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作者: 张岱年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4.50
折扣购买: 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ISBN: 9787548460138

作者简介

张岱年 字季同,别号宇同,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与文化的研究,有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 著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思想源流》《中国哲学发微》《文化与哲学》《中国文化精神》等。

内容简介

独立意志与独立人格 “人格”这个词是近代才有的,它是日本学者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古代中国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有“人品”“为人”“品格”这些词。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关于独立人格的思想(虽然没有这个名词)。什么叫独立人格?就是指人自己有一个独立意志,它不受外界势力的压制。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承认平民也有独立的不可改变的意志。孔子还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实际上,在当时,有很多隐士,即有一定文化而不肯出来做官、不与当权派合作的人,这种人也可以说是有独立意志的。孔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独立意志,但是否每个人都能保持其独立意志就不一定。孟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他认为,君主和贤士都应该“乐道忘势”,这里,“忘势”就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在战国时代,特别强调独立人格的是陈仲子,此人出身贵族,但他认为贵族的势力、地位都是不道德的,所以他摆脱了贵族地位,织草鞋维持自己艰苦的生活。他主张“不恃人而食”,强调自食其力。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武王灭商以后,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当时齐国有两个人,一个叫狂矞,一个叫华士,对姜太公采取不合作态度,他们说:“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不事仕而事力。”结果,太公认为“望不得而臣也……是以诛之”。周公责备姜太公不该杀这两个好人,姜太公回答说,这种不听命令的人不能留下来。这个故事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周初也有特别强调独立意志的人物,不肯向国君、贵族称臣,表现出不合作态度;另一层意思是,当时的执政者对这种人有两种态度,其中周公持比较宽容的态度。 儒学对陈仲子、狂矞等人持既赞扬又批评的态度。孟子认为陈仲子很了不起,但指责陈仲子不管“亲戚君臣上下”,认为这种人虽有独立意志,但实际上不算伟大。孟子认为伟大人物应该既有独立人格,又承认君臣父子关系。所谓“大丈夫”,一方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具有强烈的独立人格;另一方面,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和当权派合作,这与陈仲子的完全不合作态度是不一样的。孟子把人分为三种:事君人,即侍奉、服务国君的人。这种人没有什么价值。安社稷人,即把安定国家、社稷作为自己职责的人。这种人并不完全听君主的命令,有一定的独立人格,但其价值也不很高。大民,是最高的一种人。这种人认为,在天地间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我有自己的原则,我可能事君,也可能不事君,这取决于君主对我的态度。如果他听我的话,我就帮他的忙;不听,就不帮。 早期儒家试图把人伦关系和独立人格统一起来,叫人在人伦关系中保持独立人格,但在汉朝以后,至唐、宋、元、明、清专制主义越来越严重。专制主义的特点就是不承认人民的独立人格。在专制时代,一般人民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要争取独立人格。我认为,在汉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存在王权和士权的斗争。有同志作文章,认为中国专制时代只有王权主义,我认为这不全面。尽管当时的专制君王力使王权高于一切,但也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不甘完全屈服于皇帝,要保持自尊,因而起来与王权抗争。如汉朝末一批士大夫知识分子反对代表皇帝的宦官势力,导致“党锢之祸”。又如明朝的东林党人也起来反对当权派。东林党人认为“是非”不应由朝廷来决定,而应由知识分子来决定,知识分子认为是对的,才是对的,而朝廷是不能评判“是非”的。后来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他认为,是非不应由皇帝来决定,而应由学校来决定,皇帝认为是者不一定是,非者不一定非,只有学校认为是者才是,非者才非。这里已表现出一种初步的民主观念。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三种态度:(1)士为知己者用。看重我、利用我,我就帮你的忙。这是多数知识分子的态度。(2)以天下为己任。把天下的事情作为自己的责任,移风易俗,改变社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自觉性,根据自己的原则来发挥作用。这种态度可以说是独立人格的表现。(3)苟合取容,不顾廉耻。没有原则,没有独立人格,为一碗饭甘为奴婢。这是一种最下贱的态度。 以天下为己任者是少数,但在历史上起作用的就是这种人,如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此外还有许多隐士,不肯向当权派屈服。在清初,满族入主中原,康熙皇帝为拉拢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一个政策,以“博学宏词”的头衔招纳人才,但顾炎武坚决不应考,说非要我考,我就自杀。另一位思想家傅山也拒不应试。从秦汉一直到明末,一直有这种保持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 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 张岱年先生是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一直致力于中国哲学史、哲学问题以及文化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国哲学大纲》以哲学问题为纲,分别叙述其源流发展,以显出中国哲学的系统条理,其较高的学术品位为学界所公认,至今仍是中国哲学专业的必读书目。 ★ 56篇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经典之作 本书分为“传统与文明”“哲学与精神”“道德与理想”“修养与性情”“人格与生活”五大部分,收录了《诸子的相反相成》《中国哲学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谈中国传统哲学与自我实现》等56篇哲学文化经典,全面展现了张岱年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及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观点。 ★ 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与现代唯物论哲学相结合 张岱年在对中国哲学史和哲学问题的研究中,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唯物论思想,阐发了中国的辩证法思想,显扬了中国的人本思想,并且做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释社会人生的尝试。他还提出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文化研究,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认为只有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 ★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的价值、理想人格与自我实现 本书特别遴选了张岱年关于人的价值、理想人格、自我实现和超越、生活理想、精神境界等的论著,如《独立意志与独立人格》《人之所以为人》《“大地之性人为贵”——人的价值》《理想人格的设计》《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等,深切分析新时代年轻人关于人的价值、自我实现等方面的疑问和苦恼,从中国哲学、传统文化等角度为其指出方向,引起他们对人生价值、理想生活以及精神追求的思考和感悟。 ★ 中华精神的核心内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张岱年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精神、以和为贵与宽容博厚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自强不息的哲学基础是重视人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厚德载物的哲学基础是重视整体的以和为贵的理论。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就是关于人的自觉的思想。——张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