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散文选(文学类)/中国文库

萧乾散文选(文学类)/中国文库
作者: 萧乾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1.60
折扣购买: 萧乾散文选(文学类)/中国文库
ISBN: 9787020076659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35年燕京大学毕业后,入《大公报》,主编文艺副刊,兼任旅行记者。1939年至1946年,萧乾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萧乾以战地记者身份驰骋欧洲战场,成为二战时期中国惟一的欧洲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萧乾还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公约会议和纽伦堡战犯审判等大事,写下《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著名通讯报告而名重一时。 文学创作上,萧乾在20世纪30年代步入文坛,与沈从文等人成为“京派”作家的代表。萧乾一生著作甚丰,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译作《好兵帅克》和《培尔·金特》等。晚年。他与夫人文洁若耗时五年合译现代派巨著《尤利西斯》,举世瞩目。

内容简介

一 南海的春天 虽然嘴里解嘲着说,天在替我们的瀑布加瓢水,冒雨登船毕竟不很痛快 。码头本来就是潮湿的地方,在雨中,浮动着那么多负重的脚佚,在灰云下 面哼唉着、喘嘘着,越显得阴郁闷人了。 行李放进舱里后,我喘了口气。然后,忘记适才赶船时的狼狈,又扶了 船舷,悠闲地向岸上眺望了。 这时,岸上正有一辆红绿色的电车沿着外滩向南跑着。由码头直到岸上 ,黑的绸伞疏疏朗朗地晃动着,如一片浮萍。一个老脚佚赤着大脚板,正扛 着件行李吃力地向船上走。他也许一辈子无缘看看别处的风光,却成年在风 雨里为远行人张罗! 一阵锣声,甲板上也忙乱起来了。送客的说着最后几句叮嘱,小贩落低 了货价,落低了嗓音,用哀乞的面容央求客人买下他点什么。难为他想得那 么周到!仁丹、木梳、通俗小说,甚至针线。转转眼珠,他还有更亲切的小 玩艺儿。 汽笛在霉湿的天空里长啸一声,船身徐徐移动了。是晚雾呢,还是浦东 的煤烟,这时浑黄的江面上正弥漫着一片苍茫的灰烟,两岸的景物因而显得 模糊了不少。只觉上海如张条案,摆了高低不等的“蜜供”;每座楼都那么 崇丽,有的即使不甚高,却也掩不住那种钻跃的想头。靠浦东那边泊着几只 木船,桅杆直插入灰灰天际。同“蜜供”大楼对称着的,这边是高低不齐的 烟囱了。衬着暮色,一片片乌黑煤烟在上空袅袅盘桓。 过炮台湾后,吴淞口的江岸不再窄得使人窒息了,但又荒凉得怕人。水 面宽了,两岸是无涯的绿坪。远处,天水吻合成一片闪亮的灰色。这时,江 面飘着一只红浮灯,样子酷似鸡笼,里面却有一只诡秘的眼睛,忽明忽暗, 似在同那只飘浮的乌黑铁锚作着什么险恶计谋。两只潜水艇浅浅地露出水面 ,藏灰色的舰身,睁着无数骷髅般的圆黑眼睛。靠岸,一只起重机伸起巨大 胳膊,不知它究竟想捏些什么。泊在旁边的是一只修补着的商船,黑一块红 一块,隐约似有工人在蠕动。 出吴淞口,雨虽敛迹了,夜却擦着洋面向我们这小船袭来。统舱间里, 有患旅愁的乘客拉起二胡来。调子是那么伤感凄厉,配着浪涛声,呜呜咽咽 ,解了他一人的旅愁,不将勾起别人另外的忧愁吗? 次晨一睁眼,船贴靠定海了。这是舟山群岛丛中的首要大埠,还是鸦片 之役后,用香港换回的呢。这地方是为三面的山丛严严环抱着,山峰这时正 隐在一片灰白晨雾里。汽笛一叫,四面山坳也趁势喊嚷了一声。 码头上又熙攘了,脚佚,临时架起炉灶的馄饨担子和提了蒲包登岸的乘 客夹在一起,向着岸上拥去。因为天还早,面海的街上有灯光闪烁着,恰如 惺忪的睡眼。这临海小镇遍布白色小楼,山腰还有一座尖翘屋脊的小庙。海 滨泊了几条西瓜皮般的空船。这时早潮未涨,都很寂寞地躺在黄泥滩上,桅 杆头上的窄长红旗迎风招展。 一阵军乐声吸引了我。码头上有三个吹鼓手,各自把手瑟缩地藏在衣袋 里,很不认真地吹打着。 起初,还以为我们有什么达官贵人同船呢。及后由于不曾戒严,我又猜 也许是县长出巡;然而吹鼓手也不应这般敷衍一位父母官啊! 这样疑惑着,搭板上发见了一串披麻戴孝的人,前面是一口黑漆棺材。 在这种慵懒的吹打中,棺材由几个人抬上了岸。那里,有一张摆供品的 祭桌在等待着哪。随后,我听到一阵磬声,一个披绣花袍的僧人揖跪凡三次 ,一道黄表纸焚化了,还有一串噼啪震响的连珠鞭炮,把个小码头弄得更热 闹了些。 站在船尾一簇席篓上,我才看见了南海的春天,油汪汪的水,远看平柔 如细绸,近处逼视,又有碎波蠕动如满箩春蚕。天边的灰云折折叠叠,诡秘 似一个魔术师的幔幕。黑的煤烟,打着旋从轮船烟囱里冒出,擦着早晨冷清 的空气,刷刷作响,震得桅杆也应声颤抖起来。环着船尾,几只海鸥依依不 舍地正打着盘旋。 船终于开了,立在船尾,我们有机会看见船身压过的海面,一道滚着白 沫的湍流,历史的遗迹,时代的波动啊。 哦,海鸥还是追踪来了,一只只斜着雪白身子,藏起后脚,飞出诸般美 妙姿势,随飞还啾啾叫着。我看着它们在天空画出美丽曲线,又看它们使用 巧妙而且准确的姿势捉食海面的鱼。万物各有其生存的本领啊。 这样飞着,终于它们也疲倦了,就一一落在水上,随着浪涛起伏漂浮着 。 由南海飘过,这回是第十遭了,然而我没有见过比这次再亲切的南海。 现代人读《镜花缘》和《鲁滨孙漂流记》,对于帆船旅行,一定十分向往。 那时的航海家遭受到海的残暴,可也更体验了海的温柔。几乎可以抚摸到海 的每一根汗毛。一向所乘的大海轮,出了吴淞口,三四天工夫,永远是那片 蓝色海面。偶尔也许逢到一只路线相同的船,也只互相交换一声汽笛。这回 搭的是小海轮,虽然抚摸不着洋面,总算看到这段海岸的轮廓了。穿过一座 座的小岛,有时觉得伸手直可摸到那龟裂的石缝和千百年来海浪在石上冲刷 的痕迹。 ……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