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帝国在亚洲(第2版)(精)

葡萄牙帝国在亚洲(第2版)(精)
作者: (美)桑贾伊·苏拉马尼亚姆|译者:巫怀宇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85.00
折扣价: 53.60
折扣购买: 葡萄牙帝国在亚洲(第2版)(精)
ISBN: 978755981049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并非巧合的是,那些倾向于认为早期近代亚洲 大陆政治证明了塔希迪而非查希兹的观点的历史学 家,也倾向于认为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是自发,而 非在与他国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于是便经常有了 这一对比,即富有商业精神、外向、意识形态折衷 的“贸易国”,与抑制商业、内向、意识形态源自 其独特的内在经验的“农业国”。虽然这些理想类 型无疑有些用处,但是要将早期近代亚洲的大部分 国家,塞入这两个“盒子”中的任意一个却有困难 。 核心问题在于,自15世纪下半叶开始,许多国 家——哪怕是统治着物产丰富的肥沃农业地区的国 家——都越来越受到流动精英们的调节和塑造。精 英们在两个回路(circuit)上流动:一个包含了东 非、西亚、南亚和东南亚,另一个则由东亚和东南 亚组成。观念和意识形态再不能保持从前的原始状 态,也极少为某一政治组织所独具。这一时期各国 在政治制度发展上展示了惊人的、出乎意料的相似 性,很难仅作为巧合而被忽视。 让我们以日本为例,历经了漫长的应仁之乱 (1467—1477)后,足利将军幕府开始崩溃。家族 中接替足利义政(在位1443—1490)的那些人自身 受到军阀们的操控,同时他们还操控着天皇。15世 纪的最后十年和16世纪的前三分之二,通常被认为 是战国大名的时代,他们全都奋力重建他们的领地 ,最终从那一辈人中决出了领袖豪杰。关于它导致 的经济破坏和“乱”的程度尚存争论,但可以肯定 的是直到1560年代末,随着织田信长的崛起,具备 早期近代特征的政治秩序才隐约可见。然而,信长 并非以一位新权力者的名义进入京都,相反,他声 称自己是来为作为对手之一的足利义昭复辟将军之 位的。信长于1582年6月年被杀,因此未能将他的实 权转化为其家族对将军之位的控制力,其继任者丰 臣秀吉(死于1598)也是如此。直到第三位“统一 者”德川家康才于17世纪初努力建成了一个新幕府 ,即掌权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德川幕府(Hall et al.1981)。 但是,在日本出现的政治秩序是一种独一无二 的统治经验吗?“影子政府”的概念以及与之相伴 的对外贸的严加管控,在其他地方都不存在吗?强 调这一时期日本政治的岛国性(更为外交辞令的说 法是,日本政治体制特殊性)的人会给出肯定的回 答。确实,若将日本与明朝中国对比,并不会发现 太多的相似点。但另一方面我们知道,16世纪至17 世纪早期的日本,是向东南亚大陆和印度支那输出 职业军人的重要国家。这些移民,作为起中介作用 的社会精英,是否影响了接受国的政治体制呢? 至少有一个例子值得考察:大越(Dai-Viet) 或北越地区在这一时期,与日本港口保持着较为密 切的贸易关系。明朝军队曾于15世纪初短暂占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