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2)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2)
作者: (美)李学数
出版社: 上海科技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1.60
折扣购买: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2)
ISBN: 9787547823217

作者简介

李学数,又名李信明,1945年出生于新加坡,南洋大学数学系第八届毕业生。留学加拿大缅尼多巴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973年起在法国南巴黎大学从事7年半研究工作,曾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的格罗滕迪克(A Grothendieck,1928-2014)。以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1984年获斯蒂文斯理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计算机系退休教授。发表200多篇论文。除了专业研究,喜读中国历史及文学名著,写过很过数学普及文章,《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是其代表作。

内容简介

钱伟长的中学教育 中国以前有句话说“裁缝的孩子没新衣穿”。钱 伟长的爸爸是 教师,可是他却没有钱上学,只能偷偷地跟着爸爸或 叔父在哪个小 学里上课就挤进去。如果父亲换学校,他也跟着换学 校,所以常三 天两头换学校,没有很好地念书。主要原因是当时小 学教师的职 位不稳定,父亲和叔父从来不拍校长的马屁,看不顺 眼还提意见, 结果要常卷被子离职。 初中二年级他念了6个月,停了4个 月。后来他的叔父钱穆当苏州中学语文教 研组主任,他就去考苏州中学。钱伟长在苏 州高中的三年,深受一批名师——其中包括 钱穆、语言学家吕叔湘、音乐教育家杨荫浏 等——的影响。 在进入苏州中学的前11年小学和初 中,由于军阀战乱连连,钱伟长经常停学逃 难,或失学在家,真正上学的时间不到5 年。国文历史更是家庭自学,看《史记》,读二十四 史。他没有学 过四则问题,数学是一塌糊涂的。平面几何只学一学 期,立体几 何和三角从来没学过,解析几何、大代数也是一知半 解。由于没 有上过初中,他不知道物理,外语也没学过。他没有 小学和初中 的文凭。 念文科的料 钱伟长在《八十自述》中说:“苏州高中毕业时 ,立刻遇到了人 生道路上又一个难关,升学呢还是就业。一方面家庭 经济十分困 难,亟需就业养家……幸有上海天厨味精厂创办人吴 蕴初先生决 定在全国设立清寒奖学金,公开以考试选拔补助家境 清寒的高中 毕业生上大学,我决心一试,竟然录取。” 他的叔父叫他考大学。钱也考了五个大学,他回 忆道:“中学 毕业后,我在1931年6月一个月内,在上海连考了清 华大学、交通 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五个大学的考 试,无非是想 多考几个大学多些录取机会,但是喜出望外居然都考 取了。那时 大学试题不统一,也不分科录取,我以文史等学科补 足了理科的不 足,幸得进人大学,闯过了第一关。” 他的历史和语文不是100就是99 分,可是其他的都是20分、30分甚至O 分,考六门课加起来也能考取。 那年清华的语文考题是《梦游清华园 记》。钱伟长从没到过北京,更遑论游清 华园。年轻气盛富有想象力的钱伟长没 有包袱,大胆想象,花了45分钟,洋洋洒 洒写就一篇450字的赋。命题的老师想 改,一个字也改不了,只能给钱伟长满分——100分 。朱自清和闻 一多看中他,认为他会念中文系,四叔钱穆看到后则 批评他,说你 年轻不要那么张扬,告诫他别太气盛。 那年的历史题目是陈寅恪出的,要考生写出二十 四史的名 字、作者、多少卷、解释人是谁。这样一个怪题,好 多人考了0 分,钱伟长又答题如流,稳稳地考了满分。陈寅恪以 为他会念历 史系。可是,钱伟长其余四门课——数学、物理、化 学和英文,却 总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15分,英文从没有学 过,考 0分。 1931年9月10日,他得到“清寒奖学金”资助, 进清华大学, 第一个星期是选系,他选了中文系。朱自清很高兴, 把他召到家里 谈,知道他是钱穆的侄子,说他们家学有渊源。可是 进入中文系的 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 震惊中外的 “九一八事变”,不久即侵占东北三省。 当时全国青年学生义愤填膺,纷纷罢课游行,要 求抗日,钱伟 长也拍案而起说:“我不读中文系了,我要学造飞机 大炮,决定要转 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他觉得读文不能救国 ,一夜之间想 改变系转念物理,要科学救国将来造坦克。第二天钱 伟长就去找 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说要念物理。 物理系难念,许多人被淘汰,只剩三分之一残存 。吴有训查看 他人学考试的成绩,见到物理才考15分,中文考得这 么好,建议他 仍进中文系。吴有训怎么也不肯收,说学文也可以救 国,但钱伟长 执着地立在那里不走。 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热 门,新生中竟 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 。钱伟长并 不知难而退。 P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