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21.39
折扣购买: 国语(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精)
ISBN: 9787101104479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周穆王将要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劝谏说:“不可 以征讨。先王的做法是耀明文德而不显示兵威。兵威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敛藏,只在特定时节出动,一 出动便显示兵威,若单纯显示兵威,那就是黩武,而 黩武是不会有兵威的。所以周文公的《颂》诗说:‘ 把楣戟收藏起来,将弓矢收进弓韬。周王追求的是美 德,他要将美德广布这华夏大地,武王真正做到保有 华夏。’先王对于人民,勉励他们端正德行,致力于 加厚民生,增加人民的财富,改善兵器和农具,给人 民指明利害的方向,修文德教化人民,使他们趋利避 害.让远方之人感怀明君恩德而畏惧兵威,因此先王 能够保有世传王业而发扬光大。 “从前我们周人先君世代担任后稷之职,侍奉虞 、夏两朝。到了夏朝衰落的时候,夏王废弃后稷农官 ,不再重视务农,我先王不窗因此失去后稷官职,只 好自己隐匿到戎、狄之间。他不敢怠惰先人基业,时 时论叙先人的美德,继承先人的事业,修整先王的教 训典籍,从早到晚恭敬勤劳,坚守敦厚,奉行忠信, 世代被人称颂为有德,不曾辱没先人。到了武王,昭 显先王的光明德行,更加上慈爱和善,敬事天神,怀 保小民,没有人不喜欢他。商纣王帝辛,大施虐政于 民。庶民不能忍受纣王暴政,欣然拥戴武王,商周在 牧野决战。这说明先王并非崇尚武力,而是尽心体恤 人民的痛苦,为民除害。 “先王的制度是:王畿之内的邦国为甸服,王畿 之外的邦国为侯服,从侯圻到卫圻的邦国为宾服,蛮 、夷邦国为要服,戎、狄邦国为荒服。甸服邦国助天 子日祭,侯服邦国助天子月祀,宾服邦国每季奉献祭 品,要服邦国每年入朝进贡,荒服邦国三十年一次入 朝尊王。天子日祭祖考,月祀曾祖和高祖,每季祭祀 远祖宗庙,每年献享于祭神的坛蝉,戎狄新君嗣位时 应入朝尊王:这些都是先王留下的训示。甸服邦国若 有不助日祭者,天子就要修治志意以示自责;侯服邦 国若有不助月祀者,天子就要修治号令;宾服邦国若 有不以时献享者,天子就要修治典法;要服邦国若有 不入朝进贡者,天子就要修治尊卑名号;荒服邦国新 君若有不入朝尊王者,天子就要修治德行;如果上述 次序已经完成仍有不入朝的邦国,那就要修治刑诛。 于是对不助日祭者有刑罚之治,对不助月祀者有攻伐 之兵,对不以时献享者有征讨之备,对不入朝进贡者 有威责之令,对戎狄新君不入朝尊王者有文辞之告。 文告辞令发布之后仍然不至,那就要加倍修德,而不 要劳民远征。所以近处邦国没有不听,远方邦国没有 不服。 “自从大毕、伯士死后,犬戎新君都是携宝入朝 见王。天子说:‘我一定要按照宾服之礼征讨犬戎, 而且要对犬戎展示兵威。’这样做大概会废弃先王的 训示,君王也会因此疲惫吧!我听说那个名叫树的犬 戎君主,敦朴地遵循旧德,始终专一地遵守荒服之礼 ,他恐怕是有抵御王师的理由了。” 穆王不听祭公劝谏,于是发兵征讨犬戎,获得四 头白狼、四头白鹿而归来。从这以后,荒服的邦国就 不再入朝见王了。 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 周恭王在泾水边游玩,密康公扈从,有三个同姓 美女奔嫁密康公。密康公母亲说:“你一定要将这三 个美女献给周王。三只野兽称为群,三个人称为众, 三个女人称为美。王打猎不会同时打三只野兽,诸侯 出行时遇三人则凭轼致礼,王不会娶三个同一族姓的 女人做嫔妃。粲,是美好的东西。三个美女同时嫁给 你,你有什么德行能够承受?王尚且不能从同一族姓 娶三女,何况你是小人之类呢?德行细小而美物皆备 ,最终一定会灭亡。”密康公不愿献出三个美女。一 年之后,周恭王消灭密国。 邵公谏厉王弭谤 周厉王暴虐,国人指责厉王的过失。邵公告诉厉 王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厉王大怒,找 来卫国的巫师,命他监察指责者。卫巫将指责者告诉 厉王,厉王就将其杀死。国人没有人敢再说话。在路 上遇见了,只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厉王大喜,告 诉邵公说:“我能够止息指责了,国人不敢说话了。 ”邵公说:“这是把人民的口堵住了。堵人民的口, 后果比堵塞大河还要严重。大河因壅塞而溃决,一定 会淹死很多人,堵人民的口也是这样。所以,治水的 人要排除壅塞,使之畅流,治民的人要宣导人民,让 他们说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公卿、大夫、 士奉献讽谏诗歌,乐师向天子进献乐曲,史官献书, 小师进献箴言,盲人朗诵讽谏诗篇,青光眼的乐师也 参与诵读,各类工匠进谏,平民托人将意见带给天子 ,左右侍卫大臣进陈规谏,天子的同宗大臣弥补督察 ,瞽史以天道史事教诲,师傅老臣修饬政令,而后天 子对各种意见进行斟酌,因此天子的一切行事才不至 于与情理相违背。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有山川,财 富用度就是从山川生产出来的。土地有原、隰、衍、 沃,衣食才从此产生。人民用口发表言论,国家政事 的好坏才能体现出来。人民认为好的就推行,人民认 为坏的就防范,才能使人民的衣食财用大大增多。人 民先在心里考虑而后说出口,君王认为可行就推行它 ,怎么能够堵塞呢?如果把他们的口堵住了,又能有 多少帮助呢?”厉王不听。于是国人没有人敢说话。 三年之后国人便把厉王流放到彘地。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