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化艺术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
ISBN: 9787503947223
白小帆,网名“白色彩色”,根正苗红的80后。 长于京华,少时旅居海外,毕业归来,现客居上海。 喜读书,爱音乐,常旅游,嗜美食。混迹于天涯社区,后成“娱乐八卦”首席版主,闲来码字,追忆成长往事、似水年华,颇得版友共鸣,不胜荣幸之至。
冰棍 红果冰棍已经不是冰棍的最早版本。最早版本是没有任何口味的,很有 可能就是白糖兑水冻成的冰。又硬又冷,咬一口,牙直疼。最开始的时候似 乎是五分钱一根,后来出了红果口味的,立刻涨到了一毛钱。等我上小学之 后又再接再厉推出了巧克力、酸奶之类的加强版口味,价格也上升到两毛钱 那么贵了,是大家轻易不舍得买的奢侈品。 小时候卖冰棍的一般都是老奶奶,冰棍外面裹着一层纸,上面简单地印 着冰棍的口味。制冷设备也简单,没有冰柜,都是推着手推车,上面盖着一 层大棉被。 说来也奇怪,炎炎夏日里,看见那条棉被一点也不觉得闷热,反而立刻 神清气爽,也不知道是不是条件反射。 那时候大家经常凑在一起讨论,为什么冰棍盖着棉被还不化?于是有一 个富有实践精神的小朋友买了一根冰棍,趁父母不在家翻出了冬天的棉被把 冰棍盖在里面。结果可想而知:冰棍化了,沾了一被子的糖水,他也被爸妈 结结实实揍了一顿。而通过这个失败的实验,我们得出结论是——卖冰棍用 的棉被和家里的不一样,会越盖越冷。 我曾经把贩卖冰棍以及各种零食当做长大以后的最高理想,后来这个理 想又被我修正成了摊煎饼。 泡泡糖 大大泡泡糖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到现在还能买到的少时零食。我还记得 以前的大大是用红纸包着的小长方块,上面一棱一棱的,硬邦邦的,放到嘴 里要费半天劲才能嚼软。我吹泡泡的本领一直非常菜,从来没吹出过高度超 过鼻子的泡泡。院子里的几个吹泡泡高手可以把泡泡吹得像脸那样大,甚至 还可以吹出双层的。我看了总是羡慕不已。大大泡泡糖最早是一毛钱一块, 后来涨到了两毛钱,现在可能是五毛钱了吧。 酸梅粉 酸梅粉具体卖多少钱(一毛?五分?)我已经彻底忘记了,其实连味道也 不太记得了,依稀记得有些酸。反正当年买这个从来也不是为了味道,而是 为了各种造型的小勺子。 说起来酸梅粉应该算是买零食送玩具这一伟大促销手段的先驱者之一。 现在那些在包装袋里放卡片之类的薯片与之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酸梅粉的 勺子都是有主题并且构成系统的,单我记得的,就有西游记系列、九色龙系 列、军舰坦克系列、刀枪剑戟系列等。每个系列有数量若干、颜色若干,想 要集齐就要一直购买。所以小时候,交换酸梅粉的小勺也是小孩交朋友的主 流方法之一。 麦丽素 麦丽素在童年的零食里该算是不打折扣的贵族产品。红色的塑料袋里装 着一颗颗圆圆的巧克力球。在当年,怀揣一袋麦丽素可以带来的威风和神气 是无法言喻的。往往谁买了一袋,都会和要好的朋友分享,分享的时候脸上 都发着光。 甜麦圈 甜麦圈和咸麦圈装在挺大的纸盒子里。盒子边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开口, 打开就可以把麦圈倒出来。小时候,觉得那个开口就很像玩具。 还记得小龙人里的琦琦就整天抱着一盒甜麦圈,人也长得像麦圈一样甜 。可惜我嗜吃甜食,只独沽甜麦圈,连想也没想过去尝尝成麦圈的味道,现 在想买却又买不到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出产麦圈的厂家叫做“亨氏”。 太阳锅巴 太阳锅巴是上小学时,午休时间最普及的零食。太阳公司的标志是一个 周围围绕着放射状光芒的太阳。锅巴有很多味道,辣的,咸的,五香的,牛 肉味的……最受欢迎的是五香味,又鲜又脆,入味十分。中午吃过饭大家就 你一袋我两袋地买回来,一边吃一边聊天。 糖果 仔细想想,小时候的糖虽然不像现在这么多到让人花眼,但也绝对不少 ,所以我们的童年多多少少还可以谈得上甜蜜。 酸三色 这是种水果硬糖,有红黄绿三种颜色,味道都是酸酸甜甜的。小时候我 最喜欢吃绿色,其次黄色,红色排在最后。 后来看《穆斯林的葬礼》,才知道远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糖在北京地 区就已经很有名了,居然还是卖到五块钱一斤的高级糖。可惜这些年见得少 了,偶尔在商店里看见一回还能激动半天。 大虾酥 大虾酥的外皮是酥的,皮里包着又甜又咸的馅儿,味道鲜美,入口即化 。这是小时候标准的喜糖,平时想吃都吃不到。 那时候的婚礼还很简单,一般在门口贴两个大大的红“喜”字,然后新 郎新娘在一群人的簇拥下出门,两旁的亲戚朋友对他们撒彩色的亮晶晶的塑 料纸片。小孩子最喜欢干这种活儿,所以那时候谁家结婚,我们这群小孩都 流窜在人群里,一边嚼着糖块一边撒彩纸,撒一次不过瘾的话还要把已经掉 在地上的捡起来再撒一次。 话梅糖 印象里话梅糖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乌色硬糖块,味道酸甜;另外一种 是半透明的糖块,里头包着一小颗话梅,糖很甜,话梅很酸,配在一起味道 很奇妙。后来还有话梅棒棒糖。这两种话梅糖都是我的最爱。作为一个逢车 必晕的资深“马路杀手”,话梅糖是我每次参加春游、秋游等活动的必备良 药。 巧克力 费列罗之类的是长大后才见到高档巧克力,连德芙那样的大众品牌也是 后期进入中国,小时候我们吃的是有极其浓郁中国风的金币巧克力。那种巧 克力可是货真价实沉甸甸的金币造型,又大又圆,外面包着晃花人眼的金纸 ,小时候吃到一块能高兴三天。后来有了足球巧克力,椭圆形的,外面包着 足球图案的纸,红色和绿色、黑色和白色比较常见。酒心巧克力是当时巧克 力家族中的贵族,一般也是喜宴专用,里头的酒心最好吃,咬碎巧克力以后 流了一嘴,又甜又辣。 而外国巧克力流入中国时我已经上了小学,依稀记得最早进驻的一批是 金帝、吉百利、德芙,风头一时无两。 橘子糖 它的样子很像一个个小小的橘子瓣,软软的,外面撒着一层均匀的白糖 粒,看上去又可爱又梦幻,所以味道是怎样的反而不被人关注了。反正作为 糖来说,它甜甜的,基本就算恪尽职守了。 橘子味的东西有很多,像是糖啦汽水啦冰棍啦什么的。比起橙子口味来 说,橘子口味显得单纯又甜蜜得多,几乎没有一点点酸涩或者刺激的味道。 可惜不知道为什么,橘子口味的所有产品如今几乎都退出了历史舞台,真是 让人伤心。 大白兔奶糖 这是小时候顶尖的高级糖果,逢年过节才能吃到。记得我家的大白兔那 时候藏在一个铁盒子里,铁盒子又被爸爸妈妈搁在我够不着的大衣柜上。于 是,嘴馋之下,常常搬着凳子爬上去偷吃,最后被发现的时候大白兔已经基 本被我吃光,结果也被狠狠批评了一顿。 大白兔奶糖外面包着一层透明的“纸”,第一次吃时差点扔掉,妈妈告 诉我那是可以吃的,于是觉得奇妙极了。所以后来每次都要先把这层纸撕下 来吃,然后再吃里面的奶糖。 大白兔无论是含着吃还是嚼着吃,都香到骨子里,含着吃能感觉到浓郁 的奶香味在嘴里一点一点散开,连呼吸都是甜的,嚼着吃会粘在牙上,每一 口都又甜又韧——能一边吃一边让我流口水的糖想想也只有这一种了。 棉花糖 这个严格来说不能算是糖果。小时候逛庙会或者逛公园时,才能遇到卖 棉花糖的——一个大筒一样的机器,开起来嗡嗡响,拿一根棍伸进去绕着机 器转啊转啊,出来就是又大又圆又软又白像云彩一样的糖。每次买了这种糖 ,都是迫不及待地一口咬下去,鼻子尖和嘴边甚至脸上都沾满了糖絮,像长 了胡子的猫。 接下来用手撕着吃,有时候撕一撕还揉一揉,把糖揉成一个实在的小糖 球才放进嘴里面。 除了以上那些,还有粽子糖、牛轧糖、关东糖、麦芽糖……都是小时候 随便给一个就足够让我们高兴一整天的糖。现在每次看到,都会又激动又兴 奋地买下来,在熟悉的味道里去回忆从前的时光。 古怪糖果 香烟糖 说起稀奇古怪的糖嘛,首当其冲想起的,一定是香烟糖。 80后应该都很熟悉这种糖。流行的时候我在读小学,也不知道从哪一天 起,那群小男生们就人人都叼起了一根“烟”,还煞有介事地磕一磕“烟盒 ”,用两只手指夹着“烟”,仿佛自己很潇洒。老师自然是如临大敌,把“ 烟”没收,把孩子们狠训一顿,并且要联系家长,孩子们这才傻了眼,纷纷 委委屈屈地对老师解释那根本不是真的烟,只是糖。老师啼笑皆非,训了大 家几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当然,香烟糖的风潮绝不会因此而熄灭,反而更加大行其道,在男生们 的带动下,连平时一贯听话的女孩子们也开始尝试。其实还是得承认,香烟 糖本身还是很好吃的,又甜又脆,就是有点粘牙。糖的做工也很精致,黄色 的滤嘴,白色的烟体,乍一看和真正的烟几乎没有区别。 这几年好像此种烟糖又有重新流行的趋势,甚至在不少媒体报道中见过 记者和家长忧心忡忡地担忧它会教坏了小朋友,每次看到类似的新闻我总是 笑着想:安啦安啦,我们就是叼着这种“烟”长大的,还不是挺好——家长 和老师其实别太紧张,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点恶趣味是不完整的,孩子 们学坏其实也没那么容易的。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