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蕾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5.40
折扣购买: 紫禁城里的通行证--50个有意思的文物故事
ISBN: 9787530767160
作者朋朋哥哥,本名张鹏,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青少年阅读推广人、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全国青联委员、北京青联**。他从事博物馆讲解工作14年,著有《博物馆里的中国·发现*妙器皿》《朋朋哥哥讲故宫》等书。其中,《博物馆里的中国·发现*妙器皿》荣获了第六届中华**出版物奖、第四届中国出版**奖、2017年度新闻出版***向全国青少年**百种**图书。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 那么当时人们出入紫禁城的通行证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就来说一说。 你去紫禁城游玩,一定会发现那里有许多道门。 这些门当年都有专门的侍卫把守,每天晚上各处的侍 卫都要把门锁好。紫禁城分为外廷与内廷。外廷也叫 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仪式的重要场所。在紫 禁城里,以乾清官为界,往南代表“国”,往北代表 “家”。外廷有一个官职叫作“司钥长”,他的工作 就是统一管理所有外廷大门的钥匙。每天晚上各处大 门上锁后,侍卫们会把钥匙交给司钥长,司钥长会把 所有收上来的钥匙锁在一个木盒子里,第二天清晨各 处的侍卫再到司钥长这里取走开门的钥匙。 内廷是皇帝*常办公和生活的区域,*像是“家 ”。这里每道重要的门也都有人把守,只是负责守卫 的是内侍太监。*特别的是分隔内廷、外廷的乾清门 ,它要上里外两道锁,外面由负责外廷警卫的侍卫上 一道锁,里面再由内侍太监上一道锁。在内廷,上锁 有个特别的称呼,叫作“下前梁”。如果你感兴趣的 话,可以想想为什么这么叫。 到了晚上,紫禁城里除了皇帝及其家眷之外,一 般只有太监、宫女、侍卫、处理临时事务的“奏事官 ”以及两位随时待命的御医。不过,到了白天,紫禁 城里就热闹了,总有些服务人员和大臣进进出出,为 了防止坏人进入,威胁皇帝的人身安全,就需要给每 个人发放通行证。 *常见的通行证叫作“腰牌”,就是挂在腰上的 小木牌。管理人员通常会用烧红的烙铁,把腰牌持有 者的姓名、年龄、工作地点以及腰牌编号等重要信息 烙在上面,而且还要登记造册两份,一份存在内务府 ,一份送到把守各门的侍卫手中。为了防止腰牌造假 ,明代规定腰牌不得转让、互换、借出,如果被发现 ,相关人员都会*到惩罚,并且还规定腰牌每三年* 换一次,有的人工作地点、职务发生了变化,腰牌上 的信息也要随之进行调整。清代对腰牌使用的规定也 很严格,但即便如此,也发生过“闯宫”事件。嘉庆 八年(1803年),一个叫陈德的人居然从东华门混入, 并且从宫中穿行来到了神武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对于腰牌上的信息,咱们还得特别说一说。古代 没有照相技术,怎么确定拿着腰牌的这个人就是这个 腰牌的主人呢?虽然聪明的古代人把重要信息都烙印 在了腰牌上,但这种方法还是很不完善的。比如有这 样一个腰牌,上面烙着“苏拉,瑞成,年二十四岁, 内务府堂上,**百号,面黄无须”,意思是一个叫 瑞成的24岁杂役(苏拉),工作地点在内务府堂,腰牌 编号为100,脸色发黄,没有胡子。但是,我曾经见 过很多块腰牌,上面大都写着“面黄无须”这四个字 ,它们的主人也基本上都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按照 腰牌上写的年龄和相貌去找某个人,一下能找到一大 堆。这种过于简单的识别方法,其实是起不到多少防 ◎独立音频,随看随听,为孩子缔造一座 “耳朵里的博物馆”。 ◎紧贴孩子视角,紧跟社会热点,用50个趣味盎然的文物故事带领孩子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温度。 ◎16幅手绘插图+80余幅精美图片,用趣味的想象与有力的实证串联出古代生活的七彩斑斓。 ◎从初春到炎夏,用节气串联古代人与现代人的春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