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7.60
折扣购买: 吾家小史
ISBN: 9787535452771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他的书籍长期位居**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佳书奖、金石堂*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〇〇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〇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三年前,在上海的一家茶室,一位八十多岁的韩 国老人,满脸皱 纹,但身板挺直,带着助理和翻译,出现在我面前。 我安排他们坐下,沏上茶水。 老人立即就做自我介绍,他和我一样,也姓余。 九百年前,宋朝 派出不少使臣去高丽,其中有一位姓余的,办完事情 后留了下来。到 **,余氏家族在韩国已经繁衍到两万四千多人,其 中有不少成功人 士,遍布科学界、传媒界、企业界。他本人,便是一 个集团公司的老板, 已经退休。 九百年前?宋代?姓余的使臣?两万四千多个后 裔?我一听,立 即来了精神。 老人急切地问我:“我们余姓,在中国怎么样? ” “人数不多,但也不错。在我比较熟悉的文化领 域,就有不少代表 人物。”我说这话的时候,心中想的是**诗人余光 中,**小说家余 华,**音乐家余隆,以及已故的**传媒人余纪忠 ……这些人,都 是我的好友。 “我想证实一下,我们余姓的男人,是否有两个 共同点?”老人严 肃地问。 “哪两个共同点?”我饶有兴趣。 “一是倔。”老人说。 我想了一想,说:“对。” “二是特别疼老婆。”老人说。 我连忙向翻译确认:“他是说怕老婆,还是疼老 婆?” “疼。”翻译说。 我立即轮番想了想那些同姓朋友的家庭,忍不住 笑了,便大声地 回答:“对!” 老人很满意,立即站起身来与我紧紧握手。 余姓,古代的历史线索比较模糊,好像是从秦代 的“由余”氏派 生出来的。反正历来不是大姓,也没有出过太大的名 人。到了宋代稍 有起色,除了那位出使高丽的余姓官员外,还有一位 出使契丹的叫余 靖。好像余姓比较善于与周边世界交往。据宁波余君 方先生考证,宋 以后,浙江余姓的线索也渐渐明晰起来,其中“上林 车头余氏”一脉 显然与我家特别亲近。 但是,余姓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族群,历来颇多纵 横驰骋的脚印, 因此。我*愿意离开谱牒排列,把目光放得广远一点 。例如,公元 十三世纪余姓中所出现的奇迹,就特别吸引我的注意 。 简单说来,在当时激烈角逐的蒙古*队、西夏王 朝和宋朝这三个 方面,都十分醒目地冒出了余姓。其中两个方面,显 然是由原来少数 民族的姓氏改为余姓的。 先看看西夏王朝这边。《元史》这样记载着一个 叫余阙的官员的 来历: 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 威。父沙喇 臧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人。 请看,这个余姓的官员是唐兀人。唐兀人其实就是西 夏王朝的* 项人,来自古羌民族。 西夏王朝是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队毁灭的,灭得 很**,没有多 少人活下来。据《西夏书事》记载:“免者百无一二 ,白骨蔽野,数千 里几成赤地。”也就是说,一百个唐兀人只能活下来 一个,其他九十九 个都死了。这活下来的一个,改姓了余。 奇怪的是,打败唐兀人的蒙古人中,也冒出了一 批姓余的人,而 且明确表示是从蒙古姓改过来的。一九八二年在四川 西昌发现的《余 氏族谱》上有这样两句诗:“铁木改作余姓家,一家 生出万万家。”还说: 吾余氏祖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于朔漠, 初号蒙古, 铁木真出矣。 唐兀人改姓余,和蒙古人改姓余,两者有什么关 系?有人认为唐 兀人中极少数的幸存者是先被战胜者改为铁木,后来 再改为余姓的。 但是,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猜测。对此,我的朋友、 西夏史专家李范 文教授说,余氏的形成和流脉,是西域历史的一个重 大难题,还有待 进一步调查、研究。 只不过,有一点已经可以肯定,我们余姓中极为 重要的一脉,本 来不姓余,也不是汉人,而是由古代羌人繁衍而来。 他们从惊天血火 中侥幸爬出,改名换姓,顽强生存。他们说不出清晰 的家族谱系,却 能“一家生出万万家”,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据 调查,现在中国各 地余姓的*大部分,都与这一个脉络有关。而且,就 精神气质而言, **的余姓朋友,凡是身心比较坚毅,无惧长途跋涉 的,可能都与古 代羌人脱不了干系。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