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红外和近红外化学成像

拉曼、红外和近红外化学成像
作者: (美)斯洛博丹·萨希奇、(日)尾崎幸洋 编
出版社: 化学工业
原售价: 196.00
折扣价: 141.20
折扣购买: 拉曼、红外和近红外化学成像
ISBN: 9787122358851

作者简介

杨辉华,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高性能计算专委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服务分技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探索》期刊编委。1972年9月出生,湖南常德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1994年、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分别获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教育经历:1994年、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分别获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工作简历:1997年起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工作,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2005年-2007年在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到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工作,任教授、博导。研究领域:(1)机器学习、人工智能;(2)光谱、图像大数据分析技术等

内容简介

分子振动光谱(中红外、近红外和拉曼)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石化、制药、食品和临床医学等领域,但是传统的分子振动光谱得到的是样品某一点(或很小区域)的平均光谱,因此非常适合于均匀物质的分析。如果想得到不同组分在不均匀混合样品中的空间及浓度分布,则需要采用光谱成像技术。光谱成像技术将传统的光学成像和光谱方法相结合,可以同时获得样品空间各点的光谱,从而进一步得到空间各点的组成和结构信息。 光谱成像先前多应用于遥感如农业、地质、海洋、大气以及军事等领域,依据光谱分辨能力的不同称为多光谱成像(Multispectral imaging)或高光谱成像(Hyperspectral imaging)。近些年,随着过程分析技术在制药、石化和食品等领域的兴起,现代化学计量学方法随之被应用于光谱图像数据的分类和识别,光谱成像仪器逐渐走进了实验室和生产现场,成为现代过程分析技术平台中的一员,光谱成像也越来越多被化学成像(Chemical imaging,CI)一词所替代。尤其是分子振动光谱化学成像技术,目前正在成为传统分子光谱的互补技术,在制药、农业、食品和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显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