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15.00
折扣价: 10.20
折扣购买: 名战史话/制度名物与史事沿革系列/中国史话
ISBN: 9787509734049
黄朴民,男,浙江诸暨人,1988年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 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学)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代表性专著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道德经讲解》、《孙子兵法详解》等:主编有:《孙子探胜》、《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等;并著有《寻找本色》、《历史无间道》、《难得糊涂:中国古代官场政治智慧》等学术随笔集;曾在《历史研究》等海内外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甘之战与阶级战争的登场 夏禹因征伐三苗战争的胜利和治理洪水的成功而树立了很高的个人威望 ,同时也赢得了极大的权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普遍出现了, 社会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初步形成了奴隶和奴隶主两大阶级。在这种历史背 景下,夏禹就不再遵从旧的“禅让制”传统,把部落首领的位置禅让给其他 贤人,而是将权力宝座移交给自己的儿子夏启,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家天下 ”王朝。这一举动,标志着国家的正式形成,中国历史从此由原始社会迈入 了阶级社会。 传统是一种巨大的惰性力量。面对这种翻天覆地的社会形态变革,代表 旧的传统的势力自然不会甘心,而总是要千方百计进行反抗,甚至不惜诉诸 武力,以恢复和维护旧的传统。有扈氏即充当了这种势力的急先锋。 关于有扈氏的来历,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它是夏的同姓氏族,另 一种则断言它为夏的异姓部落。其实这并不重要,问题的要害是它不服夏启 接替夏禹掌权的做法,因而带头起兵反抗夏启的统治,企图凭借武力恢复过 去的氏族公社制。 夏启当然不能坐视有扈氏的挑战,他决心向有扈氏开刀,维护自己的权 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夏启迅速做出了出兵平叛的决策,统率大军杀 向有扈氏盘踞的地盘。有扈氏也立刻带领自己的人马倾巢出动,准备与夏启 的军队一决胜负。 双方军队在甘(今陕西户县西南)这个地方遭遇,一场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一触即发。夏启毕竟更富有政治、军事斗争经验。他在临战前夕举行了军中 誓师活动,宣布战场纪律,进行战斗动员。这就是著名的《甘誓》,其誓师 词云:“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弃怠三正。天用剿绝 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 夏启的这篇《甘誓》申述了其征伐有扈氏的缘由以及战略目的,强调了 作战纪律。部下听了之后,个个都明白了利害关系,从而形成了克敌制胜的 统一意志。战争的进程表明,夏启的战前动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战斗打响了,夏启的部队在严格的军纪约束下,个个奋勇争先,全力杀 敌。几个回合交锋下来,有扈氏的部队便阵脚大乱,全线崩溃。夏启乘胜进 击,扩大战果,灭亡了有扈氏,取得了甘地之战的彻底胜利。 夏启在甘地之战中赢得全胜,在于他所代表的是新兴阶级势力的利益, 而这又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在于他进行了扎实必要的战前动员, 申明军纪军法,调动了众多参战人员的战斗积极性;在于他正确部署了兵力 ,实施比较高明的车兵作战战术指挥。同样,有扈氏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 其关键就是他逆历史潮流而动;而其在作战指导方面也显得消极被动,既不 见其进行战前动员,又不见其做到灵活机动、因敌变化。这样一来,胜利的 天平自然也向夏启的一边倾斜了。 甘地之战沉重地打击了旧的传统势力,粉碎了他们恢复“禅让制”的企 图,从此,“天下咸朝”,夏王朝的统治大大得到了巩固,使国家的形成成 为不可动摇的事实,保证社会历史继续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甘之战 是中国战争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从此,“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 争作为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占据了整个社会活动中的显著地位,成为 历史发展的最直观表现形态,而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术也随着战争的频繁与进 步,不断发展,逐渐成熟。 P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