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里巷故事/大武汉故事丛书

武汉里巷故事/大武汉故事丛书
作者: 王汗吾|总主编:涂文学//别道玉
出版社: 长江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1.70
折扣购买: 武汉里巷故事/大武汉故事丛书
ISBN: 978754923796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唐家巷和汉宜里 唐家巷和汉宜里位于汉口硚口路附近,即最靠近 汉江汇入长江的地带,是汉口城市最早的发祥地,明 末兴起的长堤街、汉正街、汉中街的源头都在这里。 大小硚口桥真多 据清乾隆《汉阳府志》记载,明代天顺年间(公 元1457—1464年),始有民人张天爵等人的祖辈在汉 口汉江边筑基盖屋。过了六七十年,嘉靖四年(公元 1525年)有居民1300多户,每年需向楚王府交租银 647两。 随着汉口商贸的迅速发展,为了保护全镇免受水 灾威胁,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 焰主持,在汉口镇最北的边缘,修建了一条长约8里 的防水堤。时问不长,这条堤防也演变为一条繁荣的 街道,即今长堤街。而在长堤街与汉江之间,则是汉 口镇的主要街道——长约七里的汉正街。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为防范太平军和捻 军的活动,当局修筑了一条长11里的汉口堡垣,辟有 玉带门、居仁门、由义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 和两个便门。汉口堡垣的西端玉带门外有一座桥(称 玉带桥),这个城门口又叫“硚口”。而在城墙更靠 近河边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出入口,叫做“小硚口 ”。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初命名的汉口三个行政区之 一——硚口区的根源。 从硚口开始,长堤街沿线曾有约30座桥梁,如人 们耳熟能详的燕山桥、多福桥、玉麟桥(即保寿桥) 、六度桥(即六渡桥)、广益桥等,桥的数量超过了 江南水乡苏州。然而沧海桑田,都化为了历史的烟云 ,众多桥梁仅存于地名之中。 第一大巷唐家巷 唐家巷纵贯长堤街、汉水街和汉正街,《武汉地 名志》记载,唐家巷有60多栋房屋,“相传清同治年 间,有唐姓人家在此建房定居,故名唐家巷”。 唐家巷曾是居仁坊所在地,从此处直至万家巷旁 的吴家巷,都为清时居仁坊辖区。“坊”颇似现在的 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实施行政管理的职能。清中期汉 口镇设有居仁坊、由义坊、循礼坊、大智坊四坊,而 四坊是由清初的仁义、礼智两个巡检司演变而来(仁 义巡检司设于汉口上路,礼智巡检司设于汉口下路) ,再早则是由明嘉靖的汉口巡检司(初设于汉阳崇信 坊,清康熙迁汉口)分拆的。 唐家巷北端有一个便门,位于玉带门和居仁门之 间。与其他城门相比,只是少了城墙上的歇山顶重檐 结构的门楼。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汉口堡垣 也日益成为市区发展的桎梏,湖广总督张之洞决定拆 除汉口城墙,原堡垣地基修筑为后城马路(北伐战争 后为纪念孙中山改为中山马路,1946年元月定名为中 山大道)。1929年,武汉市公共汽车开通,第一路车 从硚口通到六合路,第一站停靠的站点就是唐家巷。 豆芽公所织布厂 在这条百年老巷上,不仅有众多的民居,还曾有 一些老商铺、老工厂和老会所。 民国初年编纂的《夏口县志·建置志》记载,豆 芽公所在唐家巷正堤,清康熙年成立,宣统辛亥兵燹 被毁,民国元年规复。 汉口有行帮可上溯到明末清初,清末民初行帮增 至200余个。行帮以店东、作坊主为主体,也有伙友 、师徒,其宗旨在于维护同业内部及同乡的利益。行 帮一般以会馆、公所为名,如湖南会馆、山陕会馆、 徽州会馆、江苏会馆、福建会馆、宁波会馆,淮盐公 所、钱业公所、瓷业公所、营造公所、面帮公所、理 发公所等;也有以崇奉的神祗庙宇为名的,如药材帮 的药王庙、三皇殿,泥木帮的鲁班阁,制鞋帮的孙祖 阁,成衣帮的轩辕殿,糖果帮的雷祖殿等。 1929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工商同业公会法》 ,规定“原有之工商各业商业团体,不问其用公所、 公会、会馆或其他名称”,均依法改组为同业公会。 1932年12月,经汉口市社会局核准成立的工商同业公 会共126所。据统计,1948年5月,汉口各同业公会共 有227所。 长堤街唐家巷口的硚口织布厂旧址(唐家巷15号 ),现在还保留两栋带有西式建筑风格的楼房,其大 理石的台阶、半圆形的拱门、麻石的墙角、带气窗的 地下室等,透露出原有的风貌。 民国时期,硚口地区建立了很多工厂,其中有不 少私营织布厂。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硚口的部分 私营织布厂组成了硚口联营织布厂。1955年12月,研 口联营织布厂和其他私营织布厂实行公私合营,1959 年ii月合并于国营硚口织布厂。20世纪80年代初,有 织布机238台,每年棉布生产量达580多万米,年工业 总产值1000多万元。各种规格的被单布为其主营产品 ,“汽车牌”床单曾出口欧洲、美洲、非洲以及东南 亚国家和地区,获得过国家和湖北省优良产品、优质 产品称号。还生产过棉帆布、棉呢布,以及粘胶、锦 纶华达、腈纶凡立丁等化纤产品。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