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36.80
折扣价: 27.48
折扣购买: 中国通史(明清史)
ISBN: 9787510800627
傅乐成(1922~1984),傅斯年之侄,字力更,号秀实,山东聊城人。著名史学家。1940年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后赴台湾,执教于国立台湾大学。195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在任教的十几年中,傅教授除在台大授课外,还在同仁、辅仁、淡江等高等院校讲课,并兼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主持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博士班和秦汉史研究室的工作,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对秦汉、隋唐史的研究颇有建树。他一生著述甚丰,皆为史学论著,影响较大的有《秦汉史论文集》《隋唐五代史》等。他的史学论著有的被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是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高等学府学习中国史的必读之书。 傅乐成终身未娶。关于傅先生的感情问题,有这样一个“典故”。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春天,殷海光在南京《中央日报》社任主笔,与在“中央图书馆”任职的傅乐成交往甚笃,且谈锋如昔。当时“异常放荡怠惰”(傅自语)的傅乐成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小姐,对她极为爱慕,却难撷其芳心。有一天,殷海光在傅乐成的宿舍里聊天,正好那位小姐也在场。当时殷海光兴致勃发,大谈时局,口若悬河,那位小姐在一旁听得出神。殷海光走后,傅先生爱慕的小姐对他说:“假如你有殷先生那样好的学问,我一定嫁给你。”傅乐成受不了这番“刺激”,决心翻译一部英文的西洋史以示自己的进取之心。后来那位美丽的小姐还是没有嫁给他,但若干年后,从耶鲁学成归来的傅乐成写出扛鼎之作《中国通史》,被誉为“不可忽视史学家”。
原来太祖实行封建,所封诸王,各拥重兵,位尊势大,当时有叶伯巨 上书,认为诸王分封太侈,可能会造成尾大不掉的祸患,太祖说他有意离 间骨肉,下之于刑部狱。惠帝在东宫时,即以诸王控制不易,引以为忧。 既即帝位,采兵部尚书齐泰与翰林学士黄子澄的建议,一年之内就先后把 不法行迹昭著的周、代、齐、岷诸王废为庶人,湘王惧罪自焚死。其间虽 有高巍主张效法汉世贾谊与主父偃的推恩众建的遗意,用缓进的手段渐次 削弱诸王实力,惜不见听。既废五王,遂进而图燕藩。 太祖的二子封秦王的与三子封晋王的,都死在洪武中,嗣子幼弱,不 足为虑。惠帝初立,诸王中以坐镇北平的四子燕王朱棣居长,势力最强, 也最桀骜不驯。他在和尚姚广孝的佐助下,阴谋不轨的情状,惠帝颇有所 闻。因此,他始终是朝廷削藩的首要目标,废除周、代、齐诸王的用意, 就在翦除羽翼,使不为燕王助。 削藩事起,燕王顾及质于京师的三个儿子的安全,隐忍不发。等到朝 廷想安抚他,同意把他三个儿子送回北平,他就在建文元年秋,举兵反, 号称“靖难”,意谓朝廷有难,齐黄诸人导引天子变易祖制,他准备用武 力消灭他们。在此后三年的内战中,燕王命其世子高炽留守北平,自己带 着高煦、高燧两个儿子转战南北,对于士气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反观朝廷 方面,兵力火器皆占上风,但是惠帝既不能够御驾亲征,且日与方孝孺究 心于托古改制的不急之务,徒然助长了燕王的藉口,更何况最初所用的带 兵统帅,一个是暮气已深的老将耿炳文,一个是寡谋忌功的膏粱子弟李景 隆(李文忠子)。 燕王起事之初,为免后顾之忧,他先攻取北平北边几个军事据点,在 滹沱河击溃了耿炳文北伐的大军后,又出关袭夺大宁,迫使宁王所统的护 卫兵与兀良哈三卫的蒙古兵从征,及时回师,与北平城中高炽的留守部队 ,内外夹击,把李景隆围城的南军打了个大败。次年,景隆再败于白沟河 ,退至德州,再退济南,朝廷乃以盛庸代之。靖难兵围济南,赖盛庸与铁 铉力守,久攻不下,撤围而去。未几,东昌(今山东聊城市)之役,盛庸 大败北军,阵斩燕将张玉。三年春的夹河(今河北武邑县南)之役,盛唐 再斩燕将谭渊,先胜后败。是年,燕王遣李远等假扮南军,越过山东西南 ,窜入徐、沛,焚弃南军粮械,尽悉中原无备之状。次年,燕王避开运河 沿线有重兵防守的据点,绕道皖北南下,在灵璧侥幸获胜后,迭下泗州、 寿州,渡淮,直趋扬州。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叛附燕,燕王遂自瓜洲过江 ,取镇江,次龙潭。惠帝遣使请和,不许。六月,燕王攻京师金川门,李 景隆等开门迎降,京师就沦陷了。当时宫中火起,惠帝后与太子皆焚死, 惠帝不知所终。他很有出亡的可能,但是明朝有许多的野史,对于惠帝出 亡之后的来去行踪、所作诗文、所题匾额、所着袈裟与所接人物,皆绘声 绘影地罗缕记存,愈后愈详,就不尽可信了。 燕王入京,即了帝位,是为成祖,改元永乐(1403~1424)。即位之 初,他革除建文年号,建文前后四年的记事,沿用洪武年号,改作洪武三 十二年,以至三十五年。建文年间,政治上的新猷,悉加推翻;所有榜文 奏书,除了有关钱粮、兵马的资料外,悉加焚毁;太祖实录亦曾两度遭到 改修,添进许多粉饰之词,预为靖难留地步。惠帝次子文圭被幽禁于凤阳 ,至英宗朝始出。建文诸臣,主张削藩的,反对成祖的,都遭杀戮,他们 的亲族、邻居、师友、门生亦多受牵连。景清的瓜蔓抄、铁铉的寸磔投沸 油中,方孝孺的夷灭十族,死事尤其惨烈。方孝孺曾师事宋濂,是明初一 大儒。承孟子与周礼的绪余,他满怀改制的理想与热诚。他推衍轻君诛暴 论的精义,提倡以宗法为基础的地方分权。他又主张仿行上古井田制度, 杜绝民间贫富悬殊之弊,这在当时地旷人稀的情形下,也并不是办不到的 。惠帝一朝悉去太祖苛酷专滥之政,减轻江浙重赋,开广言路,虚心纳谏 ,可能都是受孝孺的影响。明初的士大夫对于元朝仍怀有依恋的心理,孝 孺首先脱去这种感情的旧包袱,严格强调夷夏之防,贬夷狄君临中国的元 朝,不得与于正统,只能与一般得位不正、政教紊乱的中国朝代归于变统 ,他的意见很影响到明朝史学家的书法。孝孺死后,他的逊志斋集,亦遭 禁阻,他的门人私录其稿,到了宣德年后,始稍稍有传布。 另一方面,成祖又藉着编纂群籍的工作,笼络知识分子,冲淡他们对 自己的篡位所可能引生的反感,同时也可以博得稽古右文的美名。明初徐 达入大都,曾大收宋辽金元数世宫廷藏书,置南京文渊阁。从永乐元年到 五年,成祖命解缙等,据文渊阁所藏书,将所载事物,分类排比,统之以 韵,成永乐大典凡22937卷,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可惜文渊阁 丰富的藏书,到了明末已丧亡殆尽;现在还能看到的永乐大典也只有原来 的二十分之一还不到了。永乐十二到十三年间,他又命胡广等先后完成四 书大全36卷、五经大全154卷、性理大全70卷,都不过是杂抄宋儒成说,没 有什么学术价值,但是此后却成为士子参加科举的必读书,在统制思想、 倡导理学的方面作用很大。P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