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之间(清初成鹫法师的遗民世界)(精)/百家文库

佛儒之间(清初成鹫法师的遗民世界)(精)/百家文库
作者: 叶宪允
出版社: 中国书籍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9.20
折扣购买: 佛儒之间(清初成鹫法师的遗民世界)(精)/百家文库
ISBN: 9787506870634

作者简介

叶宪允,男,复旦大学史学博士,副高职称。因机缘巧合研究范围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与佛教史,公开正式出版发表论文七十余篇。编撰年谱四部,草撰书稿四部。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少年遗民 明清之际,明亡清兴,从东北到西南,战乱几 十年,此一时期,由于大批士人面对天崩地解、异 族入侵的惨痛局面,精神遭受重大打击,还有面对 生死存亡的困境,因而纷纷出家为僧,从而出现了 一大批遗民与遗民僧。他们是改朝换代之际的艰难 困苦情形下,维护思想与情感的纯粹而卓然独行者 ,代表着志节。 成鹫法师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此时已经 是明朝的最后岁月,短短八年之后,明朝灭亡,他 又在清朝生活了七十八年,与康熙皇帝同一年离世 。虽然,明朝灭亡之时,成鹫法师年龄尚幼小,但 他却是清初非常重要的一位遗民与遗民僧。他经历 了明清之际的风云变幻,面对了岭南地区以及全国 范围内几十年的沧桑历史,明亡时的1644年他只有 八岁,到十三岁为诸生(秀才)后选择归隐避世, 作塾师二十多年,面对南明与清朝相持的局面而韬 晦自存,然后是三藩之乱的变局,在三藩之乱即将 结束时,他彻底失望之下出家为僧,这时已经是 1681年,他已经四十一岁。其后他在佛门四十六年 ,在康熙六十一年的1722年圆寂于广州大通烟雨古 寺,享年八十六岁。成鹫法师一生跨越明朝崇祯、 南明,完整跨越清朝顺治、康熙二帝。此时,绝大 部分明朝遗民早已离世,时代状况也早就发生了彻 底的变化,此八十六的成鹫法师可谓是最老的遗民 或遗民僧,一身经历复杂多变,包含有非常丰富的 内涵。本书征引具体资料分析论证成鹫法师“逃禅 ”过程,辨析成鹫法师“通海”问题,指出他是少 年时期就跟随父辈成为遗民,为遗民七八十年,他 与明遗民和遗民僧们有密切的交往,试图通过成鹫 法师一人之种种思想情感之历程,见证明清之际文 人知识阶层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明清之际的遗民与遗民僧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伟大的时代和 灿烂的文明在历史上比比皆是。遗民在中国历史上 早就有之,一般指亡国之民,即前朝遗留之人。《 左传·哀公四年》:“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 遗民,而尽俘以归。”杜预注:“楚复诈为蛮子作 邑,立其宗主。”①《史记·周本纪》:“成王既 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 ”②历朝历代有遗民之论者代不乏人。而历史上最 早的遗民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史记·伯夷 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 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③历代文献关于遗民之记载不胜枚举。有人认为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明水平最高的伟大时代 。盛唐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战乱,而后是宋代 统一。宋代时期中国精神与物质文明极度发展,但 却国势衰颓,可谓内忧外患一直没有消除,在与辽 、西夏、金、蒙古经过近三百年的战乱对峙之后,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