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敦煌系列-敦煌关键词

看懂敦煌系列-敦煌关键词
作者: 邢耀龙|责编:樊程旭|绘画:九时
出版社: 五洲传播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7.40
折扣购买: 看懂敦煌系列-敦煌关键词
ISBN: 9787508550480

作者简介

作者邢耀龙为甘肃诗人,沙漠守窟六年的敦煌学学者,《中国少年报》敦煌学专栏作家。插画师九时是敦煌文化的热爱者,其作品非常新颖、灵动,其策划的有声图书曾获得“2023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

内容简介

什么是经变画? 经变画是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这类题材的壁画在敦 煌壁画中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 经变画是指用画像的方式展现某部佛经的主要内容 ,也就是把经文变成了绘画,所以称为“ 经变画”。 经变画又简称“经变”,这几个字中,最重要的就是“ 变”字。在古代,凡是依据经典绘制的绘画,都可以称 为“变”。 经变画源于佛教艺术的一次重大改革。佛教教义的 理论性很强,因此最初信仰佛教的几乎都是知识分子。 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弟子们整理出大量的佛教经典,这 些高深的理论让不识字的普通百姓很难亲近佛教。高僧 们为了让更多的人信仰佛教,就把经文的内容画成画, 讲给百姓听,所以,经变画就相当于佛经的漫画书。 敦煌经变画是经变绘画的代表。一般来说,经变画 不会画出佛经故事的全部内容,而是挑选一些简单的具 有标识性的画面展现出来,从而方便百姓辨认。莫高窟 至今保存着30多种经变画,这些经变画尺幅庞大,内容 丰富,形式多样,绘画技巧高超,堪称敦煌艺术的代表 。除了佛经内容外,经变画中还常常出现大量的日常生 活场景,为今天的历史学家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资料。 最早的经变画 中国最早的经变画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据唐代绘画评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 南朝宋国的袁倩就已经画过《维摩诘变》。有趣的是, 这种经变画在同时期的敦煌石窟中也出现了。炳灵寺石 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其中最著名的洞窟是开凿于西秦 年间的第169窟,这个洞窟内保存着一幅《维摩诘经变 》,洞窟的墙壁上还发现了“建弘元年”的题记。建弘 元年(420)刚好是南朝历史开始的一年,所以,炳灵 寺第169窟的《维 摩诘经变》比袁倩的《维摩诘变》出 现的时间更早。 莫高窟当中的《维摩诘经变》同样是早期的经变画 。开凿于西魏时期的莫高窟第 249窟顶部,已经出现了 敦煌最早的《维摩诘经变》。除了这幅壁画之外,“维 摩诘经变”题材的壁画在莫高窟中保存的数量非常多, 迄今为止共70多幅。 在这些画作中,莫高窟第103窟中 的《维摩诘经变》是最精彩的作品。画中的维摩诘坐在 床榻上,身着白色裙襦,披着一件红色外衣,左膝支起 ,左手悠闲地搭 在膝盖上,右手拿着麈(zhǔ)尾(古 代的一种拂尘工具),上身略向前倾,表现出正在辩论 的姿态。这幅壁画线条流畅,繁而不乱,充满轻快灵动 的感觉,颇有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神韵。 人们为什么喜欢《维摩诘经变》? 《维摩诘经变》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频繁出现,这表 明了人们对这种经变画题材的喜爱。那么,为什么会有 这么多人喜欢它呢?原因当然在于维摩诘这个人。 据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所说,维摩诘是古印度毗 (pí)舍离地区的一个大富翁,家财万贯,奴婢成群。 敦煌,这个神秘而历史悠久的名字,代表着一种千年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它如同一部打开的历史长卷,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其中的魅力。 “看懂敦煌”系列图书用全新的视角,带领我们揭开敦煌的神秘面纱。 这套图书分两辑共六个分册,每个分册都以独特的角度诠释敦煌。无论是二十四个敦煌关键词、十个敦煌历史人物,还是十二幅莫高窟壁画、十六件敦煌器物,都为我们展示了敦煌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第一辑的《敦煌关键词》让我们了解敦煌的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十个人的敦煌》通过十个不同人物的故事,让我们感受敦煌的历史变迁;《壁画里的莫高窟》则带领我们走进壁画的世界,领略敦煌的艺术之美。此外,第二辑的《敦煌壁画里的器物》、《敦煌壁画里的生活指南》、《敦煌壁画里的神仙》等分册(待出版),则从不同角度解析了敦煌壁画中的细节和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图书的文字作者邢耀龙是一位在沙漠守窟六年的敦煌学学者,同时也是《中国少年报》敦煌学专栏作家。他以风趣幽默、简单通俗的语言,告别了艰深的词汇,使得读者能够轻松领略敦煌的魅力;他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又为这套图书提供了坚实的学术保障。图书还配有珍贵的高清壁画原图和插画师新颖灵动的壁画创作,为这套图书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此外,这套图书的每一章节都附有敦煌知识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创作互动环节也让读者有机会亲自动手,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爱好者,都可以从这套图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乐趣。 总的来说,“看懂敦煌”系列图书是一套集知识性、艺术性、互动性于一体的青少读物。它用全新的视角和生动的形式,不仅能够让读者了解敦煌的文化和历史,更能够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