.85米。敞肩圆弧拱桥是石拱桥的一大发展。其一,可减轻石拱桥的自重,从而减小拱券厚度和墩台的尺寸;其二,可增大桥梁的泄洪能力。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大的敞肩圆弧石拱桥。唐贞元八年(792)大水,桥坏左址,次年修,刘超然作记。宋治平三年(1066)因乡人盗腰铁,桥欹倒,僧怀丙以术正之。明末桥西侧五道枬塌,清乾隆间修复,其后东侧三道又崩坠,1955年重修。(沈玉枝)
  安澜桥古名珠浦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岷江上。为竹索桥。宋淳化元年(990)重建,改名“平事桥”。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有渡绳桥记云:“桥长二十丈,分为五架,广十二绳排联之,上布竹篦,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年间,塾师何光德夫妻相继重修,名“安澜桥'桥长340米,8孔,最大跨径61米,宽3米余,高近13米。先用细篾编成粗5寸的竹索24根,其中10根作为底索,上铺木板当桥面,木板两端再二索,与底索一起夹牢桥面板,余下12根分列桥的两旁,作为扶栏。1975年仿旧式改为钢绳索桥。(李家明)
  安平桥又名西桥。俗称五里桥。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跨安海湾。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绍兴二十一年完工。石梁石墩桥,桥长811丈(约5里),宽1.6丈,酾水362道,桥面用巨大石梁拼成,每根梁重12~13吨。下部桥墩以条石纵横叠砌而成,有长方形、尖端船形、半船形。桥上有5亭,可供行人休息。现海湾淤积,已成陆桥。以其长度(2070米)而闻名,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在18世纪以前一直是中国桥梁长度之最。(沈玉枝)
  按摩中医学术语。①医生通过在病人身体一定的部位施行一定的手法或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治疗疾病的一门防病治病的学科。又称推拿、乔(矫)摩、按跷。《灵枢 九针》云:“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按摩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多方面的作用,常用于内、外、骨伤、妇、儿、眼、五官等多科疾病的治疗,也是一种防病强身的保健疗法。按摩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医学四科中已设有按摩科,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保健按摩、整骨推拿、小儿推拿等专科按  摩。②正骨八法之一,指具体的正骨手法。出自《灵枢 九针》卷一,包括按法与摩法,有舒筋活络、散瘀消肿的作用。《医宗金鉴》卷八十七:“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张志斌)
  暗虚中国古代用以解释月食的概念。其产生和应用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周礼 胝寝》中提到“十燁之法”,其中五曰暗。东汉郑众将“暗”释为日月食。西汉时,京房将“暗”和“虚”合为一词,用以解释月食:“月与日相冲,分天下之半,循于黄道。乌兔相冲,光盛威重,数盈理极,.危亡之灾,一时顿尽,遂使太阳夺其光华,暗虚亏其体质。”张衡《灵宪》中则曰:“夫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此用日光蔽于地而产生的暗虚来解释月食的成因,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但说暗虚也会使星看不见,则未允。后代的天文学家大都采用暗虚的概念来解释月食。(孙小淳)
  B
  八法中医学主要的八类治疗方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V法的提出见于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 医门八法》:“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可见,八法是针对病证之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而设的。汗法指发汗之法,程氏云:“汗者,散也。经云:邪在表者,汗而发之。”可见,汗法用于病位浅表者。和法指调和之法,程氏云:病“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之一法焉”。下法也称攻法,指具有泻下效应的治法,程氏云:“病在里,则下之而已。”用于身体壮实而病结在里者、里热便结等。消法指消除病理产物的意思,程氏云:“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消法具体的方法比较多,有行气、散结、化湿、化瘀、化痰等。吐法指具有呕吐效应的治法,用于身体壮实而病结在上者,如“胸膈停痰”、“胃脘积食”,或误食毒物等。清法指具有清热作用的治法,程氏云:“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用于各种热证。温法指具有温中作用的治法,程氏云:“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用于各种寒证。补法指具有补益作用的治法,程氏云:“补者,补其虚也。”用于各种虚弱病证。每一类治法,又各有多种不同的具体治法,如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正如程氏所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八法的理论概括虽见于清代,但实际上是古代医家从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关于八法的具体应用。八法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张志斌)
  八风即来自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的风。中国古代占卜中的风占就是根据风的大小与方位来进行占卜。殷代的卜辞中就有风占,其中有风向的记录,而且对东、南、西、北四方之风各有专名。其后,《尔雅》、《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等均有各方风名。《史记 律书》中记载的“八风”是:西北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条风、东方明庶风、东南清明风、南方景风、西南凉风、西方阊阖风。八风与二十八宿、十二月、天干、地支相配,构成一幅宇宙论图式,描述一年四季的阴阳消长与万物变化。对风的占卜后来发展为专门的占卜之学,叫做“风角”。(孙小淳)
  八纲中医临床分类、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即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作为八大纲领,对临床上的各种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为治疗提供依据。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云:“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症之法,亦不出此。”表里是用以辨病位浅深及病情轻重的二纲。一般,外感初起,邪在肌表,属表证,病较轻浅;若病在脏腑,则属里证,病较深重。程氏云:“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胎,脉息浮,此表也;假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但是伤寒与温病的证候分类,对表里证的辨别有明确的区分。伤寒以三阳证为表,以三阴证为里。三阳证中,又以太阳为表,以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温病初感在上焦,病属于表,一入中焦与下焦即属于里。其表证、里证各有其证候,但必须结合寒热虚实,才能准确分析疾病的性质与邪正消长的情况。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可能出现表证入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里倶虚等不同的复杂情况。虚实是用以辨病邪与人体正气双方力量对比的二纲。实证是指病邪盛,而人体正气也不衰的情况;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而病邪也不盛的情况。如正气虚,病邪又盛,那就是虚中夹实之比较复杂的病证。《素问 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的辨别,往往要根据病情的新久、病人身体状况,并要注意观察出汗、胀痛、喜按不喜按等各种情况。程氏《医学心悟》云:“一病之虚实,垒在有汗与无汗,胸腹痛胀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症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禀厚,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