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居危思危: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
ISBN: 978750608982101
温铁军,1951年5月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民政部、国家林业草原局、国家粮食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担任国家、多个省部级重点项目首席专家。获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称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1.粮食金融化直接助推国际粮食价格剧烈波动和高价运行。 近年来,国际粮食价格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粮价波动剧烈,起伏不定,虽然偶尔也伴随着短暂的下降,也有平稳运行状态,但是这些价格再也跌不破2004年的价格水平。 从长期来看,国际粮价总体呈上升趋势,低粮价时代极有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正如前文的分析,国际粮价的剧烈波动和高价运行很大程度上是粮食金融化的直接后果,国际资本的炒作以及投机商人的囤积居奇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有报道称,截止2011年6月,联合国数据表明全球粮食价格此前10个月中有9个月上涨,并于当年2月创下纪录。同期CFTC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美国商品期货期权净多持仓增至7.6%至117万手,而前3周则下降了27%。其中,对冲基金大举增持了小麦期货和期权净多头寸,增幅高达155%。 一般来说,市场投机行为对粮价波动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世界粮食供应量每出现3%~5%的波动,国际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就可能把粮食价格波动放大3倍,即粮价可能达到10%~15%的波动幅度。 2.粮食金融化使“单一经济”国家陷入饥荒。 “单一经济”是指那些曾经的殖民地国家,殖民者虽然表面上离开了,但留下的经济结构是单一的且高度货币化的,并不是出于本国国民基本生存的需要。比如“香蕉之国”厄瓜多尔,大部分地区只种香蕉,香蕉没成熟或者香蕉成熟了但没人买,人们就没有现金收入,也就没有基本生存条件,因为平时他们既不种粮食、蔬菜,也不养鸡、养猪,国家不进口食品就没法维持基本生存! 所以,在粮食金融化背景下,大多数殖民主义时期留下的“单一经济”结构的前殖民地国家,遭遇核心国家扩张信用推动全球通胀、转嫁危机的时候,将首当其冲承担制度代价。 国际组织2008年确定38国发生粮荒,主要原因是过剩金融资本冲击粮食市场,导致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到2011年这短短一个年度内,大多数按照西方生活方式获取食品的,比如以面包为主食,遭遇的最大的问题是小麦、玉米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因此直接影响6800万日均收入在贫困线附近的贫困人口,其中4400多万贫困人口将降到赤贫水平。世界银行特别指出,东亚社会因以稻米为主,这次受粮食价格上涨的打击不如其他地区严重。事实上,当粮食的金融属性大于商品属性,其结果不是没有粮食,而是买不起粮食。据统计,在近两年来粮食产量水平并未下降的情况下,全球仍然有4000多万人处于饥饿状态。自然灾害的减产不具有持续性,但发达国家主导的农产品金融交易却会成为其转嫁金融风险的利器。 3.粮食金融化引发北非、中东街头动乱和政权危机。 在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爆发之后的一年时间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造成2009—2010年全球粮食价格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北非地区紧缺品种的小麦、面粉,价格上涨超过100%,玉米价格上涨超过70%,由此引发北非、中东街头动乱和政权危机。 北非和中东地区国家粮食自给率普遍很低,食品进口依存度过高。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2010—2011年粮食价格陡涨期间,小麦进口超过50%的埃及等北非国家,相继遭遇城市贫民不能承受粮食价格越长越高的危机走上街头导致突发性政治运动。尽管埃及这样的北非国家在非洲饥饿状况并非特别糟糕,但城市贫民饥饿叠加、青年学生超过50%的高失业率,是街头运动长期化的基本条件,虽然埃及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政治化作用下演变为政权更迭,但这确实没有对解决既往难题造成积极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埃及曾经是一个经济指标比中国还要好的国家,人均GDP早已超过5000美元,经济增长率也比一般发达国家都要高得多,只不过在经济危机打击之下有所下降,但仍然有上升的空间;从国民经济结构看,服务业占比50%,农业占比13%~14%,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倒金字塔”的现代化经济结构,一般要求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实现;而且埃及还是美国中东战略的长期盟友,在国际政治、经济上长期受到美国庇护。由此可见,粮食金融化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危机代价是深层次的,甚至是灾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