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业梦(精)

大国工业梦(精)
作者: 编者:朱宏任//陈玉涛
出版社: 电子工业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4.00
折扣购买: 大国工业梦(精)
ISBN: 9787121329975

作者简介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如下简称""科技成果转化联盟”)联盟成立于2016年10月2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指导,国家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作为主管单位。联盟围绕制造业相关领域,以支撑政府、服务企业为宗旨,以促进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目标,强化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度的能力,搭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平台,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和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支撑军民两用的双向转移,促进部署高校、行业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和地方省市产学研合作,为广大工业企业,高校及院所提供""一站式”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联盟通过汇聚服务需求,整合产业资源,加强相互合作,致力于提升联盟成员的群体竞争力,树立行业服务品质保障的风向标,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快速发展。

内容简介

结缘雷达 从1961年王小谟在南京14所参加工作,主要负责 583三坐标雷达的研制,到20世纪70年代参与“三线 建设”前往贵州都匀建设38所,在雷达研制方面取得 重大成就,再到20世纪90年代初调离38所赴北京参与 预警机的引进与自主研制工作。王小谟院士将自己的 工作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南京第14研究所。我第一次接触到 我国第一部三坐标引导雷达583,第一次接触到计算 机,第一次参加“四清”运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 文化大革命”,在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里,我遇到 了好师长、好同事。我听到了很多老一辈雷达专家艰 苦创业的故事,无疑,我站在了前人的肩上,开始了 一个新的起点! 第二阶段是在贵州和安徽第38研究所。我经历了 事业上的一波三折、命运的沉浮、职务的升迁,等等 。在三线建设时期,我和我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 在研制383三坐标雷达的过程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受到了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的高度评价。 1984年,383三坐标雷达在国庆阅兵时立了功,并获 得“空军红星兵器”的荣誉称号!之后,三坐标雷达 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我受 到邓小平同志接见。在贵州三线时期的20年,是出成 果的20年,也是技术水平、管理思想成熟的20年!在 这一时期,我先后获得贵州省劳动模范、首批授予有 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第三阶段是在北京工作。我的职务由38所所长升 至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电子工业部预研 局局长、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电子 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 技委秘书长等。科研领域也由中国防空雷达转为预警 机的研究。 ——王小谟口述,2014年 初识“583” 1961年,大学毕业的王小谟被分配到国防部第10 研究院,经过培训后王小谟进入到10院南京14所工作 ,担任技术员,在整架场负责雷达的维护。南京14所 前身是国民党时期的一个雷达修配厂,不少老一辈雷 达专家都曾在这里工作过。比如雷达显示方面的专家 戴季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警戒雷达的徐脉 衍以及带领团队研制成多部新型雷达的通信、雷达技 术专家申仲义等。老一辈专家艰苦创业的精神让年轻 的王小谟受益匪浅。事实上,此后的研究工作中,有 各种各样的风雨不断考验他,而王小谟在困难面前未 曾低过头。 早期的雷达只能给出目标的距离和方位的二维坐 标,从20世纪60年代起,包含高度的三坐标雷达成为 当时雷达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 ,代号为583的三坐标雷达被列入苏联援助中国的项 目,14所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了583雷达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