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9.67
折扣购买: 山河之书
ISBN: 9787535462275
“请记住”,男教师赶紧补充说:“这最后一分钟,是在比喻j百万 年。如果要说人类开始创造文明,至多是近一万年里边的事儿,太短 促了,匆匆一瞬之间,任何比喻都使不上。” ——这番师生问答,产生在孩子们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时 候,实在有一种震天动地的恐惧。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容易转移情绪。身边的快乐、争吵、 比赛,立即替代了三千亿、四十亿这些数字。在他们心中,大大的真 相变成了故事,小小的游戏变成了真实。 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完全转移,那就是我。我不断地研习这些令人 恐惧的话题,而且越来越明白,当年老师所说范围还是太小、太浅。 也许是老师怕伤害了幼小的心灵,他们没有进一步说明,在宇宙间无 数星系的不息运动中,没有一种力量可以保证地球不消失,也没有一 种智慧可以判断消失的时间是很远,还是很近。 即使地球暂时不消失,人类也可以轻易陨灭。非洲加蓬发现了 二十亿年前的疑似核反应堆,估计运转了五十万年;土耳其的一幅古 代地图,似乎只能绘制于宇航之后。越来越多的遗迹让人渐渐相信, 在人类产生之前很久,已经出现过不少“史前超文明”,又都一批批陨 灭了。那么,怎么证明,现在的人类能够破例长存? 这一切,构成了我世界观的基础:一种彻底看破了周遭功利的宏 伟悲观。 但是,这种悲观中的“悲”也被看破了,因为悲喜本是人类的作态。 当然,在看破一切之后也看破了自己:区区凡胎肉身,无法逃离 脆弱生存,唯一能做的事情是打量同类,再打量自己。 我的朋友周涛写过这样一个场面:两只蚂蚁在大地上相遇了,由 于矜持互相没理。爬过很久都后悔了,毕竟是同类啊,怎么没有拥抱 一下? 我们就是这样的蚂蚁。 我们再渺小,也算拥有了生命。生命,有它的本性。 本性之一是聚集,本性之二是延续。对于智能高于蚂蚁的人类而 言,就会因为聚集和延续,呼应前后左右,既自我安慰,又互相安慰。 人类的自我安慰和互相安慰,主要办法是寻找“意义”。生存的意 义,生命的意义,聚集的意义,延续的意义……这在早期比较容易, 只要有聪明人站出来一说“意义”,大家就相信;一到现代就难了,既 然大家从小已经知道了银河系和地球的一点点真相,那就很难再从根 本上信任各种“意义”。所以。现代智者特别苦恼,他们必须把知道了 的一切当做不知道。用我的话来说,叫做“通过切断思维来捕获意义”。 这种情景,就像哈维尔(V.Havel)所说的那样,在汪洋大海中寻找一 个“意义的岛屿”。 “意义的岛屿”可以让人忘了茫茫大海,忘了惊涛骇浪,产生精神 上的安全感,从而居住下来。这,便是文化。 居住在“意义的岛屿”上,极有可能产生纷争,甚至产生对意义 的争夺,因此必须把意义层层细分,以便各守其事、各司其职、各耗 其身。随之,文化也必须把自己的宏观能力自动缩小,使之越来越专 业化、偏执化、琐碎化。结果,很多更狭隘的“意义”就冒出来了。 每一种“意义”一旦成形,都会自我增量,以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 例如,个体的意义、群体的意义、家庭的意义、民族的意义、国家的 意义、西方价值的意义、东方价值的意义,如此等等。这么多“意义 的岛屿”,都在宣称自己的极端重要。但在私底下,真觉得有那么重要 吗?又是那个哈维尔说的了,每一个岛屿都会自问是否连接着“海底 山脉”。如果有连接,“意义”就让人安心;如果只是“珊瑚礁”,“意 义” 就要重新更替。按照哈维尔的自述,他从原来东欧国家的意识形态系 统中拔身而出,成为捷克总统,就是因为发现了原来“意义”的不可靠。 但是,他找到的新的岛屿,是可靠的吗?怎么证明,它连接着海 底山脉?而且,即使连接了,又怎么证明能够抵御海啸? 海啸和岛屿只是比喻,我们就在比喻中栖息。 偶尔,也会有一些诚实的目光重新提醒我们。例如,老子、庄子、 释迦牟尼、爱因斯坦、霍金…… 他们的提醒,常常让我们出一身冷汗。回头看世界,人们还在忙 着假设各种“意义”,并由此互窥互耗、血火争斗、连篇累牍、纷纷扰 扰。一提醒,才发现人们沉溺的“意义”都是假设的,因此也变得稍 稍平静。 平静了不一会儿,人们受不了“失重”之苦,便又重新建立“意 义”。为了诱使别人加入,也为了说服自己,便把这种“意义”竭力撑 大,使虚假更加虚假。 这一来,人类文明史就分出了两大层次:假设层次和真实层次。 假设层次在比例上占九成以上,而且一会儿表现为神圣,一会儿表现 为壮丽,一会儿表现为强大,一会儿表现为成功,一会儿表现为深刻, 一会儿表现为叛逆,都从者如云,烈烈扬扬;真实层次是摆脱假设之 后的思维结晶物,很少,却可以看淡一切神圣、壮丽、强大、成功、 深刻、叛逆。 在假设层次与真实层次之间,有一个彷徨层次。那里,很多智者 在苦恼,在决裂,在求索,在挣扎,在批判……,文化,主要停留在 这一层次。在假设层次上也有文化,但往往宣导色彩、痴迷色彩太浓, 等级不会太高;在真实层次也有文化,但因为过于透彻、过于达观, 失去了苦恼和决裂,往往笔墨疏落、月冷影单。P2-4 <p>余秋雨百万畅销经典《山居笔记》,增补更名全新面市! 《山居笔记》1998年出版后,立即引发一场全民阅读风暴,重印百余次,销量逾300万,是余秋雨*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出版至今15年间,余秋雨从未停止“在路上”的探索。期间他多次重访文化遗迹,形成许多新的感悟、新的思考,经过15载的岁月沉淀,余秋雨强烈感到,当时有太多话没有讲出来,不少遗漏的内容需要加入,不少已不再满意的文章也需要大幅删改。为此,先生耐心等待至今日——旧版《山居笔记》绝版,终将这一修订了足足15年的全新作品呈献给喜爱他的读者。这便是《山河之书》的由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