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才会听(培养好孩子的99条家规)

如何教孩子才会听(培养好孩子的99条家规)
作者: 编者:白继洲//李浩//何烈忠
出版社: 广东教育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0.90
折扣购买: 如何教孩子才会听(培养好孩子的99条家规)
ISBN: 9787554819593

作者简介

白继洲,哲学、法学、经济管理学研究生。曾任空军飞行员,立过战功。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法学会会员,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广州市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法学、家庭教育研究和教学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曾出版6本书,发表论文80余篇。

内容简介

有一位母亲是这样做的。她的女儿在外地上高中 ,就在高考前夕,孩子的姥爷病逝,有人说,孩子离 家比较远,又马上面临高考,就不让她回来吧。跟孩 子爸商量后,她毅然决定让孩子回来参加她姥爷的发 丧、吊唁、追悼会、火化、下葬等活动。她让孩子自 始至终陪伴着家人,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妈妈哭得 柔肠寸断、死去活来的情景,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潸 然泪下,泣不成声,内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孩子感受 到了人失去亲人时是怎样的痛断肝肠。我们相信,这 种亲情体验比孩子高考多考十分八分要重要得多。 殡葬礼仪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特 殊文化,各个地区差异很大,就是相隔数十里的村落 ,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 白色和黄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 。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伴有佛 教、道教或风水仪式。大致有这样一些通俗流行的一 种礼俗:报丧、停灵、守灵、大殓、送殡、谢葬、守 孝等。 葬礼的内涵突出孝的主题。丧礼为孝子贤孙提供 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活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 ,一定的仪式可以使家人脸上增光。同时,中国人有 慎终追远的传统,也使丧礼更加庄严肃穆。民间的丧 葬习俗同人们普遍的信仰与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不能尽孝,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就等于精神支柱 的崩塌。中国这个千年礼仪之邦,对于人生的这一最 终环节,素来十分重视,如孟子所说“使民养生送死 无憾”。送走死者,是说后辈送前辈,在孟子心中将 之提高到与养生一样的地位。同时,送终老者也是顺 死,是较为安详平和的死,像中国人经常说的“喜丧 ”指的就是顺死。死有不及成年而亡的,是为夭亡, 有遭受横祸而亡的,是为横死;有寿终正寝的,有终 于故土的,也有客死他乡的……人有幸有不幸。因此 ,在华夏文明丧葬传统中,生者不但不与死者割断联 系,相反却以各种方式极力保持和死者的联系,这在 民间葬礼的很多习俗中有诸多表现。表面上是活人在 向亡灵祈求保佑,其实这种意愿的抒发是虚无的,而 真实的情况是活人为了能长久地尽孝道,阐扬自己的 孝心,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以求得心理和精神的 平衡、满足。静静躺在那里的死人,“享受”着活人 的祭拜,成为活人净化心灵的工具和媒介。 葬礼过程弥漫哀痛之情,亲人由悲而泣,但也存 在着表演的因素。这才是死亡礼俗的根本功能。整个 送葬礼俗,表面上是为死者饯行,实质是活人在寻求 一种平素难以获取的精神寄托和安慰。尤其是那些往 日对死者有过过节和非礼行为的人,更是希望通过兢 兢业业的丧礼行为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以消除内心的 不安,并达到一种品格的升华。 服丧行孝的实质在于:理智上是清醒的,承认人 死不能复生,也没有什么灵魂鬼神,但感情上必须非 常痛苦,并通过种种言行宣泄出来,这才是行孝的本