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研究与教育 儿童生活与教育

儿童研究与教育 儿童生活与教育
作者: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儿童研究与教育 儿童生活与教育
ISBN: 9787559870841

作者简介

侯莉敏,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学前教育保教指导专委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学前教育政策、学前教师教育、幼儿园课程。

内容简介

我是一个走出儿童期的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儿童教育工作者。本着对儿童的爱,我踏上这条满是艰辛但也充满快乐的路。走近儿童,走进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思想,尊崇他们的天性,重构儿童应有的生活和教育,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从关注儿童的当下生活开始,通过对儿童日常生活的调查,发现儿童教育目前存在的误区。通过悬置、反思这些现象与认识,寻找儿童生活的本源,由此,提出理想生活基础上的早期教育。 本书主要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即对儿童生活与生活世界的研究,旨在获得对儿童日常生活体验的本性或意义更深刻的理解。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的本质,它通过对物体本源的描写来激发人们的思考。因此,现象学的出发点在于情境,重在引证我们直接普通的经验,并对那些最普通、最熟悉、最不证自明的东西实施结构化的分析。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利用诗人、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也可以直面生活本身,对嵌入生活情境中的一个典型的意识节点进行分析、阐释和说明,以期找出事物的“共核”。研究手段和路线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中。 第一部分:生活的迷失:儿童观与儿童教育的误区。本部分从儿童当下的生活现状入手,从现状中梳理出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探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首先,从童年的消逝开始,通过回顾童年概念的发展历程,指出童年正在消逝,但导致童年消逝的不是单纯的媒介这一个因素,而与整个社会的观念、文化传统有关。媒介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当然会影响到儿童的观念。如果说电视真的引起了童年的消逝,那么消逝的原因不应该是电视这种形式本身,而是操纵电视的人,他们的文化观念、儿童观经济利益动机等决定了他们要美化和鼓励儿童成人化。如果在我们的文化中没有童年的概念,那么,即使没有电视这种工具,成人也会利用其他种种手段从儿童身上获取利益并鼓励儿童尽快地成人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尼尔·波兹曼的重要贡献就在于通过回顾童年概念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童年”是一种社会概念,即文化概念。这为我们理解儿童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儿童的存在,既是生物学上的存在,也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作为生物性的存在,只要儿童的生命期存在,童年就存在但作为文化概念的存在,童年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失。当一个社会中的儿童过着童年应有的生活的时候,人们不必提到童年概念;当这种童年生活可能被损害的时候,人们要捍卫童年;当这种童年生活尚未出现或未被社会认可的时候,则要提出和发展童年概念。 当然,每个时代都需要人们去理解和发展童年的概念,这与文化的传承和进化有关,即说到底,儿童的生活与人们对儿童的理解有关,而儿童观的形成又直接受着文化的影响。从“文化变迁中的儿童”到“教育影响中的儿童”,我们在文化和教育中不断找寻着儿童,找寻着儿童自己的足迹,然而,我们看到:儿童生活不断受到某些成人生活的侵蚀,儿童失去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异化”,教育成为某些成人手中的“工具”。探寻根源,在于缺乏对儿童的本体认识,缺乏对儿童教育的本质理解,更缺乏对儿童生活的本源探讨。重新认识和理解儿童及儿童生活和教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而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儿童的生活方式,关注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也就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1.侯莉敏教授主编的“儿童研究与教育”丛书具备整体性通识、突破性思想的经典和新作,旨在提出和传递儿童教育应该有的立场和观点,致力于塑造儿童教育的全新视角。 2.《儿童生活与教育》深入探讨儿童教育生活,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实用的指导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清晰蓝图。 3.侯莉敏教授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教育现象。她带领我们走进家庭、学校、社区,甚至是孩子的内心世界,揭示教育在塑造个体和集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她让我们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