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30
折扣购买: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ISBN: 9787300179520
周濂,1974年生于浙江。先后获北京大学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任教。曾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译有《苏格拉底》、《海德格尔、哲学、纳粹主义》(均为合译)。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政治哲学和语言哲学。
事实上,早在一战爆发之前,罗素就深陷于难以 自拔的纠结之 中:作为爱国者,他热切地盼望德国人战败,作为人 道主义者,他 痛恨一切对青年人的大屠杀;虽然*后他义无反顾地 投身到反战运 动的洪流之中,但在骨子里罗素总忍不住怀疑和平主 义的行为** 是“徒劳无益”的。有趣的是,帮助罗素打消虚无感 的恰恰是他的 对手。来自伦敦法院的起诉,剑桥三一学院对其讲师 资格的剥夺, 以及1918年5月被投送人监,这一切政治高压行为都 明白无误地告 诉罗素:**并不认为他的抗议活动是徒劳无益的! 罗素的动摇不定还表现在他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以及四分五 裂的中国社会的复杂心态上:他厌恶布尔什维克主义 的粗鄙轻薄与 蛮横冷酷,却承认“这正是此时此刻俄国所需要的政 府”。他从不 提倡民族主义和*国主义,但自问如果中国人反问他 ,在西方列强 虎视狼窥的情况下,不提倡民族主义和*国主义,中 国何以救亡图 存?他自己却也无言以对。 这种优柔寡断的思想作风让罗素在风云激变的非 常时刻显得很 不给力。他对苏联和中国的访问都不怎么成功,那些 热衷于布尔什 维克的北京学生们不喜欢他的渐进主义论调,而胡适 也对罗素的中 国到自由之路前必先经历“专政”阶段的观点耿耿于 怀。 罗素的尴尬之处在于,他虽摇摆不定,却又*不 是左右逢源, 这让我想起崔卫平女士批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时 的几个妙论。 她说,“作为一个持不同梦想者”,导演姜文的*大 问题在于“在 自己的道路上走得不够远。刚走几步,就不放心起来 ,就要看看别 人正在干什么,或者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 下,步伐就会变得十分迟疑、摇晃,就会显得是‘跳 来跳去’的……” 相比之下,崔卫平*欣赏《海上钢琴师》中那个演奏 家的果敢决*—— “他们这种人抱定决心,将空中楼阁进行到底。如此 创造了另外一 套不同于这个世界的王国与秩序,这个才有看头啊。 ” 罗素的摇摆不定看似与姜文的跳来跳去并无二致 ,但却有一个 根本的不同:姜文是一个电影筑梦师,而罗素则是一 个现实世界的 批判者。对于姜文,人们可以要求他在电影世界中将 空中楼阁进行 到底,可是罗素却无法容忍自己成为这样的狂热迷信 之徒,因为他 深知在复杂的历史处境下面,没有人可以一劳永逸地 置身于理性、 真理和光明的世界,而将敌手贬为愚昧、荒谬和黑暗 的另一边。 1950年,78岁的罗素因“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 想自由”荣膺 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词中诺贝尔委员会形容罗索“ 既是一个怀疑 论者又是一个乌托邦主义者”,这个判断可谓一针见 血,恰如罗素 本人所言:“我*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 能是错的。” 不消说,罗素这样的人越多,建设人间天堂的可 能性就越小。 不过罗素虽然缺乏为任何信仰献身的死亡意志,但却 有捍卫个体尊 严的匹夫之勇:“且不说我是否在做任何有益的事情 ,如果我不继 续做的动机竟似乎是对其后果的恐惧,那么我是决不 能罢手不干的。” 免于恐惧的自由,这是罗索所真正坚持的思想和 行动底线,也 正是这一点,让跳来跳去的罗素与所有的虚无主义者 和犬儒主义者 都划清了界限。P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