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
作者: 曾大兴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1.60
折扣购买: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
ISBN: 9787100210539

作者简介

曾大兴,广州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词学、文学地理学、岭南文化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柳永和他的词》《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词学新探》《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气候、物候与文学》《文学地理学概论》《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岭南文化的真相》《中华名楼》《湖广随笔》《大兴说唐诗》《大兴说唐宋词》等。

内容简介

20多年来,文学地理学的研究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这20多年里,仅在我国大陆发表的相关论文至少在900篇以上,所出版的相关著作不下于200种。这是文学研究走出一维的、单向的思路和模式,朝着多维的、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它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些成果,同20世纪前期刘师培、王国维、顾颉刚、汪辟疆等前辈学者的有关成果相比,可以说在实证研究方面做了更多的工作。无论是对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的考察,还是对文学作品的地域特征的描述,多以具体的考证、统计和文本细读为基础,其视角予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结论也颇具说服力。不少成果不仅被文学界的同行所引述,还被历史地理学界的学者所吸收。文学地理学研究借鉴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各种文学要素的地理分布、组合与变迁,描述各种文学现象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揭示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不仅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解决了传统的文学研究所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了文学研究的诱人前景,也为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因此,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学地理学才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被正式提出,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和响应。文学地理学这个学科的任务,就是通过文学家(包括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学家的气质、心理、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倾向、艺术感知、文学选择等等构成的影响,以及通过文学家这个中介,对文学作品的体裁、形式、语言、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等等构成的影响;还要考察文学家(以及由文学家所组成的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等等)所完成的文学积累(文学作品、文学胜迹等等),所形成的文学传统,所营造的文学风气等等,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所构成的影响。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互动关系。文学地理学必须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文学要素(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读者)之间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并予以合理的解释。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门与文学史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文学史这个学科的建立大约花了一百年,文学地理学的建立不会用上这么长的时间。第一,这项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已经在实证研究方面积累了许多成果。今后的任务,就是在继续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加强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尤其是要建立它的学术体系、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第二,现在的学术环境,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是比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前三十年还是好多了,至少是宽松多了。有许多老一辈学者的大力支持,有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的加盟,我相信,大约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这门学科就可以建立起来了。 ——摘自《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建设与“文学史”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一文。 一门扎根中国本土的现代新学科之“炼成记”。一本学术价值较高,同时也相当有趣味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